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出現問題時,身體可能經歷5個「變化」?提醒:儘量做好這3點

囝醫生科普 發佈 2022-09-24T06:21:37.086581+00:00

小腸是人體重要的營養吸收器官,食物在胃中完成,初步消化之後就進入小腸,在小腸中被消化、分解,大部分營養物質通過小腸吸收,所以小腸是人體的營養吸收器。

導語: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和排毒器官,腸道包括有小腸、大腸、肛門、腸液以及腸道菌群等幾個部分。

小腸是人體重要的營養吸收器官,食物在胃中完成,初步消化之後就進入小腸,在小腸中被消化、分解,大部分營養物質通過小腸吸收,所以小腸是人體的營養吸收器。

在腸液、膽汁、胰液的共同努力下,食物中的澱粉、蛋白質、脂肪最終被消化為人體可以吸收的糖、胺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大腸是糞便的處理器官,大腸接受到小腸消化吸收之後的食物殘渣,再吸收其中多餘的水分,分泌一些黏液,並使食物殘渣形成糞便,經過肛管排出體外,所以大腸是殘渣的處理器官,大腸有盲腸、闌尾、結腸、直腸等。

除此之外,腸道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有將近70%以上的免疫細胞分布在腸黏膜上,擔負著人體70%以上的免疫功能,對低於細菌、病毒、維持腸內環境穩定有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正所謂病從口入,如果不注重飲食健康的攝入,更會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出現炎症閒擾,也會引起一系列的直腸疾病,比如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腸腺瘤等。

導致腸黏膜受到損傷,引發直腸病變。

尤其是我們常說的腸癌,也是現在高發的一種疾病,一旦出現腸癌,也會嚴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其至生命安全,所以這就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多加留意。

腸癌是什麼?

腸癌是指小腸、結腸以及直腸發生的惡性腫瘤,小腸惡性腫瘤常見有惡性淋巴瘤、腺癌、平滑肌肉瘤以及類癌,其中腺癌可呈息肉狀向腸腔內生長,並可發生腸壁浸潤而引起腸道狹窄。

結腸癌是消化道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據組織學類型可以分為腺癌、粘液癌、未分化癌,其中腺癌是最為常見,而未分化癌預後最差。

直腸癌與飲食如進高脂高蛋白食物、慢性炎症、癌前病變等有關,組織學分型與結腸癌類似。

腸道出現問題時,身體可能經歷5個「變化」?

排便次數增加:

正常人每天排一到兩次大便,如果腸子有問題比如有腸炎或者惡性病變,就會出現排便次數增加的情況。

便血:

除了痔瘡會導致便血外,一些腸道疾病比如腸癌等也會導致便血。

便秘或者腹瀉:

腸子有問題就會導致排便異常,有時候會出現便秘,有時候會出現腹瀉,有時這兩種症狀會交替出現。

排氣很臭:

腸子有問題腸道內的菌群就會失衡,有害菌就會增加很多,這些細菌在腸道內會產生很多硫化氣體,導致排氣很臭。

口臭:

腸子有問題也會導致口臭,這是因為腸道內異常發酵的氣體,會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肺部,呼吸出來就會導致口臭。

提醒:儘量做好這3點

飲食預防

食物中纖維太少,也會提高大腸癌的概率。

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40萬人參加的飲食與癌症的大型調查結果顯示,高纖維飲食能有效減低患癌症危險的40%,特別是結腸癌及直腸癌。

隨著中國人飲食結構的改變,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已經增加了大腸癌的發生,吃的食物太細、太精緻,容易產生便秘,大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毒素就更容易被腸道吸收,從而引起大腸癌。

因此,要減少精細食物的攝入,多吃粗纖維食物,減少紅肉和加工肉的攝入,多吃水果、蔬菜,是可以預防大腸癌的。

養成規律性的排便習慣

人們預防發生大腸癌需要保持規律排便的習慣,可以在第一時間清理腸道內的垃圾和廢物,以便於減少對腸道造成的損傷。

如果人們的便秘症狀長期得不到改善,容易導致糞便中的垃圾刺激腸道黏膜組織,也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所以人們需要保持規律性的排便習慣,有助於避免患上大腸癌。

定期做篩查、體檢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即定期體檢,早期發現並處理早期癌症或癌前病變。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45~74歲人群中每兩年行大便潛血檢測,40歲以上的人群,最好每5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

如果有炎症性腸病(包括潰瘍型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大腸腺瘤性息肉、遺傳性結腸癌,最好每1~2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

結語:概括來講是預防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就是及早地去除大腸的息肉;

第二、對於遺傳性的結直腸癌要提高警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