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一文總結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皮膚毒性及處理方法

醫脈通血液科 發佈 2022-08-13T19:57:04.903258+00:00

作者:張宇辰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已成功應用於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霍奇金淋巴瘤等。

作者:張宇辰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已成功應用於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霍奇金淋巴瘤等。目前臨床常用ICIs包括CTLA-4抗體伊匹單抗、PD-1抗體納武利尤單抗和帕博利珠單抗,以及PD-L1抗體阿替利珠單抗。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用過程中會發生免疫相關不良反應,其中皮膚不良事件是最常見的。

機制及特點

1

皮膚不良事件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PD-1/PD-L1和CTLA-4受體阻斷介導的T細胞活化相關。腫瘤組織和皮膚活檢組織中有9種共同抗原,在體外能激活CD4+和CD8+T細胞。

經治療後完全/部分緩解的患者比疾病穩定/進展的患者皮膚不良反應發生率更高,因此皮膚不良事件為積極的預後因素,但很少(<5%)需要永久停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與藥物劑量直接相關。多數不良反應較輕,嚴重的較為罕見。

各種皮膚不良反應處理

2

在使用ICIs之前應進行基礎皮膚檢查,尤其是已知有免疫相關性皮膚病史的患者。發生皮膚不良反應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包括皮疹嚴重程度、合併症、伴隨用藥;查體應包括全身皮膚檢查,評估皮疹形態(特別是水皰)、皮疹面積,黏膜是否受累等。確診時需要除外感染、其他藥物所致皮膚病或原發皮膚病。

1. 斑丘疹

免疫治療中最常見的皮疹。斑丘疹可能是其他免疫相關皮膚不良反應的早期表現。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將斑丘疹分為輕(1級)、中(2級)、重度(3-4級)。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分為3級:1級覆蓋<10%的斑丘疹,無症狀;2級覆蓋10%-30%的斑丘疹,有或無症狀,日常工作受限;3級覆蓋10%-30%的斑丘疹,生活自理受限。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則分為4級:除上述3級外增加第4級皮膚脫落>30%具有紅斑、紫癜、表皮分離等症狀。

1級或2級斑丘疹,通常覆蓋不到30%的身體表面積,且具有自限性,可繼續使用免疫抑制劑,並使用口服抗組胺藥、局部塗抹類固醇或潤膚乳。對於非典型病變或持續/復發的2級或3級皮疹,推薦皮膚活檢。

對於持續或無法耐受的2級和3級皮疹,應考慮延遲免疫治療並口服皮質類固醇(0.5-2mg/kg/d)。患者症狀改善後,應在1個月內將類固醇逐漸減量,在停藥後12周內且當類固醇劑量小於10mg時恢復免疫治療 。

2. 瘙癢

由納武利尤單抗和帕博利珠單抗引起的所有級別的瘙癢發生率為13%-20%,可與皮疹同時存在或單獨存在,共分為3級:1級輕微、固定部位;2級廣泛、皮膚有搔抓樣改變;3級嚴重且持續、限制日常生活。

全部推薦繼續使用ICIs,1-2級瘙癢可使用口服抗組胺藥、局部類固醇和保濕劑,納武利尤單抗引起的難治性瘙癢可使用阿瑞匹坦(80mg/d,服用5天)治療。

3. 苔蘚樣皮炎

可在治療後數周至數月後出現,臨床上可表現為膿皰、丘疹和斑塊。病理上可表現為帶狀淋巴細胞浸潤、角化過度、顆粒層和棘層增厚、角化不良,可伴有明顯的表皮增生;也可表現為角化不全、海綿狀水腫、皮膚附屬器/血管周圍炎症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主要治療方案為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少數情況下需要口服糖皮質激素和阿維A,或使用光療。

4. 銀屑病

在治療過程中可出現銀屑病病情加重或是新發銀屑病。新發銀屑病常在用藥數月後出現,掌跖和頭皮都可能受累,可伴有銀屑病關節炎。常見斑塊型銀屑病,可同時出現點滴型銀屑病、掌跖銀屑病或掌跖膿皰病。

治療方面,可以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光療、口服阿維A、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對伴有銀屑病關節炎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甲氨蝶呤、全身糖皮質激素。

5. 白癜風

白癜風多數發生在使用ICIs的黑色素瘤患者中,可能與黑色素瘤細胞和正常黑色素細胞共有的抗原交叉反應相關。博利珠單抗和納武利尤單抗所致白癜風的發生率分別為8.3%和7.5%,多發生在治療後數月,常見雙側對稱分布。

在黑色素瘤治療中,白癜風可能是療效好的預測因子。有個案報導,白癜風的再色素化與黑色素瘤復發相關。白癜風除了光保護措施外不需要特殊治療,通常在免疫治療結束後還繼續存在。

6. 大皰性類天皰瘡(BP)

可在ICIs治療後快速發生,也可在治療數月後發生。前期可表現為瘙癢和非特異性斑丘疹,黏膜受累少見。直接免疫螢光顯示基底膜帶IgG和補體C3的線狀沉積。抗BP230抗體可為陽性。

出現BP的患者需要停用ICIs。治療上可使用局部或全身皮質類固醇。

7. 皮膚毛細血管增生症(CCEP)

有報導稱CCEP可在卡瑞利珠單抗治療原發性肝癌中出現。卡瑞利珠單抗單藥使用發病率為77.1%,與阿帕替尼聯用或使用FOLFOX4化療方案能降低CEEP發生率。CCEP多見於顏面部和體表皮膚,病理可表現為真皮層內薄壁血管呈簇狀增生,血管充血擴張,見灶性伴血栓形成趨勢。

處理上主要以局部治療防治感染,必要時可考慮雷射、外科切除;伴有感染時暫停ICIs,並行抗感染治療。

8. 重症多形紅斑型藥疹(Stevens-Johnson綜合徵)

臨床表現為非特異性斑丘疹、水皰、表皮壞死剝脫,主要累及軀幹,可出現黏膜和生殖器潰瘍,可伴有發熱、咽痛、關節痛或腹痛。病理顯示為角質形成細胞凋亡,真皮淋巴細胞浸潤和表皮分離,真表皮交界處及病灶處皮下有CD8+T細胞浸潤及壞死角質形成細胞。

出現後需要永久停用ICIs,並請皮膚科急會診,予潑尼松/甲基強的松龍1-2mg/Kg/d, 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

9. 中毒性壞死性表皮鬆解型藥疹(TEN)

死亡率高,臨床表現為廣泛的紅斑、水皰、大皰、表皮壞死、松解、剝脫,表皮鬆解或剝脫的面積≥全身體表面積的30%,伴有全身中毒症狀和黏膜受累。治療上需採用糖皮質激素和靜脈免疫球蛋白。一旦出現永久停用ICIs。

10. 藥疹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系統症狀(DRESS)

表現為泛發性紅斑,嗜酸粒細胞增多,很多累及肝臟,出現轉氨酶升高。治療上主要採用全身糖皮質激素。一旦出現永久停用ICIs。

11. 急性發熱性嗜中性皮病(SWEET綜合徵)

主要臨床特點為:突然出現的痛性紅斑或結節;組織病理為密集的中性粒細胞浸潤但無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發熱大於38℃。停藥或全身激素治療後緩解。

參考文獻:

1. Haanen J, Carbonnel F, Robert C, et al. Management of toxicities from immunotherapy: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 Oncol. 2017; 28(4): iv119-iv142.

2. 斯曉燕, 何春霞等.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皮膚不良反應診治建議. 中國肺癌雜誌. 2019; 22(10): 639-644.

3. 胡琪, 於雪峰等. 抗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皮膚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的研究進展. 現代腫瘤醫學. 2020; 28(04): 639-644.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