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海鮮該怎樣吃才好嗎?說說幾種吃法的利與弊

營養學教授劉政 發佈 2022-08-20T15:11:29.651919+00:00

海鮮者,海產之魚、蝦、蟹、貝類食物也。海鮮的吃法有炸、煎、烤、蒸、涮、煮、燉等。從健康角度說,最有利於保存營養素的吃法是蒸和煮。清蒸和水煮的溫度不會超過103℃,在此溫度下能保持海鮮所含的多不脂肪酸的穩定,有利於獲取其中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海鮮者,海產之魚、蝦、蟹、貝類食物也。

海鮮的吃法有炸、煎、烤、蒸、涮、煮、燉等。從健康角度說,最有利於保存營養素的吃法是蒸和煮。清蒸和水煮的溫度不會超過103℃,在此溫度下能保持海鮮所含的多不脂肪酸的穩定,有利於獲取其中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缺少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是導致我國居民近年來癌症、高血脂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發生率大幅度上升的重要原因。

因此,就該儘量避免用烤、炸、煎等高溫的方式加工海鮮。



用木碳等明火燒烤魚蝦貝類,還會產生3-4苯丙芘等致癌物,對人存在潛在的致病風險,更該避免。

食物經過油煎、油炸,還使人增加油脂的攝入量,對健康不利。因此,做紅燒魚、糖醋魚時,如果要先要過油,則應儘量縮短時間。

蒸螃蟹和水煮貽貝、文蛤等貝類海產品時,必須加熱徹底,一般需在水開後持續30分鐘,才能殺死攜帶的細菌和寄生蟲。同理,在燻烤和火鍋涮食海鮮時,不可過急,要注意將中間部分燒透

不提倡生吃龍蝦、北極蝦、海膽黃、牡蠣、赤貝等海鮮。一些地方流行的生吃海膽黃、牡蠣和「醉蟹」的吃法,都存在感染病源微生物的風險。如果非要生吃,則一定要注意衛生。除要新鮮外,還必須保證作為食材的原料采自潔淨、無化學與生物學污染的水域。食用前最好先放在4℃環境下冷凍一兩個小時,然後在淡鹽水中浸泡,以儘可能達到避免感染的目的。

對蝦以煮食和紅燒為好。



吃生魚片近年在我國有流行趨勢。生魚片的選料應該非常嚴格。通常,產品以遠洋深海魚為主,如三文魚、金槍魚,出水後須迅速冷凍,在零下18度℃保存。

消費者從超市裡買來的冰鮮生魚原料,在家庭加工時應該使用專用的刀具、砧板、容器,用前應消毒,切制好的魚片要放置在食用冰中保存並用保鮮膜分隔,加工後至入口吃食的時間間隔,不能超過1小時。



烹調海鮮時宜用姜、醋、蒜做調料,或用姜未、蒜茸、米醋佐食。理由是:姜性熱,與螃蟹等海鮮同食,能抵消海鮮的寒性。而生蒜、食醋則有著一定的抑菌作用,還助消化。

飲啤酒最好不用海鮮做下酒菜。這是因為蝦、蟹等海產品是富含嘌呤的食物,在人體代謝後形成尿酸,而尿酸過多會引發痛風等病症。如果大量食用海鮮的同時,再飲用啤酒,會更加促進尿酸的形成。因此,痛風患者為避免痛疼發作、除當慎吃海鮮外,尤當注意不要同時飲酒。

(圖片取之網絡;標標博士)

劉政 主任醫師。我國較早從事現代營養學的專家,曾任大連市營養餐工委總營養師,出版專著九部。

歡迎下載「今日頭條」,填寫並點擊頭條號「營養學教授劉政」,有千餘篇文章供閱。願普天下人,人人幸福安康!

#健康好食物#健康守護者#@頭條健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