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的聲腔何時開始孕育的?為什麼說阮自華創造了黃梅調?

歷史橫縱 發佈 2022-08-06T18:58:49.850929+00:00

(作者:項結權)著名的黃梅戲老藝術家潘木蘭老師,在2015年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專著《黃梅戲聲腔研究》一書中載:「明朝中葉(約1520年以後),崑腔開始盛行,黃梅戲聲腔系統就在這個南北曲系統的孕育中漸現胚胎……」《黃梅戲聲腔研究》封面安慶盛行崑曲是在明萬曆年間,桐城藕山人(

(作者:項結權)

著名的黃梅戲老藝術家潘木蘭老師,在2015年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專著《黃梅戲聲腔研究》一書中載:「明朝中葉(約1520年以後),崑腔開始盛行,黃梅戲聲腔系統就在這個南北曲系統的孕育中漸現胚胎……」

安慶盛行崑曲是在明萬曆年間,桐城藕山人(今屬樅陽)阮自華(字堅之)因自幼喜好「歌、詩」,十八歲就與戲曲家張鳳翼、屠龍、戲曲評論家潘景升等有交遊。萬曆二十六年(1598)阮自華中進士後舉家遷往安慶。

萬曆二十七年(1599),阮自華初任江西饒州推官,饒州任官期間,他不僅與戲曲家湯顯祖有過交往,而且還接觸了真正的弋陽腔。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阮自華又被委任為福建福州推官。在福建福州,阮自華結識了被稱為閩劇鼻祖的曹學佺。

萬曆三十一年(1603)中秋,由阮自華組織並邀集了閩、浙、皖等以及琉球等地的詩詞、戲曲等愛好者七十餘人,這中間包括戲曲家屠隆、福建閩劇鼻祖曹學佺、福州的崑曲愛好者陳一元、藏書家徐、詩人鄧原岳、精通音律的曲家陳鳴鶴、謝在杭以及徽州府著名布衣詩人、戲曲作家吳兆等各位戲曲音樂名流,當然還包括福州當地的官宦文人等,一時間「梨園數部,觀者如堵」;斯文雅集,盡現榕城風流。

萬曆三十二年(1604)阮自華從福建辭官歸里,回到安慶,他招募伶人,創辦了家庭戲班,以崑曲等聲伎自娛。這是皖江地區有據可考的第一家戲班。一時間安慶「雲間(松江)傾六朝之艷,而皖上(安慶)與之頡頏矣」。

阮自華舉家遷居安慶後,在懷寧黃梅山置有「別業」,其接觸過崑曲、高腔等戲曲,由於其精通音律,其詩《吳中書、劉山陰集仲兄宅觀伎用韻》就寫了「清曲度蓬萊」的經歷。

阮自華對戲曲的新聲十分敏感:其在詩《城北原》序中就有這樣記載:「高調時創新聲,發喉高唱,若破雲表。」;他在詩《集王都尉宅觀劇》中有詩句:「蘂宮百戲萃神仙,妙伎新聲接輔筵。」

如果對戲曲「新聲」的興趣,是創造新的聲腔的靈感,那麼能親自演唱就是檢驗「新聲腔調」成果的必然條件。

明代詩人、戲曲愛好者馮夢禎在《與阮堅之》中寫道:「憶壬寅(1602年)歲,再晤足下吳閶,夜班歌呼。」崇禎六年(1633),二十二歲的方以智(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號曼公。桐城人。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拜望已經70多歲的阮自華,從之聽講《離騷》,方以智並在《膝寓信筆》載:「吾郡阮堅之先生每日讀書有課,雖宴客、演劇,彼自翻書。」方以智在其的影響下,「曾化名吳石公,作《錦纏玉》傳奇,親教伶人」。

由於阮自華精通音律、擅長度曲,知妙伎識新聲,能歌會演。這一切都是創造新的新聲腔調必要條件。正是由於阮自華具備這些「創新」的必要條件,所以才有「田野美歌謠」的產生。由於阮自華晚年居住的懷寧黃梅山,其所創造的「新聲腔調」流入民間後,被廣為傳唱,後被民間稱為「黃梅調」。

潘木蘭老師在《黃梅戲聲腔研究》一書中說:「黃梅戲得天獨厚的生於戲曲之鄉安慶,得到了京劇、徽班、徽戲的滋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