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智庫2022年「優秀創作者談科普」專題活動舉辦

光明網 發佈 2022-09-22T07:28:48.943837+00:00

9月8日,由中國科協指導,中國科普研究所和抖音共同主辦的科普中國智庫2022年「優秀創作者談科普」專題活動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辦。

9月8日,由中國科協指導,中國科普研究所和抖音共同主辦的科普中國智庫2022年「優秀創作者談科普」專題活動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辦。

本次活動議題圍繞「如何更好地建設科普創作良好生態」展開,由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京春擔任主持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擔任點評嘉賓,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十位優秀科普創作者和科學傳播研究學者作為發言嘉賓,以「如何解決科普創作的難點和當前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中心議題,從如何提高科普作品影響力,科學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營造全社會重視科普的大環境,著重提高青少年、老年人科普效果,以及如何用好融媒體、新媒體工具,應用科學傳播規律做好科普等角度開展分享與討論。

奧卡姆剃刀主理人,軍事通信學博士,原陸軍工程大學副教授張弛從自身做科普視頻的經驗出發,表示提高科普影響力應該堅持在視頻中將結論前置、採用一條主線、儘量使用短句以及不要用專業術語解釋術語等方式,實現科普與觀眾在情感上的共鳴,以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

曾任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物理演示實驗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教育技術碩士生導師吳於人從不忘初心堅持傳播科學知識、研究用戶真正需求做科普視頻以及充分利用融媒體三方面介紹了自己的科普創作經驗,並且對科普創作領域所需的專業人才和團隊提出了殷切期待。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席專家、中國科協船舶工程領域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原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田小川從科技與藝術的關係出發,講述了科技人員應當如何做好科普。她指出,科普是用藝術來呈現真實的「科」,強調科要「准」、普要「鮮」,從而實現科技與藝術的「雙人舞」。

科技袁人袁嵐峰主理人,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傳播系副主任、副研究員袁嵐峰分享了自身從事科普工作的經歷與思考,號召創造支持科普的社會環境、市場環境和工作環境,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科普創作當中。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匡文波表示,短視頻環境下,科普呈現出短視頻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巨大、短視頻傳播效果遠高於文字圖片、互動性極強、馬太效應明顯的傳播規律,對此,科普創作當中應該更加注重內容創新、技術創新與服務創新,不斷生產高水平的科普作品。

苟勝老師主理人,西安航空學院講師梁毅辰從文化與科技的角度出發,提出要讓文化做科技的軟化劑,通過科普工作者讓本身比較難理解的科技變得通俗易懂。對於科普創作,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文化產業界的協助,這樣才能生產出好的科技文化作品,提升科學文化氛圍和全民科學素養。

EyeOpener主理人,北京爆紅科技創始人溫智凡在發言中提出創作者應該要有運營思維和觀眾思維,權衡好譁眾取寵和有效傳播的關係,保持創作者的真誠。在自媒體行業2022進入存量階段,競爭愈發激烈的環境下,新入行者找准適合自己的垂直標籤至關重要,「老」博主/「老」創作者應該更嚴格要求自己,堅守信念和使命。

三一博士主理人,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長安大學教師薛恆瀟結合自身經歷,為大家分享了一個科普作者從0到1的三年時間。從單打獨鬥到獲得平台支持,薛恆瀟在創作中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並嘗試將科普做成產業,讓科普惠及每個人,科普除了嚴謹的科學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普及,要做所有人都能聽得懂的科普創作。

「這不科學啊」作為來自於南大、廈大、武大的內容創作團隊,通過和科學少年米吳一起通過有趣的科普實驗,致力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傳遞科學精神。該團隊主創之一彭梓珩從專注於好玩和有趣的科學內容、遵循「實事求是,求真求實」的原則等角度分享了做科普的經驗,堅持寓教於樂,學有所用,為青少年埋下「科學」的種子。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國家治理與輿論生態研究院副院長趙曙光從流量到轉化率的實際案例出發,認為科普既要有流量,也要重視流量到商業價值、社會價值的轉化,既要思考科普能帶來的好處,也要思考不做科普會帶來的問題,應當全面思考和研究科普工作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在發言嘉賓分享結束後表示,科普創作要將科學和文化有機結合,在嚴肅當中融入歡樂;其次科普創作要明確科普內容與對象,實現分層次、有針對性的科普。劉嘉麒認為科學普及對於整個民族科學素質的提高至關重要,希望社會能夠對科普工作者給予更多的認可。

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京春在總結髮言時表示,科普工作的開展需要政府、民間和企業多方共同參與,在目前政府和民間積極參與科普的環境下,強烈呼籲企業也加入科普工作當中。科普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科普創作者的積極參與,通過優秀創作者和業內專家在科普創作領域的交流,可以讓我們更快地解決在科普創作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而不斷提升科普能力,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表率;通過推動多元主體參與,促進科普中國智庫平台建設,實現科普與多領域協同創新。(肖春芳)

來源: 光明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