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他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廣州中醫藥大學三附院 發佈 2022-10-05T16:41:18.602639+00:00

阿花自10多年前開始出現左髖疼痛不適伴輕微跛行,當時未予重視,2021年11月由於疼痛加重,便到當地醫院行X光、CT等檢查,診斷為左側髖關節發育不良伴晚期骨關節炎,醫生建議她行髖關節置換。

那些髖關節置換術後的病友

過得都怎麼樣?

在何偉教授人工關節置換病友群里

接受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他們

在群聊里歡快聊起來了

讓我們來看看各位病友的分享吧

案例1

第一位分享近況的是25歲的年輕病友阿花(化名)。

阿花自10多年前開始出現左髖疼痛不適伴輕微跛行,當時未予重視,2021年11月由於疼痛加重,便到當地醫院行X光、CT等檢查,診斷為左側髖關節發育不良伴晚期骨關節炎,醫生建議她行髖關節置換。

「人工關節使用壽命一般只有10年左右」「手術後經常出現長短腿、走路瘸的情況,又不能下蹲,失效後最多也只能翻修一次」這些身邊朋友的傳言讓阿花對關節置換手術抱有強烈的牴觸心理,但痛苦始終困擾著自己。

阿花在網上認識了很多跟自己情況類似的病友,其中一位由何偉教授主刀完成的髖關節置換病友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位病友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走路,術後一個月自行走路,術後三個月的行走如常人一般。阿花決定來看何偉教授的門診,何偉教授詳細了解阿花的病史、臨床檢查與閱讀影像資料後,結合阿花的訴求,建議阿花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並就阿花心中的疑問一一解答,阿花慎重考慮後很快就拿定主意,聯繫入院接受手術。

2022年9月是阿花接受關節置換手術的第三個月,從她的步態看來,阿花步態已基本恢復正常,回歸正常生活指日可待。

▲阿花術前、術後影像資料對比

案例2

第二位加入討論的是47歲的病友阿文(化名)。

阿文的病史較長,自訴出生後不久便發現左髖部活動受限,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髖部疼痛、行走無力、跛行加重等症狀,在何偉教授門診,經過測量,左下肢短縮6cm,結合X光片檢查,確診為左髖關節發育性脫位(IV度),針對阿文的情況,只能選擇關節置換手術,阿文長期飽受關節活動障礙、下肢短縮的困擾,此次前來就診的目的,就是為了儘快解決困擾自己多年的問題,隨即便入院接受手術。

由於髖關節發育性高位脫位病理改變複雜多樣,手術難度大、併發症發生率高,需要手術醫生、護理、康復團隊擁有豐富的經驗。手術很順利,2022年9月是阿文接受關節置換後的第二個月,已能夠自行行走,術後康復速度和質量,超出阿文自己的預想。

▲阿文術前影像提示:左髖IV度脫位 術後影像:雙下肢基本等長

案例3

第三位是30歲的病友琴琴(化名)。

琴琴的病情跟上面的兩位稍有不同,琴琴幼時某一天突然出現右髖關節疼痛,伴隨而來的還有髖關節流膿,當時由於醫療條件差,歷經長時間的折磨,才將流膿問題解決,但跛行的苦惱一直伴隨琴琴的成長,好在疼痛不明顯,直到2020年(28歲),右髖開始疼痛,雖經多方治療始終不能緩解,等到2022年3月,疼痛的頻率和程度愈加加重,經當地醫生介紹,來到何偉教授門診,根據琴琴的病史和影像資料,診斷為右髖關節化膿髖後遺症,要想改善功能、跛行、緩解疼痛,關節置換手術是最佳的、也是唯一的治療手段。由於幼年時期發病,對髖關節的生長發育有較大影響,不僅下肢明顯短縮(短縮4cm),而且長期化膿感染,對髖關節周圍軟組織破壞較大,都對手術以及術後康復帶來困難。

琴琴很幸運,何偉教授團隊經過精心準備,手術如期高質量順利完成,2022年9月是琴琴接受關節置換手術的第四個月,走路、下蹲完全跟常人無異,琴琴也化身為置換病友群積極為他人打氣、樹立信心的志願者,經常分享自身的康復經驗。

▲琴琴術前影像提示:右股骨頸短縮,大轉子上移,右髖關節間隙明顯變窄;術後影像提示:雙下肢基本等長

何偉教授有話說

以上三位病友最佳的治療方案是關節置換,但無論是原發病、病情現狀、年齡、患者的意願、手術與康復的難點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患者對關節置換的顧慮具有一定的共性。

「人工關節能使用多久?」「能不能儘量延遲手術?吃止痛藥能不能避免接受人工關節置換?」這是很多年輕患者擔心的問題,而在何偉教授看來,絕大多數具有豐富經驗的關節外科專家,都會嚴格把握關節置換的適應症,尤其是對於年輕患者,首先考慮儘可能「保髖」,譬如對於剛剛發生塌陷的股骨頭壞死,如及時採取有效保髖手術,絕大多數患者是可以避免或大大推遲人工關節置換的,但如果由於疼痛、功能障礙,已經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同時關節軟骨損害嚴重,失去保髖價值時,就沒有必要為了延遲而延遲,因為目前的手術技術、假體設計、材料,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多數可以達到25年甚至更長,而且失效後可以翻修,翻修後也可以獲得與初次手術接近甚至相同的效果。作為國內知名的關節中心,髖關節置換術後,絕大部分患者手術當天即可下地練習站立、行走,並很快就可以投入到正常生活與工作中,長期效果可以達到預期。

「髖關節置換後有很多動作不能做,也不能下蹲、行走仍瘸」,這也是患者另一個普遍擔心的問題,何偉教授告訴大家,髖關節置換後絕大多數患者術後數周后即可正常下蹲,日常生活不受限制,也能從事一些運動,如慢跑、交誼舞、廣場舞、太極拳、八段錦、游泳、騎車、桌球等,步態也能恢復完全正常。

科室介紹

骨一科(關節中心關節科)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中心是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骨傷科學」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廣東省中醫重點專科,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髖關節研究中心、廣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依託的臨床科室,包含關節科和運動醫學科兩個專業,是國內開展關節手術數量最多、治療手段最豐富的科室之一。診療範圍

成人及兒童骨壞死、骨關節先後天畸形、退行性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強直性脊柱炎累及四肢關節、骨關節感染、骨與軟組織腫瘤、中青年股骨頸骨折、四肢各大關節(肩、肘、腕、髖、膝、踝)軟骨、韌帶、半月板、關節盂唇、肩袖等運動損傷等。

特色醫療優勢

○ 以股骨頭壞死為主的髖關節疾病保髖診治。關節中心擁有30餘年、數萬例的臨床經驗,形成了系統的、具有創新性的預防、早期和準確診斷、以中醫藥為主的綜合保守治療、保留自身髖關節的保髖手術治療的綜合防治體系,顯著提高臨床療效,在保髖研究領域一直處於國內引領的地位,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使年輕患者得以避免或大大延緩施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階梯治療。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損害,關節中心階梯式採用中醫藥為主的單純藥物治療、綜合保守治療、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改變關節負重力線(部位)的截骨手術治療、部分關節置換手術到全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治療,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提供了更加全面、精準的治療手段,提高了臨床療效。

○ 是國內最早開展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單位之一。近年來,關節中心開展關節置換手術量居省內前列。科室近年也積極推廣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加強無痛病房建設,同時將中醫「整體觀念」與之結合,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使患者在手術後局部與全身功能得以同步、快速康復,同時降低感染、深部靜脈血栓形成等併發症的發生率。

○ 關節鏡微創手術。關節中心開展關節鏡微創手術已十餘年,廣泛用於肩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等部位的運動損傷和疾病治療,年均手術量逐年增長。關節中心已經廣泛開展關節鏡下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一期重建、肩關節巨大肩袖損傷組織瓣移植修補、肩關節習慣性脫位Latjet手術、髖關節盂唇修補及骨贅清除等高難度手術。關節鏡微創手術大大減少了手術創傷,局部更加美觀,加快了術後的康復進程,療效更加滿意。

專家介紹

何偉

教授(二級),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廣東省名中醫。

2020年加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現任廣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首席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髖關節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重點學科(中醫骨傷科學)帶頭人。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骨壞死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骨循環硏究會(ARCO)中國區副主席、全國股骨頭壞死保髖聯盟理事長等。

從事骨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餘年,專注於股骨頭壞死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創新提出股骨頭壞死「圍塌陷期」新概念、診斷標準,提高了股骨頭壞死診斷水平,並在此基礎上創立系列中西醫結合保髖新技術,顯著提高了股骨頭壞死保髖療效,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開展人工髖關節置換數量居國內前列,尤其擅長複雜初次人工髖關節置換與髖關節翻修。

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6項,主持包括國家自然基金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9項;

出診信息

總院 : 周二下午

總院地址:廣州市荔灣區龍溪大道261號


供稿:左國璟 | 初審:何偉

排版編輯(實習生):王雲燕

文字編輯:葉美琪 | 校對編輯:李龍浩

審核:王劍 | 審定發布:范琳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