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氣管炎哮喘,中醫溫補脾腎,納氣平喘治癒

科普中醫知識 發佈 2022-10-15T19:38:28.537750+00:00

患者陳先生,52歲。人略胖,自述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多年,最近一段時間走路上樓發喘,胸悶氣憋,微咳。當時診見患者脈象沉滑兼濡,舌淡苔白,認為這是久病及腎,陰陽兩虛。

患者陳先生,52歲。人略胖,自述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多年,最近一段時間走路上樓發喘,胸悶氣憋,微咳。當時診見患者脈象沉滑兼濡,舌淡苔白,認為這是久病及腎,陰陽兩虛。給以宣肺補腎,於是開出如下方藥:

麻黃、 杏仁、生薏米、枇耙葉、紅參片、蛤蚧、紫石英、補骨脂、懷牛膝、沉香、當歸、熟地等,七付藥,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藥後說悶憋減輕,哮喘稍好。後又在原方基礎上多次調方,患者前後共服藥五十多付,哮喘氣憋消失,患者非常高興。

喘症初發多責之於肺,日久則責之於腎。平喘降氣之功,首選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原方主治表邪不解,身熱咳喘,「身熱不解,咳逆氣急鼻煽」,麻黃宣肺平喘,杏仁降氣止咳,可作為平喘專方來用,因該患者形體白胖,脈相沉滑兼帶濡象,痰濕體質可知。故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變法,因無熱象,不用石膏,杏仁與枇杷葉合用,降氣止咳之功卓著,加薏苡仁並重用之,薏苡仁利濕排膿祛痰。

然久病之喘其本在腎,該患者既往多年支氣管炎病史,一派腎不納氣、腎陽虛憊之像,故用熟地補腎填精,使腎氣氣化有源,補骨脂溫補腎陽,且有溫肺止咳之效,「治下焦如權」,非重鎮下行之品不可,紫石英重鎮氣之上逆,牛膝引血下行,紅參,蛤蚧,沉香納氣平喘,當歸一味,《神農本草經》言當歸下氣,止咳逆,即蘇子降氣湯中用當歸之意。是方純用溫補,以納氣平喘立法,不用寒涼,與病機絲絲入扣,故有桴鼓之效。

納氣平喘的單味中藥有沉香、磁石、桔梗、肉桂、五味子、蛤蚧等,一般可以起到溫腎納氣的作用,也有平喘的功效,通常對於氣喘以及支氣管炎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也需要聽從醫生的囑咐用藥。同時還要避免吃一些辣椒之類的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若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好,還需要及時的更換治療方案,避免影響到病情的恢復。

張志遠教授號蒲甘老人,乃山東中醫學院建院八大元老之一,行醫期間,發現玲醫並非全部為騙術,手中多有幾手絕技,有藥到病除之效。

1945年張志遠遇一鈴醫在貿易集市擺攤應診,該醫為一舉竿郎中已70餘歲,由弟子牽著毛驢尋診四方。其時,有一老婦氣喘吁吁拄杖而來求其診治,老婦言醫院診其為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郎中給予大補陰湯5包散劑,囑以紗布包煎分2次服。患者服後症狀大減。老婦人又去複診,郎中囑繼服1周,療效很好,該婦人病癒。後該郎中所用之藥被他人透露出來,該散劑由6種藥物組成,分別是麻黃、細辛、白芥子、五味子、半夏和少量的洋金花。

按:詳察此6味藥:麻黃,味辛溫,宣肺平喘;細辛,味辛,有祛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白芥子,味辛溫無毒,有溫肺豁痰利氣之功;五味子,性溫味酸,有斂肺止咳之功;半夏,辛溫,有溫中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洋金花,即曼陀羅花味辛性溫,有止咳平喘之功。

觀全方藥性為辛溫化痰、止咳平喘之劑,與補陰絲毫不涉,為何名大補養陰湯令人費解。張志遠曾雲鈴醫治病,為了保密開方時不寫真實方名。比如外感風寒哮喘發作,開麻黃湯加川貝母,暗中卻與小青龍湯,俗謂騰籠換鳥。

雖然名實不符,但療效較好,因此患者並不追究。此大補養陰湯當亦為遮人耳目之名。

喘證古稱上氣、喘息。一般通稱氣喘。指以呼吸急促為特徵的一種病症。簡稱喘,亦稱「喘逆」,「喘促」,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張口聳肩,鼻翼煽動為主要特徵、現代醫學的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心病等。

喘,其發病與肺腎關係密切,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見《類證治裁·喘證論治》。喘證頗多危急病情,須辨證精確,治療及時。大要分為實喘與虛喘兩大類。實喘的基本病理屬於「清濁相干,氣亂於肺。」見《靈樞·五亂》。

喘症不同,有虛喘,有實喘。實喘看其症若重而實輕。用用射干麻黃湯類可取良效。然實症之喘,氣必大急,喉必作聲,肩必抬起,非若虛喘,氣少急而喉無聲,肩不抬也。 虛喘乃腎氣大虛 。腎為氣之根,主納氣。腎氣虛衰,氣不歸元則腎不納氣。症見呼多吸少,喘促,動則喘甚,自汗神疲,氣短,聲音低怯,舌淡苔白,脈弱或虛浮無根等。治宜補腎納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