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增強你的認知強度,以及心理韌性

慕妤說 發佈 2022-09-12T13:40:40.357999+00:00

心理學認為,頭腦中發生的有意識和潛意識現象,會決定一個人的行為。以下7個心理學效應,不僅可以促進你的認知,而且還能強化你的心理,讓你做什麼事,都可以事半功倍了。

心理學認為,頭腦中發生的有意識和潛意識現象,會決定一個人的行為。

當你能夠準確明白到,哪些事情可以用到哪些心理效應,那麼這些效應所產生的影響,就會有助於促進問題的解決。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種促進個人發展的方法,那麼了解我們行為背後的心理,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以下7個心理學效應,不僅可以促進你的認知,而且還能強化你的心理,讓你做什麼事,都可以事半功倍了。

準備好了嗎?

第一,蔡加尼克效應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還沒有完成的事情,你通常都會記得很牢固,但一旦你完成了之後,以後再去回憶,就怎麼都回憶不起來了。

是的,這種把未完成的任務堅持保留在記憶中的現象,就稱為「菜加尼克效應」,命名自俄羅斯心理學家布魯瑪·蔡加尼克。

這個效應,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就是「未完成」的事情,比起「已經完成」的事情,在記憶中,會讓我們更有「驅動力」。

因為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在戀愛中,是不是經常有你會想著對方沒有為了做什麼,而往往忽略對方已經給為你做了什麼的情況?

我們可以把這種特性,運用在制定目標上。每當你做什麼事,想半途而廢時,加強「蔡加尼克效應」對自己的影響,讓自己不斷想著未完成的事情。

那麼這種未完成事情的「不爽感」,就會讓你接著把事情完成,從而騰空大腦不斷急著這件事的腦容量了。

第二,睡眠者效應

睡眠者效應,是當某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被信息或廣告說服時,所看到的延遲的態度變化,即使他們最初是持反對意見。

簡單來說,一個觀點持續向你輸入,由於時間間隔,大多數人都會容易忘記傳播的來源,而只保留對內容的模糊記憶。

為什麼謠言會有人相信?因為大家都不知道謠言的來源是哪裡。即便知道遙遠是來自於一個不可信的地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都會忘記了這個不可信的來源,而慢慢接收了這個不可信的信息。

換言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溝通者分離開來,而且人們遺忘溝通者要比忘記溝通內容更快一些。

這個心理效應的啟示,就是當我們接收信息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質疑的心理,弄清楚信息的來源是否可靠。

同時,即便信息的來源十分可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可靠的權威性,也會漸漸失去效用。這個時候,很容易就會把信息當成是無所謂那樣看待了。

所以在接受信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有沒有受到睡眠者效應的影響。

第三,出醜效應

出醜效應又叫仰巴腳效應,犯錯誤效應,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會受人傾慕,而全然無缺點的人,也未必討人喜歡。

最討人喜歡的人物,往往是那些精明而帶有小缺點的人。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完美,你的好感度會增加。

不用擔心在心儀對象面前絆倒摔倒;這樣做,說不定對方會覺得你可愛,從而更喜歡你。或者向你的朋友吐槽你的失敗,你的自嘲說不定會讓他們覺得你心態很好。

這些錯誤之所以吸引人,就是那些從不犯錯的人,被認為不如那些偶爾犯錯的人討人喜歡。適當」搞砸」一些事情,可以讓人們更接近你,讓你更人性化。因為完美創造了距離和有隔閡的吸引力。

但偶爾犯錯,我們這些有缺陷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和他們的距離其實也不是很遙遠,而對他們更喜愛。

出醜效應很好地提醒人們,犯錯是可以的。偶爾的錯誤不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可能是有益的。

只要錯誤不是嚴重的,並且犯錯不會加重不受歡迎的名聲,偶爾的錯誤就可以派上用場。當然,好像李易峰這種錯誤,就不要去犯了。

第四,選擇悖論效應

我們擁有的選擇越多,我們就越不可能滿足於自己的決定。因為我們覺得,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例如,如果有兩個女生讓你選擇,那麼選擇一個喜歡的,你就會感到很滿足。但如果有10個女生讓你選擇,那麼你選擇其中一個,你就會更容易後悔,自己為什麼選擇其他女生。

即使我們的最終決定顯然是正確的,當面臨許多選擇時,我們也不太可能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

毫無疑問,這個現象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外出就餐時,要買一輛新車時,你可能會出現選擇困難症,輾轉反側去做決定。

是的,豐富的選擇使得找到滿足感變得更加困難。

選擇悖論效應的一個簡單解決方案,就是給自己更少的選擇。心理學家建議:專注於讓你快樂的事情,做讓你的生活有意義的事情。

第五,聚光燈效應

你有沒有一種感覺,好像自己犯錯了,總會被周圍的人看到嘲笑一樣?

其實,你的錯誤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明顯,你之所以覺得自己被所有人注視,只是一種聚光燈效應的心理現象而已。

不斷審視自己的感覺只是在我們的腦海中,每次犯錯時我們所感受到的偏執和自我懷疑並不能真正反映現實。根據聚光燈效應,人們並沒有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關注我們失敗的時刻。

為了測試聚光燈效應,康奈爾大學的一組心理學家要求一組測試對象穿一件令人尷尬的T恤,並估計有多少其他人注意到了他們所穿的衣服。

測試對象的估計,是實際數字的兩倍。也就是說,他們放大了實際情況。

事實上,你在聚光燈下的次數比你想像的要少。承認這一點應該會導致在公共場所更加舒適和放鬆,並有更多做自己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當你確實犯了錯誤時,你也不用耿耿於懷而感到尷尬,因為知道它的影響遠比你想像的要小。

當然,你無法完全消除失禮時的尷尬,但了解你誇大其影響的程度,至少對你會有所幫助。

第六,焦點效應

所謂「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過分重視事件的一個方面,而沒有認識到其他因素。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生活中沒有什麼像你想像的那麼重要,當你在想它的時候」。

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情緒差異有多大?差異確實存在,但比大多數人預期的要小三分之一。這說明了焦點效果;在收入的例子中,與情緒相關的收入因素掩蓋了無數其他的影響因素。

美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認為繁華的加州人比落後中西部人幸福多少?當心理學家向這兩個地區的居民提出這個問題時,每組的答案都是加州人一定更快樂。

事實是,加州人和中西部人的實際幸福指數沒有區別。受訪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加利福尼亞陽光明媚的天氣和隨和的生活方式是幸福的主要因素,而事實上,中西部人還享有許多其他鮮為人知的幸福方面:低犯罪率、地震安全等。

為了對抗這種影響,重要的是要記住保持遠見,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並在做出決定之前權衡幾個因素。

焦點效應的缺點是,它可能導致預測未來結果的錯誤。如果你可以避免狹隘的視野(或至少承認它可能存在),你可以提高做出正確選擇的機會。

第七,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核心,就是更高的期望推動更高的績效。

這種心理現象的癥結在於自我實現預言的概念:如果你相信某件事對你自己是真的,最終它會是。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第一個測試,是由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發起的研究,在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的教室里進行。

剛開始,所有學生都參加了智商評估測試。但羅森塔爾卻忽略了測試的結果,而告訴老師們,某些學生能夠取得很大的學業成就。

換言之,羅森塔爾隨機選擇一些學生,並告訴老師,這些學生有很大的潛力,比其他學生都聰明。

沒想到,到了學期末尾,這些隨機挑選的學生,他們所獲得的成就確實比其他學生有所進步。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老師受到了羅森塔爾的暗示,有意識地給予這些隨機挑選的學生更多的機會、關注和反饋。他們對這個群體的期望更高,他們的期望創造了現實。

羅森塔爾總結了他的發現: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期望,可以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這種效果被稱為「皮格馬利翁」,以奧維德的一個雕塑家的故事命名,他愛上了他的一個雕像,最終雕像變成了真實的人。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應用,對個人發展和領導力都有好處。個人而言,你可以用更困難的目標和任務挑戰自己,努力迎接挑戰。作為領導者,當你期望團隊取得好成績時,你可能會看到績效提高作為回報。

在教育孩子時,也是這樣,給予更多積極的關注和期待,少一些消極的批評和責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