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胡泳的育兒課:男孩一樣可以哭,女孩不必做公主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2-09-29T12:57:30.193204+00:00

近日,北京大學知名教授、傳播學學者胡泳的新書《像樹一樣自由:給孩子們的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是胡泳寫給龍鳳胎兒女——未未、末末的信,既是一份記錄孩子成長點滴、溫暖而鮮活的「多孩」家庭教育樣本,也是一部關於愛的教育、人格與人生的哲學沉思錄。

近日,北京大學知名教授、傳播學學者胡泳的新書《像樹一樣自由:給孩子們的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是胡泳寫給龍鳳胎兒女——未未、末末的信,既是一份記錄孩子成長點滴、溫暖而鮮活的「多孩」家庭教育樣本,也是一部關於愛的教育、人格與人生的哲學沉思錄。

胡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知名傳播學學者,中國網際網路發展早期的思想啟蒙先驅。著有《數字位移》《眾聲喧譁》《網絡為王》等。自稱「教書匠」,讀書、寫書、譯書。學者身份之外,也是三個孩子的父親。

《像樹一樣自由:給孩子們的信》分為「年輪」「成長」「讀書」三個篇章,每一章附有一篇媽媽的隨筆。「年輪」篇記錄了孩子們0-12歲的童年點滴,並以智者父親的思想視角,洞察了孩子們不同成長階段,在語言習得、人際交往、個性表達等層面的特徵,提供了一份鮮活的、具有人類學意義的家庭教育樣本。 「成長」篇進一步開啟與孩子們的心靈對話,從「七色彩虹般的情感」、友誼到慈悲,從小汽車、數字遊戲、家務勞動,到「你我他/她」、萬物生靈、星空宇宙……包羅萬象,富有哲思。「閱讀」篇則記錄和孩子們一同閱讀《綠拇指男孩》《綠山牆上的安妮》《格林童話》《毛毛》等經典書籍的溫馨場景。

如胡泳教授的心得:「教育孩子從來不會立竿見影。好與不好,都在行走之中。」養育,終究是一條漫長的、雙向的精神成長之路。孩童精神之樹的茁壯成長,同健康的體魄、健全的頭腦一樣重要。孩子們的精神之樹需要發育、澆灌、呵護、茁壯成長,為人父母者也同樣如此。作為呵護孩子心靈花園的第一任園丁,慈愛的父母在勤懇與耐心中學會「第二次出生」,開闢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

書里沒有「雞娃」指南,沒有必選清單,有的只是一對〇〇後龍鳳胎男孩、女孩的第一個生肖年輪的成長點滴記錄,一位思想者父親關於愛與生活的哲學沉思錄,一個中年人苦樂兼備、五味雜陳的心得體會,一份鮮活而溫暖的「多孩」家庭教育樣本。同樣不能、也無意於找尋標準答案,卻希望提供一個不焦慮的、直抵心靈的解題樣本。12年,24封信,既寫給孩子們,也送給今天疲憊不堪的父母——希望提供一份不焦慮的心理療愈書,充分享受此時此地的、愛的心靈之旅。

恰如《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的評價,「像樹一樣自由……在記錄、愛之上,他(胡泳)在尋找一種相遇。」從「七色彩虹般的情感」、友誼到慈悲,從小汽車、聖誕老人到數字遊戲、家務勞動,從「你我他/她」到萬物生靈、星空宇宙……胡泳教授以他一貫的思辨和洞察力,切中愛的肯綮,剖析成長的本質。靜觀、聆聽、反芻,開啟與孩子們的心靈對話,引導孩子們在迅速變化的當前時代、在前所未有的數位化世界,更充分地覺知自我,更自如面對虛擬世界而不致迷失,更豐富立體地體驗多彩人生。

男孩原來一樣可以哭,女孩大可不必做公主;電子遊戲既不是天使,也並非惡魔;父母從孩子身上學到的,可能比父母教給孩子們的遠多得多;正如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小孩:這趟艱難而又幸福的旅程,哪裡需要那麼多「非此不可」「都是為了你好」?真正重要的,或許只是不斷更新的、愛的庫藏。

這本非典型的養育之書,既寫給今天疲憊不堪的父母,希望提供一份不焦慮的心理療愈書,願充分享受此時此地的、愛的心靈旅途。也寫給孩子們——當孩子們日後也成為父母,回望來路之時,願將更加確信:走過了愛的路,就可以走到其他路上。

【新書試讀】

屏幕之外,天高地闊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

親愛的未未、末末:

從開始能夠跟大人交流時起,你們就意識到了電腦和手機的存在。一歲多一點,只要爸爸媽媽一打開電腦,你們就雙雙湊上來看,一會動滑鼠,一會敲鍵盤,一會用手去摸電腦上的畫。一旦把你們從電腦前抱開,就會大喊大叫,那時唯有拿小畫書轉移注意力。

爸爸有時不得不抱著孩子在電腦前工作。為了哄小朋友們不和爸爸爭鍵盤或搶滑鼠,爸爸用很多東西擺在你們面前吸引注意力:可以亂撕的紙,可以亂扔的撲克,可以亂畫的筆,可以亂抓的花生……可這些招數漸漸不靈,比方未未,爸爸抱著往電腦前一坐,就拼命拽爸爸「起,起」,讓爸爸帶自己去別的地方玩兒。

手機就更不用提了,一開始就是大人們哄小朋友的通用玩具。小孩對觸控螢幕毫不陌生,你們會很熟練地用手划過屏幕,玩彈琴遊戲,翻相冊,也會退出到主頁,對各種應用亂點一氣,最後發現塗鴉最好玩,塗得不亦樂乎。要麼,就是和Siri進行無休止的對話,也搞不清楚是Siri還是你們更有孩子氣。

兩歲的時候,我到美國訪問數月,和媽媽第一次用Facetime視頻通話。未未問:「爸爸在哪裡?」我說:「爸爸在美國,美國在你腳底下,你拿挖沙子的小鏟子挖呀挖,就找到爸爸了。」未未對著鏡頭直比畫:「用小鏟子挖!」末末則一個勁地說:「未未、末末在小框裡。」

那時節,你們也會用媽媽的iPod Touch聽音樂、聽故事。你們很快就把「Touch」發音發得很標準了,通常這樣說:「媽媽的Touch呢?」也懂得某一樣東西「Touch上有」。未未還會說「和爸爸Facetime一下」,不過那個M的音一時還發不出來。

未未跟爸爸通越洋電話,通完了,道再見,爸爸說:「親一個!」小姑娘「叭叭叭」親了三下,媽媽在旁邊說:「全親在屏幕上了!」每次跟姥姥視頻電話也難捨難分,末末說:「我都想撲進手機里,把姥姥『拿』出來。」

你們同爸爸媽媽爭搶電子設備,也很快就懂得,要同電子設備爭搶爸爸媽媽。

六歲的一天,未未對Siri叨咕:大人整天盯著電腦,未未、末末整天自己玩。

未未學會用手機拍照,偷拍了爸爸坐在電腦前的樣子,用然然姐姐的話來形容就是:爸爸一看電腦,就雙眼無神,表情呆滯,張著嘴,皺著眉頭。媽媽最清楚爸爸這形象,曾經說,爸爸無論到世界上的什麼地方,都會對著電腦坐成雕塑。有時媽媽會生氣:「我看到爸爸打開電腦,一下子又回到那個令人熟悉的狀態。」這時未未就會嚷嚷:「把他的電腦拿走,讓他回到那個不熟悉的狀態。」因為爸爸老坐在電腦前端坐不動,你倆還發明了一個名為「拔樹根」的遊戲。

......

(摘自《像樹一樣自由:給孩子們的信》)

南都記者朱蓉婷 實習生曾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