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地佬」①:「地佬」真的是「本地人」之意?佬實為獠

愉悅鋼筆 發佈 2022-08-04T20:03:39.251085+00:00

查史料發現,當介紹「地佬」時,總能見到這一段話:「地佬」一詞僅在博白縣、陸川縣等地存在,是當地新遷來的客家人對先入居民的稱呼,「佬」在當地客家話中為「人」的意思,「地佬話」即為「地佬」講的話。

「地佬」真的是「本地人」的意思嗎?其實不是。

查史料發現,當介紹「地佬」時,總能見到這一段話:

「地佬」一詞僅在博白縣、陸川縣等地存在,是當地新遷來的客家人對先入居民的稱呼,「佬」在當地客家話中為「人」的意思,「地佬話」即為「地佬」講的話。

然而,這應該是天大的誤會。

先作個特別說明:「獠」「狸」等說法,在本文中只是從歷史上去引用,筆者並無蔑視之意。


客家話的「佬」字並無「人」的意思

作為客家人,筆者調查發現,「佬」字在客家話中並沒有「人」的意思。

「佬」字,《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成年的男子(含輕視意)」。

在客家話中,「佬」是常用名詞詞綴,通常表示貶義意味。比如「畲佬」「鬼佬」等,有的為加強蔑視的程度,還會在「佬」字後面加上「鬼」字,比如「畲佬鬼」等。

「佬」還可表示調侃意味。比如,高佬(高個子)、矮佬(矮個子)、肥佬(胖子)、瘦佬(瘦子)等。


「佬」也可以是偏中性,但略帶蔑視色彩。比如,耕田佬(農民)、生意佬(商販)、泥水佬(泥瓦匠)、打鐵佬(鐵匠)、劏豬佬(屠夫)、補鞋佬(補鞋匠)、拉車佬(車夫)、抬轎佬(轎夫)、江湖佬(跑江湖的人)、講古佬(說書人)、搬戲佬(戲子)等。

佬也有個異體字「狫」,這顯然是深度蔑稱,當成動物來看了。

所以,在客家話中,「佬」字本義是帶貶損意味的,並不存在「人」的說法。如果非要跟「人」掛上鉤,那也是由蔑稱引申出來的。比如,「耕田佬」也可以理解為「耕田人」,帶有輕度蔑視的含義。

「佬」實質上是俚僚語

據考證,土白話中的「佬」的本字應是「獠」。

在俚僚人以及其衍生出的壯族中,「佬」是自稱,是壯語的音譯——我們的人,至今,許多壯族、布依族地區還專門把「僚/佬」作為自稱。而與壯族同源異流的寮國民族,其自稱「佬」也是「我們」的意思。(據「壯族在線」網站)

北宋陳彭年等修撰的《廣韻》解:「僚」,魯皓切,音老,西南夷名。「僚」作為部落稱謂當讀作「佬」。


「僚」作為族稱為什麼不讀「遼」,而讀為「佬」?據陳杰《「僚」名的讀音與棄用》一文介紹,這是受古越語高頻詞「我們」的影響。「我們」一詞的壯語讀音為「佬」。在某些情況下,生活高頻詞會成為族群的他稱。「僚」名的「泛稱」和「音變」的局限性是其被棄用和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亦有記載:「廣州謂平人曰佬,亦曰獠,賤稱也。」

《廣東通志》稱:「廣東指嶺北人曰外江獠。」又引《粵東筆記》云:「廣州謂平人曰狫,亦曰獠,賤稱也。」

因此,「佬」「狫」即「僚」,亦為「獠」。

「僚人」的淵源

那麼,「僚」「獠」又是何物?

其實,「獠」不是物而是人。


「獠」字有兩讀:一是「力照切」 ,音「 療」 ,本義「獵」 ,派生「 面貌兇惡」 之義,如「青面獠牙」;另一種為「魯皓切」,音「老」,本是古代西江水系等土著族群語言中複數第一人稱的音譯字,史籍轉用作這個族群的名稱,與「佬」通用的是後一種讀法。

《魏書·獠傳》載:「獠者,蓋南蠻之別種。種類甚多,散居山谷。」

晉代郭義恭《廣志》載:「獠在牂牁、興古、鬱林、交趾、蒼梧。」

其中,「牂牁」包括現在貴州省大部、雲南省東部及廣西西部的右江上游。

「 興古」 即今雲南省文山大部,羅平、彌勒南部及貴州興義。

「鬱林」即今天廣西桂林、南寧地區。

「交趾」在今廣西南部及越南北部。

「 蒼梧」 即今廣西賀州、梧州及廣東肇慶、雲浮一帶。

這些地方包括了廣東、廣西西江、鑒江等流域。這些地方都是「獠人」居住之地。廣西博白地區當然也是「獠人」的地盤。

「獠人」分別被稱為「南平獠」「西原獠」 「 烏武獠」 「 獦獠」「守宮獠」等,又因為與「狸」「夷」雜處,而常統稱為「狸獠」或「夷獠」。


「狸人」即「俚人」,狸人又分「生狸」和「熟狸」,「生狸」就是今天海南黎族祖先,「熟狸」就是今天部分土白人的祖先。當然,「狸」也是古代中原人對嶺南少數民族的蔑稱。


俚人漢化還是漢人夷化?

據考證,從俚僚勢力範圍來說,公元六至七世紀,即陳、隋、唐三朝,俚人豪族一直由馮冼勢力為代表,僚人豪族則以瀧州陳氏豪族為代表、以兩廣之間的雲開山脈分隔,形成了「羅州、竇州、瀧州」不同勢力範圍。

冼夫人之三孫馮盎,今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霞洞鎮人,原本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馮弘的後裔。馮弘因不能忍受投降北魏,便逃往高句麗,派其子馮業歸順東晉。北燕滅亡後,馮業留在番禺(今廣東廣州)。南朝梁,馮業的孫子馮融,擔任羅州刺史。馮融的兒子馮寶,娶嶺南高涼的越族大姓洗家的女兒冼夫人為妻,因而成為高涼地區越族的首領,南朝梁任命他為高涼太守。馮寶與冼夫人生子馮仆,馮仆即馮盎的父親,官至石龍太守。


隋末,馮盎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地區依附割據嶺南的林士弘。唐初,馮盎占據廣州、蒼梧(今廣西梧州)、朱崖(今雷州半島、海南島一帶),即兩廣、海南乃至越南北部的20餘州,地方數千里。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馮盎降唐。唐貞觀年間、馮盎曾利用唐太宗要求平定「羅竇諸洞」作亂,極大地擴張了勢力範圍。史載,馮盎占據的地方縱橫二千里,奴婢一萬多人,珍奇寶物甚多。(獲取奴隸的主要途徑是靠劫掠和買賣。《新唐書·孔融傳》說嶺南」鬻口為貨,掠人為奴隸「。《新唐書》載:「(馮)盎族人子猷以豪俠聞,盧觀中入朝,載黃金一舸自隨。」)

唐玄宗時期,陳行范在瀧州登基稱帝,國號大瀧,占據整個嶺南地區,後唐玄宗派大軍征討陳行范,陳行范兵敗身亡。

那麼,馮冼家族是不是已經漢化了呢?恐怕未必:

一是當時當地俚人勢力極大,漢人影響力小。

二是冼夫人本是俚人,子孫必受俚僚語(高州白話)、俚俗。正如唐人張九齡在《曲江集》中所說的,「嶺諸州居人,與夷僚同俗,伙耕水褥,晝乏暮飢。」

三是史書也有記載,羈糜制度在嶺南難以推行。即使到了唐朝對俚人都是:「羈糜而已,未能制服其民」。「蠻夷稍稍內附。」

又據《資治通鑑·唐紀·太宗貞觀七年》:「上皇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知戴(馮盎之子)詠詩。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實際上,這也說明粵西、廣西的漢人已基本上被俚僚人同化夷化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馮冼家族歷數代,實已是俚人,同化夷化不是一個問題。

因篇幅不宜太長,下回再繼續講「佬」、講「獠」的歷史,歡迎繼續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