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三姐妹,集體出家,削髮為尼,成住持!父母:別樣的非凡之路

議史紀 發佈 2022-10-04T19:47:28.846721+00:00

2007年,譚家父母看著對面的小女兒,忍不住苦笑了幾聲,但他們還是點點頭答應了下來,隨後小女兒在普賢寺出家,法號釋覺超。

「我也想出家,像兩個姐姐一樣,爸媽同意嗎?」

2007年,譚家父母看著對面的小女兒,忍不住苦笑了幾聲,但他們還是點點頭答應了下來,隨後小女兒在普賢寺出家,法號釋覺超。

至此,譚家三個女兒全部削髮為尼,成了當地的一個奇聞,不少人都感慨:好好的漂亮閨女都成了出家人,譚家這是造了什麼孽!

可譚家父母卻覺得這是命中注定的機緣,三個女兒既然如此有佛緣,也許會大有造化,之後的結果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

2015年,譚家小女兒成為華嚴宗第十四代傳人,當上了普賢寺主持,大女兒也早已成了東莞小月庵主持,二女兒也聲名遠揚,三姐妹在佛門中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那麼,三姐妹為何會集體選擇出家,這背後的契機是什麼呢?

集體出家,皈依佛門

「我們想要成為佛門俗家弟子,繼續鑽研佛法。」

1996年,譚家大女兒和二女兒向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們這時一個13歲,一個才11歲,看著臉上尚未脫去稚氣的女兒,譚家夫妻覺得這不過是一時興起,便沒有放在心上。

可從這之後,女兒們便時常提起,根本不肯放棄這個想法,這下他們坐不住了,兩個小學都沒讀完的孩子怎麼能出家呢?

但他們終究沒有說服孩子,只能安慰自己,既然女兒們如此有佛緣,只是佛門俗家弟子,不需要出家入廟,那在家參禪也不算是壞事。

從這之後,譚家大女兒和二女兒便成為了俗家弟子,大多時間都在參禪念經,修習佛法,外貌和氣質也都越來越出塵脫俗。

這兩個女孩慢慢長大,在附近也越來越惹眼,不少人都羨慕譚家夫妻,覺得他們的孩子未來肯定大有造化,但別人哪裡知道,這兩個漂亮的年輕姑娘已經做好了出家的準備。

2004年,兩個女兒都已經成年了,這些年來,她們的信仰越來越堅定,也不再掩蓋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向家人提出了削髮出家、遠離塵世的請求。

這幾年下來,譚家夫妻也早就發現了兩個女兒身上的佛性和領悟力,知道她們恐怕是註定要皈依佛門的人,便也沒有阻攔。

於是兩姐妹就這樣相繼離家,拋卻凡塵,進入寺中清修,這個消息在當地引起了熱烈討論,在其他人看來,這種行為就是離經叛道,譚家夫妻就是「助紂為虐」。

譚家的親戚們也都上門勸說:「這麼漂亮聰明的孩子,幹嘛要想不開去出家?她們沒辦法結婚生子,一輩子苦修要少掉多上體驗和樂趣?」

譚母卻不認同,凡塵之樂是樂,但佛門清淨自有它的樂,外人未曾體會又為什麼要去評價呢?

在她看來,女兒們想得很清楚,只不過是選擇了一條特殊些的人生路,並不是想不開。

小女兒也是這樣覺得,從小就沐浴在佛音和誦經聲中的她很羨慕姐姐們,但她知道自己年紀還小,所以並沒有一起出家,而是先在家鑽研。

一直到初中畢業這年,她才告訴父母,自己也早有出家的想法,希望家人可以成全。

聽到這話,譚家父母非常震驚,難道自家三個孩子,一個也留不住嗎?這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嗎?

因為只剩下這一個孩子,譚母沒有立馬答應,而是希望確定年幼的小女兒不是一時意氣,她選擇將孩子送去佛學院,如果女兒能堅持下來,再出家也不晚。

於是小女兒便到了佛學院,在這裡她潛心修習,並沒有像父母想像中很快放棄,反而展現出了驚人的悟性。

事到如今,譚家父母只好承認,自家的三個女兒恐怕都是天生的佛子,自己是留不住的,2007年,譚家的三女兒也削髮為尼,得法名釋覺超,去往普賢寺參禪苦修。

眼看譚家三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全出了家,附近都炸開了鍋,甚至有人懷疑這家的風水問題,可只有譚家夫妻知道,三個女兒是真的找到了願意奉獻一生的事業。

那麼,年紀輕輕的她們到底為何會如此堅定地修行呢?其實這與三姐妹從小的經歷有關。

耳濡目染,信仰堅定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廣東雷州市,很多人信奉雷祖文化,信奉佛教的相對會少一些,而譚家夫妻就在其中。

兩人都深受佛教文化影響,也是因佛結緣,所以哪怕是婚後,也經常到寺廟禮佛,在家中誦經,連譚母懷孕時也沒有停止,這種「特殊」的胎教似乎女兒們皈依佛門埋下了伏筆。

譚母先後生下了兩個女兒,和其他喜愛玩鬧的孩子的不一樣,她們小小年紀就跟著母親參禪禮佛,安安靜靜地坐在那就是一天。

這讓譚家夫妻很驚喜,只覺得女兒們天生與佛有緣,也就沒有阻止,就這樣她們的整個童年時光都縈繞著佛音。

1988年,譚母懷了第三個孩子,一家人本來沉浸在喜悅之中,但譚父卻突然患上了重病,這個家的頂樑柱垮了。

譚母整天以淚洗面,帶著丈夫四處求醫,但都沒有什麼起色,最終她只能將希望放到了佛祖身上,開始日日念經祈願,兩個女兒也跟著母親誦經念佛。

讓人驚訝的是,奇蹟真的發生了,譚父突然轉危為安,病情也慢慢好轉,這讓全家激動不已,也讓女兒們更加堅定了信仰。

之後小女兒順利出生,她尚未出生時就日日聆聽福音,懂事後也總是跟在兩個姐姐身後,說話還含糊的時候就也能說出幾句經文,顯得格外有慧根。

每當譚母帶著女兒們到寺廟時,幾個孩子都格外的安靜,似乎那些念經聲、焚香味讓她們的靈魂找到了歸處。

譚母不由得跟丈夫感慨:「也許她們真的是佛祖送來的佛子,其他孩子在寺廟都很吵鬧,要不就是害怕,只有她們不一樣。」

譚父覺得妻子說得很對,也就沒有阻止女兒們誦經參禪,也正是因為這種種表現,多年後女兒們相繼想要出家,譚家夫妻才選擇了接受。

那麼,譚家三姐妹出家後是否順利?她們最終有後悔自己的選擇嗎?

各有所得,清靜自在

「我想要離開普賢寺,到天湖淨寺去找二姐。」

雖然出了家,但親人之間的血緣是無法割斷的,所以譚家小女兒遇到問題後,便想要去尋找自己的二姐。

其實這也是譚母一開始不想小女兒出家的原因,因為年紀還小,小女兒的性格比起兩個姐姐有些浮躁,在家中還好,到了佛門中恐怕一時無法適應。

事實也證明,這個時候的小女兒的確心性還不過關,她來到普賢寺修行,但面對這裡的嚴寒天氣,一個在南方長大的姑娘實在是有些吃不消。

簡陋的房間,低到零下20度的溫度,可怕的寂靜,都讓小女兒無法潛心禮佛,她便決定離開普賢寺,到福建天湖淨寺和二姐一起修行。

就這樣,17歲的小女兒成為了天湖淨寺的一員,但很快,她的所作所為就引來了麻煩,差點就被送了回去。

小女兒自幼在父母和姐姐們的照顧下長大,性格天真活潑,一開始出家後還是如此,在換了環境更適宜的地方修行之後,她便恢復了本性,除了修行,經常找其他僧人辯經。

因為她本身就極具慧根,又從小受佛法薰陶,所以在論經時的確表現很出色,等到覺得對方輸給自己時,便十分得意,行為表情都很不穩重。

辯論佛法自然沒錯,可得失心這麼重,又常常引起在寺廟中引起爭端和矛盾,就不是一個出家人該做的了。

因此老法師們便找到二姐告知了此事,他們不忍見這個好苗子走上歪路,話里就還是留了餘地:「如果譚家小妹還是毫無謙卑之心,很難領悟佛法,留下來也只會擾了他人清修。」

譚家二女兒自然明白法師們的意思,如果妹妹依然是「譚家小妹」,而不明白如何做「釋覺超」,那的確就不該留下來了。

她找到妹妹,將這些話告訴了她,並且跟她分享了自己修行的領悟,即對理論再了解,但內心無法走出塵世,那口中的佛法則只是空談。

聽完這些,小女兒先是羞愧,然後頓悟,她這才想起,自己想要出家,並不是為了追隨姐姐們,也不是為了與人一較長短,之前的行為竟然是把佛門清淨地變成了戰場。

從這之後,譚家小妹真正領悟到了修行的真諦,脫胎換骨,成為了處變不驚、心境平和的釋覺超。

而在擺脫曾經的心性問題後,她每日都在刻苦修行,因為天資聰慧,她很快就脫穎而出,2008年被選為了廟中的沙彌頭。

之後她一直跟著體慧長老修行,因為誦讀經書的聲音動聽平和,便被賜了新的名字,釋妙樂。

而且在修行期間,體慧長老越來越欣賞釋妙樂,這個年輕的修行者似乎因為曾經的經歷對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變得謙卑平和,在寺廟中很受敬重。

2012年,釋妙樂曾經呆過的普賢寺傳來了消息,因為原主持印進大師準備上山修行,便想要讓她暫時主持廟裡的事務。

釋妙樂沒有拒絕,在印進大師不在期間,她將寺中的一切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在她的帶領下,弟子們在佛法上日日都有進益。

印進大師得知之後非常欣慰,當初說是暫時主持,也是想看看釋妙樂能不能擔此重任,發現她沒有問題之後,這個主持之位便正式交到了她手中。

這個成就對於很多出家人來說幾乎是最高的榮譽了,畢竟如果不是各方面都很優秀,是不能當一個寺廟的主持的。

但釋妙樂並沒有像曾經那樣看重這些,在如今的她看來,這不過是修行的一部分,看著她的淡然平靜,弟子們也更加潛心修煉起來。

2015年,體慧長老決定找一位衣缽傳人,思來想去,還是覺得釋妙樂最合適,因此便傳法於妙樂大師,從此這個譚家最小的大女兒,就成了華嚴宗的第十四代傳人。

而她的大姐一樣悟性極高,成為了東莞小月庵的主持,而二姐雖沒有成為主持,但一樣成為了佛法高深的大師。

這樣傳奇的經歷讓譚家三姐妹聲名遠揚,曾經質疑譚家父母的鄰居親人們也終於改變了看法,認為這三個女孩的確是天降佛子,不該在俗世中掙扎。

在成名之後,譚家三姐妹依然沒有被蜂擁而至的記者和群眾影響,她們明白,這些名利終將會散去,到時一切自然會重歸平靜。

結語

在譚家三姐妹的事情被報導之後,其實還是罵聲、反對聲要更多一些,似乎只要歌頌這種「風氣」,就會侵犯他們的某種利益。

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如果像譚家三姐妹這樣的人多起來,那傳統的女性角色誰來扮演呢?

「這真是白養了三個孩子,要是我的孩子就打斷他們的腿。」

「要是女人都出家了,那誰來養育後代,人類怎麼傳承?」

「不過是為了逃避壓力罷了......」

這樣的評價一直圍繞在譚家三姐妹身邊,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情況,如果把這些話套在「不婚族」「晚婚族」身上也不違和。

這部分反對的從來就不只是譚家三姐妹,而是那些與自己選擇不同的人,當大多數人選擇了一個方向時,另外的小群體就成了「異類」。

而為了證明自己的選擇才是正確的,才是「正常的」,他們會不斷地去嘲諷和同化異類,因為他們在擔心,假如我是錯的呢?假如異類過得更好呢?

這當然是不行的,所以他們作為「損失」利益的人,才會用最大的惡意去攻擊素不相識的人。

其實人生的路從來就不止一條,我們沒有身在其中,也很難看清他人的選擇。

所以很多時候,不妨少一些偏見,用更包容開放的目光去接納這個世界的多樣性,那樣可能也會過得更美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