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中秋節文化,從上古至今1300多年

不懂音樂故事館 發佈 2022-09-26T22:36:25.144800+00:00

中秋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僅次於中國的春節。中秋節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至今已有1300多年。

中秋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僅次於中國的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至今已有1300多年。中秋節自古便有賞月、吃月餅、看花燈、猜燈謎、舞火龍等民俗。

2006年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將中秋節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月亮最圓之夜,又稱月亮節、團圓節)。

古往今來,人們以圓月寄託深情,祈求人月兩團圓。中秋節象徵著團圓。中秋之夜,月色皎潔,中國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數千年的歷史沉澱使得中秋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秋還有六大傳說:嫦娥奔月、吳剛砍桂樹、玉兔搗藥、朱元璋與月餅起義、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這五個故事大家聽的最多的就是「嫦娥奔月」。

由於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各地的風俗千差萬別,但歡樂喜慶卻是一樣的。南京逛夫子廟,香港的舞火龍,浙江錢塘江觀潮,婺源迎龍燈,陝西的泛舟登崖,安徽的堆寶塔,四川打粑、吃麻餅,山西宴請女婿,傣族的拜月舞,高山族的托球舞,台灣的祭拜、祈求。

而在閩南地區特有中秋節文化外延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博餅」,起源於泉州府同安縣(今福建廈門),由鄭成功發明「博餅」,還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項目。相傳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甚至在台灣中部和東部地區的一些城鄉以及金門都在流行,所以很多單位、公司、工廠、聚會等都會舉行「博餅」大賽。

中秋節賞月的習俗,據說最初來自古代宮廷的文人墨客,之後才逐漸擴散到民間的。到唐代,中秋賞月開始盛行,在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開始出現關於中秋的詩句,下面盤點歷史上幾大中秋古詩詞:

1、唐代詩人張九齡的作品,此詩是望月懷思的名篇。張九齡,字子壽,號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朝開元名相、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2、宋朝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闋詞,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福。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3、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表達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河南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4、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詠嘆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發詩人自傷之情。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人 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嫦娥

(唐)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5、唐代詩人張若虛創作的七言長篇歌行,春江花月夜》為其代表作,被譽為唐詩開山之作,享有「一詞壓兩宋,孤篇蓋全唐」之名。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漢族民俗文娛活動形式-猜燈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接下來我們來猜幾個謎吧?

1、元宵、中元、中秋節(打一消費名稱)

2、木蘭迷戀中秋夜(打一成語)

3、中秋遙看眾星小(打一歌曲名)

4、腳兒小,腿兒高。戴紅帽,穿白袍。(打一動物名)

5、閉口不言只管笑(打一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