搜狐名醫|武漢協和院長胡豫:如何破解多發性骨髓瘤復發耐藥?

搜狐健康 發佈 2022-07-28T19:35:19.595794+0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診斷技術的進一步提升,我國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率也已呈現出逐漸上升趨勢,且合併年輕化趨勢。

出品|搜狐健康

作者|詹達

編輯|袁月

多發性骨髓瘤(以下簡稱,MM)是一種漿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因其多發於中老年人,堪稱銀髮族的「血液殺手」。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診斷技術的進一步提升,我國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率也已呈現出逐漸上升趨勢,且合併年輕化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GLOBOCAN 2020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新增21116例多發性骨髓瘤病例和16182例多發性骨髓瘤死亡病例。

生存期短是中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一大痛點。在2000年至2014年間,中國多發性骨髓瘤的5年生存率為24.80%,遠低於美國的46.70%和全球30%—50%平均水平。

對此,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院長概括為:「近年來隨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的應用,以及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等新藥上市獲批,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預後及生存質量得到顯著改善,中位生存延長至6-7年以上。但在治療過程中,腫瘤的克隆演變以及耐藥的出現終將導致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面臨復發難治的困局。」

如何破題復發難治困局?

XPO1抑制劑或正破解復發耐藥困局!

面對多發性骨髓瘤無法徹底治癒和多線治療復發後無藥可用的臨床困境,市場亟需新的治療藥物上市應用。

2021年12月,全球首個全新機制的口服選擇性核輸出蛋白(以下簡稱,XPO1)抑制劑塞利尼索片通過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NMPA)優先審評程序,獲批聯合地塞米松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治療且對至少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一種免疫調節劑以及一種抗CD38單抗難治的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

塞利尼索片是一種新型口服XPO1抑制劑,通過抑制核輸出蛋白XPO1,促使腫瘤抑制蛋白和其他生長調節蛋白的核內儲留和活化,並下調細胞漿內多種致癌蛋白水平,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激活糖皮質激素受體(以下簡稱,GR)通路。

多藥聯用帶來更多選擇?

受困於復發和耐藥的特性,多發性骨髓瘤在臨床診療上用單一藥物存在很大局限性,採用聯合用藥來突破治療平台期,是當前進一步改善患者生存預後的重要研究方向。

「塞利尼索片作為一個全新的治療機制,對原有的一些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機制有替代意義,但從當前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用藥來看,除骨髓移植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之外,更主張不同機制的藥物聯合治療。」胡豫院長進一步解釋,臨床上不會單用蛋白酶體抑制劑,也不會單用激素,目前看來三藥聯合效果比較好。當然,藥物聯用也有數量限制,聯用五六種藥效果可能會更好,但是病人不一定能耐受得了副作用,經濟上也更加困難。

多藥聯用也在多項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權威指南中被多次推薦。

以塞利尼索片為例,2022版《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中針對首次復發/多次復發就推薦XVd方案(塞利尼索聯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XDd方案(塞利尼索聯合達雷妥尤單抗和地塞米松)、XPd方案(塞利尼索聯合泊馬度胺和地塞米松)、XKd方案(塞利尼索聯合卡非佐米和地塞米松)等四種三藥聯用的方案。

胡豫院長認為,塞利尼索的出現,將有助於臨床累計更多應用經驗。「未來我們甚至可以擴大聯合藥物的範圍,從中選擇最好的方案。」

多學科且堅持個體化治療

多發性骨髓瘤是相對惰性的腫瘤,進展較慢,通過常規的血常規很難檢查出來。但如果不進行治療干預,絕大部分病人的腫瘤會逐步發展,甚至擴散到全身。

「因此,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特點之一便是要做長遠的打算。」胡豫院長介紹,多發性骨髓瘤治療臨床上一般是六個療程左右。

多發性骨髓瘤的表現複雜多變。多發性骨髓瘤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骨質破壞、腎功能不全、貧血、高鈣血症等。其還可能在心臟有表現,比如免疫球蛋白的輕鏈沉積於心肌,導致心肌澱粉樣變性,臨床可表現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常伴預後不良,死亡率高。胡豫院長強調,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和治療不僅僅局限於血液科,必須要有多學科協作。

此外,多發性骨髓瘤的異質性較強,個體化治療是關鍵。胡豫院長建議,臨床上需要綜合患者本身腫瘤的性質、年齡特徵、治療效果、經濟能力等各方麵條件,選擇適合患者個人情況的治療方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