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閉店、全面撤出,日式拉麵為何「死」在中國?

新零售商業評論官方號 發佈 2022-10-11T08:12:32.277165+00:00

下午1點,小彈衝進公司大樓旁的購物商場,一路小跑來到B1樓的唏嘛香。門口擠滿了等位的人,目測得有二十來人。「都這個點鐘了,還有這麼多人排隊?」

作者:吳邵格 | 編輯:葛偉煒


「幾家歡喜幾家愁。」


下午1點,小彈衝進公司大樓旁的購物商場,一路小跑來到B1樓的唏嘛香。門口擠滿了等位的人,目測得有二十來人。「都這個點鐘了,還有這麼多人排隊?」小彈嘟囔著,並在心裡盤算:「下午2點開會,這麼短的時間,只能去B2的丸龜了,速度快,品質也還可靠。」


然而,來到B2後,小彈發現,丸龜制面已經關店了。原來店鋪的位置圍了一圈施工篷布,新入駐的店鋪正在裝修。


作為重度麵食愛好者的小彈,平日裡對周邊的麵館格外關注。而丸龜的關店,讓她突然意識到,身邊的日式拉麵店似乎越來越少,不少都處於關店的狀態。


小彈的感覺沒錯——事實上,不僅是丸龜制面,寒氣正籠罩著整個日式拉麵館。


近期,日本餐飲連鎖品牌吉野家旗下拉麵品牌花丸烏龍麵宣布,將全面退出中國市場,目前在內地僅剩美羅城一家門店。走訪時,新零售商業評論注意到,這唯一的一家店在飯點時間的上座率僅4成左右。



無獨有偶,博多一幸舍、神田川拉麵都出現了閉店情況。


與此同時,味千拉麵的日子也不好過。2021年財報顯示,味千拉麵門店營業額同比減少29%,即使今年上半年營收有所回升,也仍然達不到往日水準。


關門閉店、營收下降、撤出市場……在探究日式拉麵敗局的過程中,新零售商業評論發現,「殺」死日式拉麵的,正是「拉麵」本身。



擋不住的「新中式拉麵」風


曾經,日式拉麵是小飛的最愛,直到各大購物中心和商圈扎堆出現了不同品牌的新中式拉麵館。「我每天都會經過的虹口龍之夢,附近就新開了唏嘛香、陳香貴、和府三家麵館,想不看到都難。」小飛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


大約是在2021年前後,新中式拉麵品牌迎來了投資熱潮。其中,陳香貴和張拉拉估值上億元;馬記永獲得了包括高榕資本、紅杉中國、騰訊在內的多家機構投資;和府撈麵自成立以來獲得6輪、超15億元融資;遇見小面截至目前融資5輪,估值達30億元;從北方起家的五爺拌麵則獲得了高瓴資本的青睞。


與投資熱相對應的,是「遍地開花」的新中式麵館。以和府撈麵為例,這個成立於2012年的品牌,2019年時擁有門店200多家,2020年在疫情之下逆勢開店76家,到2021年時門店數突破400家;而成立於2020年7月的陳香貴,用了1年多的時間,完成了3輪融資,並在資本的加持下,從起初一月開一店的節奏,迅速提升到每月新開12~15家門店,如今已擁有門店237家。


對於這些新中式拉麵品牌而言,除了多開線下店以外,差異化的品牌定位和故事,以及門店裝修、餐具風格、用餐體驗,也都成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抓手。


以張拉拉、馬記永、陳香貴這三家新式蘭州拉麵館為例。張拉拉打出「五代傳承」的廣告語,通過門店純木色的裝修風格突出品牌匠心,以手撕牛肉為賣點;馬記永以蘭州牛肉麵創始人馬耀山為品牌背書,打出「不負中華牛肉麵」的口號;陳香貴在門店內布置了「夢回蘭州」「地道蘭州味、飄香兩百年」等標語,以「牛股清湯」為賣點,並推出IP形象「阿貴」,通過人格化運營,與消費者互動。



青花大瓷碗、木質圓勺與托盤,這些元素更符合如今國潮崛起背景下年輕消費者的審美與興趣。「捧起大瓷碗喝一口牛肉麵湯,塞一大塊羊肉進嘴裡大快朵頤,那種感覺特別爽。」小飛笑著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


更為關鍵的是產品種類的豐富度與價格。小飛回憶,過去周末上完籃球課,自己會去附近的丸龜點上一碗牛肉番茄烏龍麵,外加一份大蝦天婦羅或是香酥雞柳,「味道是不錯,就是貴了點,要50多塊,我可捨不得每個星期都去吃。」


據艾媒餐飲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新中式麵館行業趨勢及消費者行為洞察報告》顯示,近九成受訪者在麵館的單次消費在50元以下,其中16~30元的人群是最多的,占比43.9%;79.9%的受訪者期望單次麵館消費金額在50元以下,其中37.4%的受訪者期望金額在16~30元,33.3%的受訪者期望金額在31~50元。


研究報告觀點認為,中國消費者的價格接受能力傾向於中端麵館消費,對於50元以上的高端麵館消費的意願相對較低。


而在新中式麵館,普遍客單價在30~50元,並且從菜品的豐富度上也更勝日式拉麵一籌。滷雞爪、肉夾饃、羊肉串、醪糟,還有各種小菜,「吃不飽還能免費續面。一頓下來差不多三四十塊錢。」顯然,與日式麵館相比,新中式麵館更能吸引像小飛這樣的年輕人。


在菜品創新上,據新零售商業評論統計,花丸烏龍麵在華11年共推出18種新品。最後保留下番茄、豚骨、咖喱在內的7種口味。反觀五爺拌麵,2019~2022年,短短3年間菜品新口味突破20種。



雖是頻頻創新,新中式麵館也並非毫無章法,而是遵循了一定的產品組合原則,即通過小食、飲料等產品構建消費組合,具體而言便是簡化面類SKU的同時,將增加其他特色SKU


據海通證券發布的報告,以馬記永為例,牛肉麵只有一種26元的選項,外加5種燒烤手抓SKU、4種風味小吃SKU、10種特色涼菜SKU和9種酒水飲料SKU。


麵食作為國民食品,消費需求高頻且剛性。據艾媒的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6.8%的中國消費者每天都吃麵,42.1%的中國消費者2~3天吃一次面,且普遍喜好多種面。據測算,中式麵館行業 2024年行業規模有望突破4300億元,2021~2024年複合增速超11%。


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規模面前,無論是產品創新、口味還是消費體驗,日式拉麵顯然都沒有抓住機會。


數據說明了一切,從2021年第三季度到2022年第二季度,味千拉麵同店銷售率連跌四個季度,分別是-9.3%、-14.7%、-19%和-28.7%。同時期,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的月營業額在50萬~60萬元,坪效高達5000元,營收是味千拉麵的兩倍。



速食拉麵勢頭正勁


2011年,花丸烏龍麵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美羅城開出第一家門店。據官方自稱,當時每天平均客流在600人左右。然而,好景不長,2015年時有消費者在探店日記中寫到:「花丸烏龍麵門店上座率僅有3成。」2019年,花丸在出現關店的情況下,推出1000份限定折扣券,直到一個月後還有200張未領取。


與日式拉麵日漸式微相對應的,是速食拉麵賽道,其中的典型非拉麵說莫屬。該品牌創立於2016年,2017~2020年銷售額從1500萬元飆升到9億元。期間獲得6輪融資。


總體而言,速食拉麵「殺」死日式拉麵,憑藉的主要「武器」便是體驗與價格。


據媒體報導,拉麵說姚啟迪在進行商業考察時,注意到日式拉麵的客單價高,吃得又十分精緻,於是決定嘗試將日式拉麵的就餐體驗移植到速食場景中,從而創立了拉麵說。


創造新的就餐場景是一眾速食拉麵新品牌的過人之處,而真正將創造力發揮到極致的還是眾多年輕消費者。


受疫情影響,不少消費者開始養成在家燒飯的習慣,但無奈烹飪水平有限,在方便速食的基礎上進行創意加工,讓年輕人樂此不疲——煮一枚水波蛋、燙幾顆菠菜,配在豚骨拉面上,色香味俱全;也有突發奇想的,煎兩片午餐肉,切半根黃瓜,再剝幾枚荔枝,在番茄牛腩拉面上擺出漂亮的造型,號稱「葷素蔬果滿漢全席」……更為重要的是,先拍照發圈而後大快朵頤,才是吃拉麵正確的打開方式。


「年初封控在家,幾乎每天都會將自己煮的飯菜拍照發圈,我發現,速食拉麵的成片率特別高,畢竟對烹飪技術的要求不高,只要腦洞夠大,什麼搭配都行。」沫沫告訴新零售商業評論,如今恢復正常工作生活後,速食拉麵依然是公司同事們午餐的主角,只是「搭配的食材沒那麼誇張了,一把綠葉菜外加一個水波蛋,算是基本配置了。」


還不用擔心口味單一。為了滿足消費者越來越挑剔的味蕾,速食拉麵品牌都卯足了勁兒在產品和口味上進行創新。


仍以拉麵說為例,據稱其每年都會推出3個以上的營銷或季節單品,而3個以上新口味對於內部研發而言,則意味著要研發出至少10種以上的新口味。


「自己煮麵確實比不上叫外賣更方便,但麵條煮熟後時間長了會變得坨軟,影響口感,不適合長距離外賣配送。」沫沫說。而真正勸退沫沫等年輕人選擇日式拉麵的原因,還是價格。


以味千的豬骨湯拉麵為例,在盒馬鮮生App上的零售價為2人份14.8元;而在味千門店點一碗大骨濃湯豬軟骨拉麵,需要45元。「貴了6倍的價格,就多了一塊豬軟骨和幾片春筍,怎麼想都覺得貴啊!」 沫沫感慨道。


據粗略統計,日式拉麵館售賣的拉麵,均價在30~60元。新零售商業評論在走訪花丸烏龍麵門店時發現,花丸的零售價已經由早年的均價25元左右,提高到近40元/碗。而在經過博多一幸舍時,其門口放置的菜單上清晰標記出招牌推薦菜的價格為50元/份。


更為關鍵的是,隨著預製菜在C端消費者中的逐步推廣普及,國內餐飲預製菜使用率不斷升高的事實也「赤裸裸」地擺在了消費者面前,諸如吉野家等日式快餐店使用預製菜的比率達到100%。


這也就意味著,多花五六倍的價格在日式拉麵館吃到的拉麵,與自己在家煮的速食拉麵,在口味甚至用料上並沒有太大區別。「我第一次從盒馬買回味千的速食拉麵,煮完一嘗就意識到,跟在店裡吃的味道是一樣的。」沫沫說。



在同速食拉麵的對決中,日式拉麵仍舊輸在了產品創新、口味和消費體驗這些方面。據悉,拉麵說2019年銷售額為2.5億元,2020年達到9個億,上漲近4倍。對比來看,味千拉麵2019年總營收突破25億元,2020年則不到19億元,業績下滑29%。


前有新中式麵館的硬剛,後有速食拉麵的圍攻,再加上分散在社區、街道的幾十萬家夫妻老婆麵館,日式拉麵館在中國市場可謂是腹背受敵、左右為難。


吉野家在臨時報告書中公開表示:花丸烏龍麵2011年進入中國後,店鋪網絡不斷擴大。但由於沒有抓住中國當地的需求,導致盈利能力逐漸惡化。


表面上看,「殺」死日式拉麵的正是「拉麵」(新中式麵館、速食拉麵)本身,但撥開迷霧看本質便不難發現,日式拉麵之「死」,正是源於對消費者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的忽視,甚至是漠視,反映到門店層面,便是堪稱「龜速」的菜品創新、居高不下的客單價,以及一成不變的裝修風格與消費體驗……


如今看來,日式拉麵館,需要跑得更快才行。


今日話題:你現在最常去哪家麵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