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楔卷一

愛生活的辰星2w 發佈 2022-08-12T19:46:07.177702+00:00

逮周廉溪傳陳希夷《太極圖》而為之說,遂開理學之宗。至朱子《本義》,取邵子河洛、先後天八卦、大小方圓各圖,與其改訂之卦變圖,弁諸經首,歷代宗之。

易楔卷一

圖書第一

《易》注自宋以前未嘗有圖也。逮周廉溪傳陳希夷《太極圖》而為之說,遂開理學之宗。但《圖》與《易》猶不相屬也。至朱子《本義》,取邵子河洛、先後天八卦、大小方圓各圖,與其改訂之卦變圖,弁諸經首,歷代宗之。自是圖之與《易》,相為附麗。後之說《易》者,無不有圖。漢學家雖力攻河洛先後天之名,而其為說,仍不能廢陰陽四象及五行生成、九宮變化之義。而為之圖者,且層出不窮。蓋數理繁賾,卦爻錯綜,表之以圖,說乃易明。故學《易》者先辨圖書,識其陰陽生化之原,奇偶交變之義,而後觀象玩辭,有所準的。不致眩惑歧誤而靡所適從,亦事半功倍之一道焉。

太極

《系傳》曰「《易》有太極」,又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極者,至極而無對之稱。三極者,天極地極人極也。故曰「太極」者,所以異於三極也。極既無對,極而益之曰「太」,則更無有可以並之而尚之者矣。是以太極者,立乎天地之先,超乎陰陽之上,非言詞擬議所可形容。蓋狀之以言則有聲,有聲非太極也。擬之以形則有象,有象亦非太極也。《詩》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庶或似之。然無字為有字之對,有對亦非太極也。孔子於無可形容擬議之中,而形容擬議之曰「太極」,可謂聖人造化之筆,更無他詞足以附益而增損之矣。然而有太極之名,似亦非太極之真諦。乃無礙其為太極者,則以「太極」二字,均無物質無精神可言,更無其他之詞義足以相併相對。可以謂之名,亦可以謂之非名。此聖筆之神化,所以不可思議也。夫焉能又為之圖?自周子而後,相傳之圖有三。於是「太極圖」三字,流播環寰宇,幾於婦孺皆知。以論傳論,恐學者認《太極圖》為太極,則是非混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曰「辨是與非」,即辨諸此。另有《圖說》見後。)。差以毫釐,謬以千里,而象數終無以明矣。爰詮其義,並列後出諸圖,以資辨別。

老子曰「有物無形,先天地生」,即謂太極也。以孔子《十翼》告成,老子已出關西去,故未知孔子有此假定之名,而曰「無以名之,強名之曰道」。究竟「道」字,實未能妙合無間,老子亦無可如何,而強名之耳。使老子得見孔子「《易》有太極」一語,必舍其名而從之。《道德經》更可省卻無數語言矣。

《說文》:「極,棟也。」《易大過》:「棟隆,本末弱也。」棟亦訓極。「建中立極」,故極亦訓中。棟從東從木,木生於東,得木之正,故以室中主幹之巨木謂之棟。蓋上棟下宇,初創宮室之時構造皆甚簡單,以巨木支柱正中而四周下垂,與今日營帳之制略同。故棟必在室之正中,與極字之訓,義可以相通。若以今日之所謂棟者例之,則與「極」字之義不相蒙矣。此亦言太極者不可不知者也。

周濂溪之太極圖

周子《太極圖說》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知發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子此圖,出自希夷,宋儒諱之甚深。然希夷亦非自作也,實本諸《參同契》。彭曉注《參同契》,有《明鏡圖訣》一卷。(《序》稱:廣政丁未為蜀孟昶廣政十年,漢天福十二年也。彭號真一子,字秀川,蜀人。)

毛氏奇齡曰:「《參同契》諸圖,自朱子注後(朱子注《參同契》,隱姓名為鄒欣,號空同道人。),學者多刪之。」徐氏注本已亡(按:徐名景休,東漢人,官青州從事,注《參同契》。桓帝時授淳于叔通。),他本龐雜不足據。惟彭本有《水火匡廓圖》、《三五至精圖》、《斗建子午圖》、《將指天罡圖》、《昏見圖》、《晨見圖》、《九宮八卦圖》、《納甲圖》、《舍元播精圖》、《三五歸一圖》。今周子之黑白分三層者,即《水火匡廓圖》也。其中間之水火金木土,即《三五至精圖》也。惟圖式雖同,尚末有太極之名也。考唐《真元妙經品》,有《太極先天圖》,合三輪五行為一,而以三輪中一○五行下一○為太極,又加以陰靜陽動男女萬物之象,凡四大○。陰靜在三輪之上,陽動在三輪之下,男女萬物皆在五行之下,則與周子之圖名義皆同,但多「先天」二字耳。然則此圖,自道家傳出,已無疑義。周子但為之說,並將上下次序略有修改而已。首曰「無極而太極」,終有語病。當時陸梭山已有疑義,與朱子往反辯論累數萬言。朱子雖曲為回護,並於《太極圖說》注中申明謂「非太極之上復有無極」,但其圖明明確太極之上有無極,其說終不可通也。其作《本義》,取邵子先天諸圖,而不以此圖列諸卷首,殆亦有所悟歟!

古太極圖

古太極圖,亦名「天地自然之圖」。趙氏撝(huī)謙《六書本義》曰:「天地自然之圖,伏羲氏龍馬負之出於滎河,八卦所由以畫也。世傳蔡季通得於蜀隱者,秘而不傳。趙氏得之於陳伯敷氏,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之妙。自明洪武以後,此圖遂盛傳於世。」(按:蔡氏晚年得此圖未久即病卒,故朱子亦未之見也。蔡死後秘藏於家,至其孫始傳布之,已在宋亡之後。胡元一代,尚鮮稱述。至明初劉青田取以繪入八卦之中,遂風行海內,幾於家喻戶曉,無人不知有太極圖矣。)朱子發云:「陳摶以《先天圖》授种放,三傳而至邵雍。則康節之學,實出自希夷。所演《先天圖》,陰陽消長,亦與此圖悉合,故又謂之《太極真圖》。其環中為太極,兩邊黑白回互。白為陽,黑為陰。陰盛於北,而陽起而薄之,故邵子曰『震始交陰而陽生』。自震而離而兌以至於乾,而陽斯盛焉。震東北,白一分,黑二分,是為一奇二偶。兌東南,白二分,黑一分,是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為三奇純陽。離正東,取西之白中黑點,為二奇含一偶,故云『對過陰在中也』。陽盛於南,而陰來迎之,故邵子曰『巽始消陽而陰生』。自巽而坎而艮以至於坤,而陰斯盛焉。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為三偶純陰。坎正西,取東之黑中白點,為二偶含一奇,故云『對過陽在中也』。坎離為日月,升降於乾坤之間,而無定位。納甲寄中宮之戊己,故東西交易,與六卦異也。八方三畫之奇偶,與白黑之質,次第相應,深得陰陽造化自然而然之妙。但既有黑白之分,備陰陽之用,已非太極之真相,不當稱之為《太極圖》。今北方俗呼此圖為『陰陽魚兒』,『魚』字實『儀』字之誤。稱之曰『陰陽儀圖』,或曰『兩儀圖』,斯名實相符矣。」

此圖流傳甚古,蘊蓄宏深,決非後人所能臆造。大抵老子西出函關,必挾圖書以俱行,故遺留關中,為道家之秘藏。至於唐宋而後,始逐漸傳布,要皆為三代以上之故物,無可疑也。惟圖像既顯分黑白,是已生兩儀。分之為四,即成四象。分之為八,即成八卦。可謂之「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圖」。但流傳既久且遠,世俗已無人不認此為太極圖者。所謂習非勝是,辨不勝辨。惟學者宜詳究其義理,因名責實,而求得真諦。斯源頭不誤,自能清澈見底。不可以習見而忽之,反為流俗所誤也。

來氏太極圖

此來瞿塘氏之圖,亦從《古太極圖》研索而出者也。以居中之黑白二線,代兩點,以象陽方盛而陰已生,陰方盛而陽已生,有循環不絕之義。留中空者以象太極,其陰陽之由微而顯,由顯而著,亦悉合消息之自然。與河圖陰陽之數,由微而著,由內而外,亦適相合。來氏另有一圖,以河圖陽數布於白中,陰數布於黑中,又以配八卦四時十二辰,及古今治亂盛衰之象。圖多,茲不贅錄。

來氏此圖,蓋亦悟太極之非圖所可狀,非言語可能形容,故留其外之黑白回互者為兩儀,而空其中以為太極。然「太極」二字之下系之以圖,終有所難通也。以上三圖,皆稱太極。周子之圖,僅見於性理諸書,習之者今已不多。來氏之圖,傳亦不廣。惟第二圖風行宇內,幾與八卦並傳。圖像雖精,與孔子「太極」二字之義,實不相符。此為學易推原象數之第一步,不可不深思明辨,而求得其至當者也。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圖

太極既不可以圖,然非圖又不足明陰陽顯化之妙,是惟有舍太極而圖兩儀。兩儀既明,則太極自立乎其先。無象之象,亦因象而顯矣。

此端木國瑚氏之圖也,於文日正為是。下正北方正而上直日,日中影正。影正,則左右自分為兩。左陽而右陰。故《易》於乾之初爻曰「不見是」,未濟之上爻曰「有孚失是」。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一「是」為始終,其故可深長思也。有丨畫中央,便分兩列。《系傳》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是則乾坤左陽儀,右陰儀。從丨生出,是太極,是兩儀。一至而二分(東西分,南北至。),是一是二,易陰陽生,不待再言「太極生兩儀」,此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端木氏此圖,似較舊說更為明顯。不名曰「太極圖」,更無語病。學者與前三圖合而觀之,「太極」二字之義,可瞭然矣。「太極」之上,無能更加以字者。惟孔子曰「《易》有太極」。「《易》有」二字,必須重讀,與《序卦》「有天地」「有萬物」諸「有」字,皆一氣貫注。孔子贊易,皆是從「有」立說,以示與老子之以「無」立說者不同。故將「有」字直提至「太極」之上,曰「《易》有太極」,而全《易》之生生不已,皆由此「有」字以發生者也。繼之曰「是生兩儀」,此「是」字上貫「《易》有太極」四字,而下澈全章。全《易》六十四卦,皆以此一字作骨,故特於初、終二爻發明之。觀此知孔子贊《易》筆法,一字一義,無不與全書精神貫注,脈絡相通,未可滑口讀過也。

《系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太極者實超乎道與器之上,而立乎其先者也。故分言之。形而上者有太極,形而下者亦未始無太極也。故曰「天地一太極」。萬物各有其太極。後儒以太極為形而上者,是與形而下者對待,實失「太極」之本義也(老子曰:「無以名之,強名之曰道。」此道字與形而上之道意義不同。)。是以天下之事事物物,凡有對待者,皆太極所生之兩儀,非太極也(今世科學家曰精神,曰物質,相對待者也,太極實超乎精神物質之上。曰空間,曰時間,相交午者也,太極實超乎空間時間之外。哲學主唯心論者謂一切唯心所造,主唯物論者謂科學萬能物質不滅。太極則超乎唯心唯物之上,而不可以唯心唯物概之者也。)。以質言之曰剛與柔,而太極超乎柔剛之外。以氣言之曰陰與陽,而太極立乎陰陽之先。以事理言之曰動與靜,曰善惡吉凶,而太極實幾於動靜善惡吉凶之微,無有而無不有,無在而無不在。《序卦傳》曰「盈天地之間唯萬物」,謂盈天地之間惟太極可也。此天地一太極也。小而至一塵之微,極至於微而不可見之物,亦莫不各具有動靜生滅之機,即莫不有其太極,此物各一太極也。宋儒言太極,不離乎動靜陰陽,已落言詮。牽及五行,則更遠矣。朱子注《太極圖說》,謂「無靜不成動,無動不成靜。譬如鼻息,無時不噓,無時不吸。噓盡則生吸,吸盡則生噓。理自如此,陰陽只是一氣。陰氣流行即為陽,陽氣凝聚即為陰」。其論雖精,總未達一間。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然動靜無端而自有其端,陰陽無始而自有其始也。識此端與始,以言太極,庶乎近矣。

河圖洛書

《系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書?顧命》曰:「河圖在東序。」《論語》曰:「河不出圖。」《禮記?禮運》曰:「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鄭康成《易注》引《春秋緯》:「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成。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揚雄《旡(jì)靈賦》曰:「大《易》之始,河序龍馬,洛出龜書。」《漢書?五行志》劉歆曰:「伏犧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錫洛書而陳之,洪範是也。聖人行其道而實其真,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里。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則乾坤之陰陽,效洪範之咎徵。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河圖洛書之見於經傳者如此,而其內容如何,則無可考。至宋初陳希夷氏,始有龍圖之數。邵康節因之,以五十五、四十五兩數,分為河圖洛書,當時頗多爭議。如范諤昌、劉牧諸氏,以四十五為河圖,五十五為洛書。漢上朱氏因之。朱文公從蔡季通之議,定十為河圖,九為洛書,以冠《本義》之首。更詳演其數,以入《易學啟蒙》,相傳至今。復經丁易東、張行成、熊良輔,及勝清江慎修、萬彈峰諸氏之推演,義蘊畢宣。所謂神變化而行鬼神者,無不與易義悉相貫通,而《彖》、《象》所不可解者、亦得以數象相證而通其義。雖未敢謂此即為古之河圖洛書,而數理之神化,則固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自明季以來,言漢學者雖盡力攻擊,但只能爭河洛之名。而於其數,則無能置喙焉。欲探易道無盡之蘊,發千古神秘之局者,端在於是。乃舍其實而鶩其名,不亦慎哉!茲仍從《本義》、《啟蒙》之名,以五十五者為河圖,以四十五者為洛書,以便稱引。至陳希夷龍圖之說,義甚膚淺,故朱子疑為偽造。然其所謂龍圖者,分合之數皆五十有五,且明明曰龍圖不曰龜圖。劉牧之以九為圖十為書,是顯畔其師說矣。

揚子《太玄》曰:「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一與六共宗(北),二與七為朋(南),三與八成友(東),四與九同道(西),五與五相守(中)。」按:揚子不言十者,五與五即十,太玄用九數,故置十不言。且數止於九,至十則復為一。故河洛以十為盈虛,亦數象關鍵之一。學者宜深思之。

鄭康成氏曰:「天地之氣各有五。五行之次:一曰水,天數也。二曰火,地數也。三曰木,天數也。四曰金,地數也。五曰土,天數也。此五者,陰無匹,陽無耦,故又合之地六為天一匹也,天七為地二耦也,地八為天三匹也,天九為地四耦也,地十為天五匹也。」又曰:「布六於北方以象水,布八於東方以象木,布九於西方以象金,布七於南方以象火。」

朱子曰:「此言天地之數。陽奇陰耦,即所謂河圖者也。中五為衍母,次十為衍子。次一二三四為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為四象之數。二老位於西北,二少位於東南。其數則各以其類,交錯於外也。」按:此非言大衍之數,不必以衍母衍子相牽涉。而四象之數之位,亦為揲蓍得卦之用。於此言之,其義反窄矣。

《系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神變化而行鬼神也。」揚子《太玄》及鄭注所演其方位與生成之數,均極明晰。雖未繪為圖,已與圖無異矣。陳邵但按其說而圖之耳。五行之次,始見於《洪範》。而坎水、離火、乾金、巽木,均備載於《說卦》。經傳之互見者,更不勝枚舉。故毛西河雖攻擊河圖洛書之說最力,終不能蔑去此數,謂應改名曰「天地生成圖」。然其數之體用自在,名稱之同異,抑其末耳。後儒有泥於「龍馬負圖」之文,謂此五十五數,馬體所生之旋毛。黑白五十五點,其陰陽匹耦如今圖,惟當繪圖點為旋毛形。於是有繪馬而寫圖於馬腹者,亦有將五十五點均改作旋毛形者。其拘泥附會,與漢學家之斷斷然徒爭其名稱者,同一蔽耳。更有泥圓方之說,將河圖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之數,均作弧線成圓形,於義理並無出入,均可不必也。

關子明曰:「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邵子曰:「圓者星也。曆紀之數,其肇於此乎?(《啟蒙》曰:曆法合三始以定剛柔,二中以定歷律,二終以紀閏余。是所謂曆紀也。)方者土也,畫州井地之法,其仿於此乎?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范》也。」

《大戴禮?明堂篇》曰:「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其數及位均與此同。明堂九室,故亦稱九宮。)

《易乾鑿度》:「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鄭注曰:「太一者,北辰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自此而從于震宮,自此而從於巽宮,所行半矣。還息於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從於乾宮,又自此而從於兌宮,又自此而從於艮宮,又自此而從於離宮,則周矣。上游息於太一之星,而反於紫宮。行起從於坎宮始,終於離宮也。」

九宮之色: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以次遞推。今《曆書》承用不廢,亦猶行古之道也。

張平子曰:「臣聞聖人明審律歷,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經天驗道,本盡於此。且河洛六藝,篇錄已定。後人皮傅,無所容竄。律歷卦候,九宮風角,數有徵效,世莫肯學,而競稱不占之書。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實事難形,而虛偽不窮也。」觀此可見易象數理之學,在漢時已就式微。宜晉唐而後之言《易》者,失所師承。致悉棄實事,而專尚空談也。

洛書之數,四十有五。與河圖相合,適為一百。凡一百之數,列為平方,對角分之,則一得五十有五,一得四十有五,此亦數理之自然,非人意可為增損其間也。故圖之與書,相為表里,不能分析。或謂伏羲得河圖而畫卦,禹受洛書而演范,是言其取用之方。伏羲則圖畫卦,以圖為主。禹受書演范,以書為主。非伏羲時未嘗有書,大禹未嘗有圖也。

朱子《啟蒙》曰:河圖洛書之位與數,其所以不同何也?曰: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其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曰:其皆五居中何也?曰:凡數之始,一陰一陽而已矣。陽之象圓,圓者徑一而圍三。陰之象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圍三者以一為一,故參其一陽而圍三;圍四者以二圍一,故兩其一陰而為二,是所謂參天兩地者也。三二之合則為五矣,此河洛之數所以皆以五為中也。數與位皆三同而二異。蓋陽不可易,而陰可易。成數雖陽,固亦生之陰也。河圖之一二三四,各居其五象本方之外。而二四六八者,又各因五而得數,以附於其生數之外。洛書之一三七九,亦居其五象本方之外。而二四六八者,又各因其類以附於奇數之側。蓋中者為主,而外者為實。正者為君,而側者為臣,亦各有條而不紊也。曰:其多寡之不同何也?曰:河圖主全,故極於十,而奇偶之位均。論其積實,然後見其偶贏而奇乏也。洛書主變,數極於九,而其位於實,皆奇贏而偶乏也。必皆虛其中焉,然後陰陽之數,均於二十,而無偏耳。曰:其序之不同何也?曰:河圖以生出之次言之,則始下,次上,次左,次右,以復於中,而又始終下也。以運行之次言之,則始東,次南,次中,次西,次北。左旋一周,而又始於東也。其生數之在內者,則陽居左而陰居上右也。洛書之次,其陽數,則首北,次東,次中,次西,次南。其陰數,則首西南,次東南,次西北,次東北也。合而言之,則首北,次西南,次東北,次中,次西北,次西,次東北,而究於南也。其運行,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復克水也。是亦各有說矣。曰:其七八九之數不同何也?曰:河圖六七八九,既附於生數之外矣,以陰陽老少進退饒乏之正也。其九者,生數一三五之積也。故自北而東,自東而西,以成於四之外。其六者,生數二四之積也。故自南而西,自西而北,以成於一之外。七則九之自西而南者也,八則六之自北而東者也,此又陰陽老少互藏其宅之變也。洛書之縱橫十五,而七八九六迭為消長。虛五分十,而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則參伍錯綜,無適而不遇其合焉。此變化無窮之所以為妙也。又曰:乾無十者,有坤以承之。坤無一者,有乾以首之。(按:洛書偶數,當曰由東南次西南,次西北,次東北。朱子蓋未知陰數逆行,從四起也。)

蔡氏元定曰:古人傳記,自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固皆以為河圖授羲,洛書錫禹。關子明、邵康節,皆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蓋《大傳》既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洪範》又明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而九宮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龜背之象也。劉牧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託言出於希夷。既與諸儒舊說不合,其易置圖書,並無明驗。其實天地之理,一而已矣。伏羲作《易》,不必預見洛書,而已逆與之合。大禹作《范》,不必追考河圖,而已暗與之符。誠以此理之外無他理故也。律呂有五聲十二律,而其相乘之數,究於六十。日有十干十二支,而其相乘之數,亦究於六十。二者皆起於《易》之後,其起數又各不同(按:聲律干支皆始於黃帝,其度數皆出於八卦。《周易》之《象》、《彖》、《爻》詞,根據於聲律干支者正多。故謂二者起於伏羲畫卦之後可也,謂起易後不可也。今之易周文王之易也。)。然與《易》之陰陽策數多少自相配合皆為六十者,無不若合符契也。下至《運氣》、《參同》、《太一》之屬,雖不足道,(《運氣》、《參同》、《太乙》與《遁甲》、《六壬》皆出於易,皆說易之最精者。不明此而讀《彖》、《象》,爻詞不可解者多矣。舊儒皆以經學自大,以術數為小道,宜易道之終不能明也。蔡氏之說不免囿於積習,學者更不可囿其說以自域也。)然亦無不相通,蓋自然之理也。

彭申甫曰:河圖,聖人嘆其不出而已。重典藏於柱下,史府固未嘗亡,適周蓋得見之。河洛之書,漢時猶存。《後漢書》:「楊厚字仲桓,廣漢新都人。臨命戒子統曰:吾娣表中有先祖所傳秘記。統感父遺言,從犍為周循學習先法,又就同郡鄭伯山受河洛書,及天文推步之術。」鄭氏所云九篇六篇,今皆無傳。大抵如緯書所傳,真偽參錯。《尚書?中候》曰:「帝堯即政七十載,修壇河洛,仲月辛日禮備至於日稷(按:稷、昃古通用字。豐「日盈則昃」,亦作稷。),榮光出河,龍馬銜甲,赤字綠色,臨壇吐圖。」顧野王玉符瑞圖,虞舜時洛水出黃龍,舜與三公臨觀,黃龍五采,負圖出舜前,頌聖瑞者,固多侈陳。然天生神物,不容終秘。洛書文得箕子演之,未聞有圖。河圖有數無文,得夫子系《易》明著之,蓋有圖而亡於周末矣。歷千五百餘年,邵子因數演圖,因圖立說。雖雲得之於陳希夷,實則河圖方位,本之《參同契》。洛書方位,本之《太一?九宮》。點畫陰陽,即揚子《太玄經》,及《漢書?五行志》而神悟變化,自符乎奇偶生成之體用,故朱子宗之,以冠全經。雖疑者猶多,終不可掩也。

萬氏河圖

萬氏彈峰《易拇?更正河圖洛書說》曰:「河圖洛書,邵子朱子闡發無餘蘊矣。但後人所傳,不無少差。如舊河圖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其點皆平鋪無兩折者,而十在中間分二五對置,便失其旨。蓋河圖外方而內圓,一三七九為一方,其數二十也。二四六八為一方,其數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數,中十點作十方圓布,包五數在內。此外方內圓而五數方布在中者,中一圈,即太極圓形。外四圈分布四方,為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舊洛書圖,二四六八皆兩折。不知河洛本二四六八,亦宜平鋪。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於其外,一三七九為一方,二四六八為一方,仍然河圖本體。此又圓中藏方,洛書包裹河圖之象,而中五又有方中藏圖之妙。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漢劉氏雲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里,此語自有傳授,非漢儒所能言也。」(二四六八當曰四二八六,萬氏亦未知陰數逆用之序也。)

萬氏之圖,較僅改形式而無意義者(如以河圖為旋毛形,洛書作龜坼形者是也。),自高一籌。然兩數之體用分合,固極明晰。不必改作,意自可見。惟初學得此,未始不可為觸目會心之一助,故特錄之。至兩圖之加減除乘,及進退變化之妙,除朱子《易學啟蒙》,邵子《皇極經世》外,有蔡西山之《經世節要》,張行成之《經世演義》、《易通變》,丁翼東之《衍翼》,胡滄曉之《周易函書》,江慎修之《河洛精蘊》,張楚鍾之《易圖管見》。推衍至詳,千變萬化,未能悉錄。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牽滯,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即先天,洛書為後天。河圖為體而體中有用,洛書為用而用中有體。此即萬氏圖,中分圓分方,方含圓,圓又含方之意也。歷代數理、曆象、推步、占驗、醫學、風鑒諸家,均以洛書為用,其義悉本於易。前人罕有言者,茲特扼要略述如左。

洛書與河圖相異,驟視之似一六與三八未易,而二七四九乃互易其方者,實則惟一三五不動。一三五者,天陽之生數,不可動者也。《周易》乾用九,九即一三五之積數也。故易道扶陽而抑陰,非陽之有待於扶,而陰必於抑也。天地陰陽之數,理本如是。論其體,陽生於陰。言其用,則陰統於陽。如河圖之六合一為七,七陽也。二合七為九,九陽也。三合八為十一,一陽也。四合九為十三,三陽也。五合十為十五,五陽也。總數五十有五,亦陽也。洛書之對位,則皆陰也。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總數四十,皆陰數也。而御之以中五,則縱橫上下交錯無不為十五,總數四十有五,皆陽數矣。(此為以陽統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周易》之大義也。觀天地生成之數,天數二十有五而地數三十,陽少陰多,故古今來恆苦治世少而亂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聖人參天兩地,建中立極,以五御十,化陰為陽,而以洛書四十五數為用。則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二十,陽多陰少,十數不見而潛藏於兩數相合之中。是小人皆化為君子,撥亂反正成燮理陰陽之功,其樞機悉在中。五與十五能御十,則君子道長。五不能御十,則君子道消。五十者,中孚也。故孔子「五十學易,可以無大過」。詳見《學易筆談》。)洛書之位,一居於北,與河圖同。此為萬數之本,不可動搖,《乾?文言》曰「確乎其不可拔」者此也。由北而東北,而東,而東南,本一二三四之數也。由西北,而西,而西南,而南,本六七八九之數也。古聖於此,但將二八兩數互易其位,遂成今日洛書之數。天地造化之機,陰陽變化之妙,悉在於此。略圖如下:

此二八兩數,其位之相易,尚易見也,前人亦有言之者。而暗中實為五十之變化,則未易知之,前人亦從無發明者。蓋二八位,在先天卦則巽震也,在後天卦則坤艮也。坤艮皆土,為五十之數。萬物皆生於土,皆歸於土。成始成終,而皆在於艮之一位矣(此須合先後卦位詳玩之)。巽震相易,故雷風恆之《象傳》曰「立不易方」,此言其未易之體也。易則為巽震,故風雷益之《彖傳》曰「自上下下」,曰「天施地生」,此即其已易後之用也。坤艮為謙,《謙?彖傳》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曰:「天道虧盈而益謙,(風雷益)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二西南未申,八東北丑寅。西南為神極,東北為鬼藏。)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象》曰:「裒多益寡。」凡此皆指二八兩位,陰陽變化之玄妙。先儒專就坤艮本卦之象以求其義,無論如何附會穿鑿,終不能字字著落也。此即《易》與河洛二數關合之證,亦即二八兩數易位之證。於此求《易》,則《易》彖象之辭,昔之所謂不可解者,亦可十解其五六矣(此理精深微妙,先儒未肯輕泄。邵子《皇極經世》但微露其機,學者宜潛心體會,勿忽視焉。)。其兩圖位次,五行順逆生克之序,舊說甚詳,亦淺而易,茲不贅述。惟洛書五行之次,既悉與後天八卦相符,而河圖之四方與中央,亦悉本生生之義,正不必牽扯補湊為也。孔子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古籍殘闕,既無從取證,此所謂河圖洛書者,未必為當日所取則之河圖洛書。但其奇偶相得之數,必為天一天二之五十五數。雖有蘇張之舌,決不能指其為非者也。其數之悉符於易象,順逆變化之與天地同流。亦雖有蘇張之舌,不能辨其為否者也。然則非則圖以畫卦,必則卦以畫圖,所謂相為表里者也。愚以為龍馬負圖,乾龍坤馬,即乾坤也。靈龜吐書,戴九履一,即坎離也。後人不察,必求龍馬以實之,泥龜形而坼之,不亦傎乎!

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實為萬物生化之源。而二八易位,即二五構精之妙用也。古今丹家千言萬語譬喻百端,皆以玄機隱秘,終不肯一語道破,皆由不知圖書易象,早已顯示其端。學者畏難苟安,不肯從易學根本下手,致枉費心血,暗中摸索,千古長夜。有白首無成者,有終身由之而莫明其妙者,良可慨矣!茲復繪二五構精圖如下,明白淺顯。無論何人,皆可一目了然矣。幸勿因其淺近,且得之太易而忽視焉。

二五構精圖

周濂溪《太極圖說》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通書》曰:「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為萬一。一實萬分,成一各正。」此數語實扼陰陽變化之要,宜注意焉。(二實者,天以陽生萬物,地以陰成萬物。動而陽,靜而陰,陽變陰合而生五氣,由五氣而生萬物,故曰「五殊」也。五殊本於陰陽,互為其根也。兩儀生,而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四象,四象分而生八卦,八卦錯而萬物生焉。是曰「一動一靜,天地之至妙歟」,是以五氣布四時行,萬物生生而無窮,「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散而為萬物,則萬物各一其性,各具一太極,渾然全體而靜者,常為主焉。兼有無全體,用涵動靜,為萬化之源,萬有之本者,妙合二五之精焉。)

原數左五六而右三二,數偏倚而不平。雖有中五,無從化生。以二五交易其位,則左右皆八。《謙?象》曰:「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謙為坤艮二八之位。二八交易,即二五交易也。二八合十為土,二五亦合十為土,陰陽生化,因以不窮。數似淺而義蘊極深,二千年來無人道破。會於此用苦功者,必當悉著者之苦心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