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也能活到120歲?哈佛醫學院這3種方法值得一試

健康160 發佈 2022-09-04T22:37:01.895971+00:00

古有歷朝皇帝「尋仙山」、「服靈藥」、追求長生不老,今有買靈芝、熬人參、吃阿膠的人們,但願延年益壽。今天小編就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由哈佛醫學院教授大衛·辛克萊提出的「我們這一代人,有機會活到120歲」!


如果說有一件事情是人類發展以來沒有停止探索的,那我想「延長壽命」一定榜上有名!


古有歷朝皇帝「尋仙山」、「服靈藥」、追求長生不老,今有買靈芝、熬人參、吃阿膠的人們,但願延年益壽。大家無不恐懼「自己變老以及死亡」,因此對於長壽之方相當關注!


今天小編就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
由哈佛醫學院教授大衛·辛克萊提出的「我們這一代人,有機會活到120歲」!


活到120歲有依據嗎?究竟是什麼因素會影響人的壽命?作為一個普通人有什麼方式能達到長壽?想活得更久的人,趕緊來看看!




一、

為何有「活到120歲」的設想?



活到120歲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真憑實據的。根據科學實驗證據推算與人口資料記載:人類的最高個體壽命為120歲左右。該結論是目前最為科學、準確的數據。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也曾公開表示「人應該活到120歲」



1

理論上:人可以活到120歲的壽命


學術界有這樣的主流觀點稱,端粒長度決定細胞生命長度,細胞每分裂一次大約2.4年,等待分裂50次左右時,便會達到極限,完全停頓,最終死亡。


按此計算人的壽命,
那就是50次乘以2.4年,大概是120歲左右。


鍾南山院士講授生命長度的觀點

(點擊看大圖)


我們也能在多項權威研究上得到答案——


2021年5月,發表在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的研究發現,人體恢復能力隨著時間的增加而變慢。30-40歲之間人體恢復能力急劇下降,40歲的健康人需要2周時間恢復,80歲的人高達6周。


同時表明,人類壽命的極限在 120-150 歲之間。


圖源:《自然·通訊》雜誌aaas期刊


同年5月,以色列巴-伊蘭大學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聯合報告稱,為小白鼠補充SIRT6蛋白可以使它們的平均壽命延長至多30%,甚至小鼠患癌症的可能性也有所降低。


負責人海姆·科恩教授興奮表示:「人體中同樣含有SIRT6基因,因此這種改變很可能也在人類身上發生,目前已經有科學家這樣做了,有望在10年內讓人類的平均壽命達到120歲。


圖源:aaas期刊(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期刊)

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


2

事實上:長壽者能活到120歲+


身為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同時也是全球公認最長壽者珍妮·卡爾蒙享年122歲,卒於1997年,出生及死亡信息準確,已被證實其年齡的真實性。


而中國第一壽星,生於清朝1885的百歲老人羅美珍,去世前3年才被大家熟知,享年127歲。


回頭她們一生的主要事跡,或許我們能掌握其中長壽的秘籍!


珍妮一生衣食無憂,婚姻生活美滿,為人樂觀智慧,飲食規律且餐食自帶健康屬性,是法國當地知名的「運動社交達人」。


100歲依然在騎自行車,117歲才開始學抽菸(當初若沒學會,是不是會更長壽?)家族均是高壽之人


珍妮·卡爾蒙生前照片 © Frog News


羅美珍的生活則清苦些,居住在巴馬小村落里,每天都要帶一把鐮刀或鋤頭上山,或打柴鋤草、或采豬菜等,就算是後面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也堅持生活自理。


記者採訪時,她125歲高齡還能上山砍柴,‍身體硬朗幾乎從不打針吃藥,也不沾菸酒,飲食少吃多餐。


羅美珍生前照片 ©廣西新聞網


這裡大家可以小小思考一下:為何她們能如此長壽,背後有哪些原因?(接著看下去,答案在後面揭曉)



二、

人能活多久由什麼因素決定?



其實,評估一個人的壽命並不是單看對方的實際年齡,更多的是看生理年齡


生理年齡是指一個人從其細胞水平上看上去的年齡,也就是說他們的細胞離完全喪失所有功能有多遠。




有些人的實際年齡與生理年齡並不相同,那是因為生理年齡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遺傳基因、飲食、運動、睡眠等等。


綜合多項研究資料,可以將決定人類長壽的主要因素拿出來探討一下,它們分別是:


①長壽基因


長壽村中長壽老人呈聚集出現,長壽老人的子女更可能長壽……這些現象讓科學家認為長壽是可遺傳的性狀。


而已經證實的具備長壽屬性的基因有FOXO轉錄因子、Sirtuins蛋白等


其中FOXO轉錄因子能啟動多種抗氧化酶基因的表達,分析發現該基因的多個單核酸位點與百歲老人的長壽有關;


Sirtuins是一種特殊的蛋白質,需要NAD+來調節細胞健康。它們能開啟和關閉抗衰老基因,修復DNA,並調節我們的新陳代謝,前文提及的SIRT6蛋白(延長壽命)就屬於這個陣列。



②表觀遺傳因素


表觀遺傳除了影響自身壽命,還可以跨代遺傳而影響壽命。比如做線蟲實驗時,已習慣控制食量(少吃)的線蟲,其後代也將此性狀遺傳下來,達到增加壽命的作用。



③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不僅影響疾病發生和死亡率,還與壽命密切相關。有實驗結果表明,通過限制飲食攝入,但保持足量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的小鼠,其壽命延長了50%。這對城市居民營養過剩有重要啟發意義!



④心理狀態


美國國立衰老研究所曾觀察追蹤2359位參與者長達50年之久,結果發現:情緒穩定、生活積極、有節制和規律的人壽命較長,死亡風險最高可降低27%。




⑤環境因素


良好的生長環境能孕育「區域長壽」的現象
。比如中國的長壽村廣西巴馬地理環境具有明顯優勢,森林覆蓋率高、土壤中微量元素硒含量高、小分子團弱鹼性水、較強的地磁場環境等,因此這地方才「盛產」百歲老人,記錄有81位。


結合以上這些長壽的決定性因素,我們再來看看延長壽命的方法!



三、

哈佛學院實踐:延長壽命的方法



既然衰老和死亡是必然的,但若是想長壽一些,還是有辦法的!哈佛醫學院教授總結出普通人也能延長壽命的三個方法,即「一增一減一刺激」。



1

堅持少吃 (七分飽)


吃太飽會讓身體誤以為「活夠了」,反之「七分飽」更有利於延年益壽。適當節食會讓身體潛意識認為你處在資源匱乏期,從而使體內釋放更多修復蛋白,讓器官儘量保持張力年輕態。


「節食有助於健康長壽」也在2017年被《老年病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證實,此研究將145名成年人的飲食控制在正常攝入量的75%(參考健康飲食執行兩年)結果卻發現,參與者的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看起來顯得更年輕了(衰老減緩)




2

適當增加運動量


眾所周知,運動有益身心。前段時間也寫過「運動能抗癌」的文章,感興趣可點擊查看,運動除了消耗卡路里之外,同時它還會給身體帶來一定的壓力,加速體內的細胞與分子「破壞再重組」的進程。


身體修復過程中會釋放抗炎因子與抗氧化劑,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糖尿病、肥胖症、抑鬱症、癌症等疾病的風險。


研究也發現,運動的人要比不運動的人端粒更長(越長說明身體越年輕),而端粒的長短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預期壽命。因此,別小看即使每天10分鐘的適度運動,它帶來的好處可遠超我們的想像!



3

保持肌體相對的冷刺激


事實證明,當身體暴露在不太舒適的低溫下,是另一個開啟我們的長壽基因的有效方法。

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生態與進化》曾發表報告稱,土撥鼠在冬眠期間幾乎會停滯衰老。這是因為它們體溫驟降至接近冰冷岩石的程度時,呼吸大幅度減慢,身體能耗減少,衰老也就變緩了。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何一些冬遊愛好者更顯年輕態。不過相信大部分人無法做到如此適應低溫,但還是能通過保持外部環境涼爽、減少衣物、調節洗澡水溫等方式來避免體溫過高!

動一動還能緩解負面情緒


總的來說,這三件事都是為了使身體走出舒適區。人生存下來本身就不是易事,偶爾有一點兒外部壓力能讓身體保持活力,想想我們已經是穩賺不賠了


大多數人願意放下擺爛的心去做那些看似「不舒適的體驗」,如下班後再去跑步、深夜拒吃夜宵、冬天也出門走走等,實際上是想把握自己身體的主動權,過上更有質量和尊嚴的生活!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麻煩大家點讚、在看,別忘了收藏和分享給身邊更多的朋友哦~

互動話題:對於「延長壽命」,你是持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來留言區里探討交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