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專家果斷出手 30歲腦癱後遺症患者告別「顛簸」人生

科技健康在線 發佈 2022-08-12T22:21:00.238217+00:00

因腦癱後遺症,35歲的阿強從蹣跚學步起,就不能正常行走。2個月前,他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骨Ⅳ科(手足踝-顯微骨科)成功接受肢體功能重建手術後,一舉擺脫了35年的「顛簸」人生。8月3日,年過花甲的父母帶著阿強給醫護人員送來錦旗:「感謝你們幫我們了卻了一輩子的心願!


因腦癱後遺症,35歲的阿強從蹣跚學步起,就不能正常行走。2個月前,他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骨Ⅳ科(手足踝-顯微骨科)成功接受肢體功能重建手術後,一舉擺脫了35年的「顛簸」人生。8月3日,年過花甲的父母帶著阿強給醫護人員送來錦旗:「感謝你們幫我們了卻了一輩子的心願!」

30多年前,阿強的降生給一家帶來了無限欣喜。但當被告之剛剛出生的男嬰是腦癱患兒,伴有先天斜頸、雙下肢部分癱瘓時,父母猶如晴天霹靂,從此陷入無限痛苦之中。多年來他們帶著孩子輾轉各大醫院求醫無果,阿強走路始終一瘸一拐,不僅影響美觀,更影響正常的生活。

2個月前,不甘心的阿強媽媽聽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骨Ⅳ科(手足踝-顯微骨科)能治療這個病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就醫。沒想到,這個正確的決定讓一愁莫展的家庭從此獲得重生。

在治療腦癱後遺症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骨Ⅳ科主任吳飛教授接診後,詳細分析阿強的病史,決定為他進行肢體功能重建手術,最大限度的恢復行走功能,而且是微創切口。

術中醫護團隊首先通過小切口準確找到患者脛骨後肌,在止點處剝離切斷,然後從小腿後方踝管上抽出,通過脛腓骨骨窗將脛骨後肌穿過,肌腱止點用骨錨固定於中間楔骨,同時術中調整踝關節張力,自然重力作用下保證踝關節呈90°功能位。另外術中還發現阿強踇趾下垂,手術團隊同時將拇長伸肌腱轉位於脛骨後肌,重建伸踇功能,最後縫合傷口。

不出意料,阿強的手術非常成功。石膏固定8周後他就能逐步開始功能鍛鍊。術後兩個多月後,當看到阿強可以不藉助外力以正常步態自然行走時,一家人喜極而泣。

腦癱(cerebral palsy,CP)全稱腦性癱瘓,是出生前到生後1個月以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徵,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肌張力異常、姿勢及反射異常。並可同時伴有癲癇,智力低下,語言障礙,視覺及聽覺障礙等。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發病率為1‰-5‰,我國的發病率為男1.95‰,女1.22‰,總數260-300萬,每年新增6-7萬。

據吳飛教授介紹,腦癱患者主要表現為運動發育落後,主動運動減少,無論是粗大運動還是精細運動,都比同齡幼兒發育緩慢。多數患者表現為肌張力明顯升高,極少數患者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可引起跛行。以前對疾病認識不夠,總覺得要長大點再做,其實太晚手術可能導致兒童肢體發育、心理健康都出現問題。

吳飛教授強調,腦癱治療目標是促進各系統功能的恢復和發育,糾正異常姿勢,減輕傷殘程度。治療原則是及早干預、綜合治療、家庭訓練和長期堅持。隨著醫學不斷進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骨Ⅳ科(手足踝-顯微骨科)開展了腦癱患兒一次性多肢體、多部位的肌肉韌帶松解、修復、矯正、功能重建手術,使腦癱患兒的肌肉功能通過手術治療得到恢復,或為患者後期康復訓練創造條件。

腦癱患兒的肢體功能重建手術以切口小、全身反應輕、瘢痕少、恢復時間短、術後復發率低、後遺症少等技術優勢,深受患者及家屬廣泛讚譽。吳飛教授介紹,目前該科室已完成2—20歲腦癱患兒四肢功能重建手術30餘例。

來源:武漢科技報

通訊員:張曉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