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後被雍正輕鬆化解

羽昕 發佈 2022-08-24T06:31:41.546347+00:00

在河北唐山遵化縣馬蘭峪有一座「東方帝王谷」,這裡埋葬著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主要帝王和后妃陵寢,時人名為清東陵。此地在風水上是不可多得的寶地,南有金星山,如朝堂上大臣持著芴板、作著輯;

在河北唐山遵化縣馬蘭峪有一座「東方帝王谷」,這裡埋葬著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主要帝王和后妃陵寢,時人名為清東陵。

此地在風水上是不可多得的寶地,南有金星山,如朝堂上大臣持著芴板、作著輯;北邊是昌瑞山當作椅子後背,翠綠疊嶂;東邊是鷹飛倒仰山,注視遠方;西處是黃花山,似白虎蟠臥。

這秀麗的山腳下,遊客們進入陵區,首先看到的是是一座名為昭西陵的陵寢,孤立於清東陵之外,未能進入主陵寢。

這倒不是墓主人身份低微,因為墓主人是清聖祖康熙的祖母,順治的母親孝莊文皇后。

她輔佐三朝,穩定了清朝入關後的政治平衡,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賢后。

可惜她不僅沒能進入主陵區,而且死後長達三十八年都沒有進行下葬,成為清初一件奇談怪事。

臨終遺言

康熙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的一天,暑氣消散、秋意漸濃。

正在博洛和屯附近巡幸得康熙接到宮廷內務府總管大臣吐巴的奏摺,言說:太皇太后在八月二十八日夜晚四更時,患上中風頑疾,導致右肢麻木,已不能正常握著端碗,口齒也不甚清楚,周圍人皆不能會其意。

宮廷值班御醫張世良先簡單施藥診治,後又同另一御醫李白玉會診,又加幾味藥服用,病情稍加緩解。

康熙看後,即刻星夜迴鑾,在第二天晌午就回到紫禁城。

蹲在老祖母的面前,康熙親自侍奉餵藥,照料到深夜,或許是看到從小相依為命的孫子的到來,給了孝莊生的希望,孝莊的病情康寧如常,康熙懸著的心落了下來。

只是閻王叫你三更死,豈容留你到五更。孝莊拖著病體,熬過了兩年春秋。

在二十六年十二月初一,康熙在率領文武百官從宮中前往天壇祭祀完畢後,接到宮內急報,說孝莊病危。

這一次明顯是回天乏力,孝莊只堅持不到一個月,就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子時時分,孝莊於慈寧宮離世,享年七十有五。

孝莊的一生幸福不幸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應該是都認同的,她走過的歲月是無比精彩,所幹的事情是無比偉大的。

只是人死如燈滅,往事隨風,巾幗傳奇也該就此落幕。

可孝莊的臨終遺言卻讓後人,尤其是康熙本人難辦,孝莊對康熙囑咐道:

太宗文皇帝(指的是皇太極)梓宮奉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瑩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難題難解

孝莊生前的遺言給康熙出了一個大難題。

中國古代文化傳統對儒家提倡的禮制十分看重,尚書說:國家之事,在祀和戎。人死之後的禮節都有成文的規定,尤其是上層統治者,更要以身作則,帶頭做到。

僅就孝莊這一事例來說,依照祖制,孝莊是要和皇太極進行合葬,這符合生則同寢,死矣同穴的婚姻家庭觀念。

可是偏偏孝莊有明確的遺言,要求不與皇太極合葬,只要求把自己葬在離順治帝不遠的地方。

康熙無法解決國家禮制規範和孝莊臨終遺言的矛盾點,只能採取折中的辦法,即不對孝莊下葬,但又將孝莊的棺槨暫時安置在孝陵(順治的陵寢)附近。

導致康熙不願違背祖母遺言的原因很簡單,康熙和孝莊的感情十分深厚,達到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地步。

康熙的童年是充滿灰色的,只有來自祖母的關愛使得灰色的世界多了一些鮮艷的色彩。

康熙八歲喪父,十一歲喪母,小的時候,還得過天花,全有賴於祖母的鞠養教誨才能夠長大成人。

康熙成年後多次對皇子們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以至有成,設無祖母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

在國家大事上,孝莊對康熙也是鼎立支持。

順治死後,留下四位輔政大臣輔佐康熙,後來鰲拜居功自傲,權力的欲望逐漸膨脹,聯合遏必隆,恣意妄為。

彼時的康熙還是個黃毛小子,政治能力還很欠缺,但政治經驗豐富的孝莊卻不露聲色的密切注視事情發展。

在為康熙挑選皇后時,捨去遏必隆之女,選中赫舍里氏,籠絡了清朝元老索尼極其家族勢力,這才有了之後的剪除鰲拜一黨。

孝莊的恩情,康熙自是銘記在心。

當孝莊病重時,康熙冒著大雨,前往白塔寺進香,祈求神靈保佑孝莊延年益壽。

不僅如此,康熙親自在慈寧宮侍奉,口嘗湯藥,晝夜不離左右,並傳諭內閣,非要緊事勿得奏聞。

在二十六年時十一月,康熙又要求刑事機構對重刑犯減免處罰,以祈求太皇太后能夠擺脫疾病。

正是孝莊和康熙多年的感情,使得康熙不敢輕易違背遺訓,落個不孝子孫的罵名。

而且康熙還不顧眾人反對,將孝莊的棺槨停在宮中長達幾月,直到康熙二十七年的六月,棺槨才運到昭西陵暫時安置。

康熙怕孝莊在陰間活得不自在,還將孝莊生前在慈寧宮居住的五間房屋拆除,運到昭西陵按照原樣重新修建。

深層原因

孝莊38年未能下葬的原因的確有康熙個人情感使然,但還有一個隱藏原因就是康熙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強行按照遺囑就近下葬。

這個原因就是清朝初期的一個迷案——太后下嫁之謎。

孝莊在入關之前,為了兒子順治的皇位,曾經下降委身於多爾袞,這也是她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

這件事情雖然在正史中尋覓不到一點蛛絲馬跡,但私以為卻是真實存在。

首先是南明詩人張煌言的自編詩集《奇靈草》中寫道:掖庭又說冊闕氏,妙選孀閨足母儀。椒寢夢回雲雨散,錯把蝦子作龍兒。

詩文意在譏諷滿情皇帝不守人倫,娶親屬的孀婦為妻。

孝莊下嫁的情形也有所記載:上壽觴為合卺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婚。詳細描寫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盛況。

這種風俗其實在遊牧民族早期文明十分常見,被稱為「轉房婚」,又叫做「收繼婚」。

主要是為了防止人口、遺產外流到異族或者對手手裡,是為了自己部落的長遠利益著想。

孝莊下嫁後,順治對多爾袞的稱呼也改變了。

在順治五年冬至改「恭奉太祖配天,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從叔父變為皇父,多爾袞的地位進一步上升。

要知道順治和多爾袞並不是親生父子,那麼稱呼的改變只有一個,就是多爾袞變成了順治的繼父,才會有此稱謂。

諸多側面證據表示孝莊應該是真的下嫁過多爾袞,只是滿族入主中原已久,漢族封建倫理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不斷影響滿族貴族,清朝皇室也從原來的滿不在乎的態度,轉變為以此為恥。

如果她死後和太宗合葬,一定會在下層民眾引起非議,造成社會輿論上的動盪。

所以孝莊主動要求要把自己埋葬在孝陵附近,以「母念兒孫」的理由掩蓋於世人,這才讓靈柩停放38年,康熙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只得照辦。

至於孝莊遺言中的不想勞民傷財也是實情,在入關之前,滿族的喪葬制度主要是火葬。

入關之後,為了和漢人的文化接軌,覺得風光大葬更能擺脫固有的蠻夷形象。

孝莊也不能例外,只是孝莊到了人生的晚期,開始崇拜佛教,不過她本人就是蒙古族,信佛也不奇怪。

身邊也沒有可勞累的事情,於是開始修身養性,吃齋念佛,平日的衣服,吃食,也是能簡則簡。

孝莊的昭西陵規模不大,用料簡單,但是規格卻很高。

大殿是重檐廡殿頂,這是古代最尊貴、最高級的一種建築形式,這也是後人對孝莊的褒揚的體現。

就這樣這棺槨放置了38年,到康熙去世,雍正登基時,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陳允恭向雍正提出了棘手的問題,要求給孝莊下葬。

畢竟這時候受漢文化頗深,開始講究入土為安。

雍正的手段足夠高明,眼光也獨到,他把大臣們找來,提到孝莊的遺囑,最後引經據典,說《禮記》中也沒提到合葬是古來就有的習俗。

曾祖母的遺言也不好違背,遺體就這樣放著也不是辦法,父親修建的臨時的暫安奉殿就是個好地方,就地建造一個陵寢,好讓曾祖母早早輪迴,免得受這人間之苦。

由於雍正是個新皇帝,況且說的也有道理,大臣們都紛紛同意。

在雍正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將孝莊的陵寢命名為昭西陵,孝莊終於得到安歇,這一生屬實是不容易。

雍正還在昭西陵雕刻了一個「二龍戲珠「的浮雕,不知是不是隱喻孝莊一女侍二夫的事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