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腸胃炎的病因及中醫治療方法

科普中醫知識 發佈 2022-10-26T05:16:05.171372+00:00

患者有多年慢性腸胃炎病史,雖然患病期間沒少治療,但就是不見好轉,當時診見患者舌淡紅,苔薄黃略膩,脈沉弱,經問診得知患者口苦而黏,胸中食道煩熱,胃脘脹痛,腹部撐脹怕冷,大便時干時溏,肛門下墜,既怕冷又上火。

我們先來看下面一則醫案:患者李先生,45歲。患者有多年慢性腸胃炎病史,雖然患病期間沒少治療,但就是不見好轉,當時診見患者舌淡紅,苔薄黃略膩,脈沉弱,經問診得知患者口苦而黏,胸中食道煩熱,胃脘脹痛,腹部撐脹怕冷,大便時干時溏,肛門下墜,既怕冷又上火。以此辨為胃熱脾寒證,於是給以如下方藥治療:黃連,炙甘草,乾薑,桂枝,紅參,半夏,大棗,白朮,蒼朮,梔子,神曲,川芎等。方中黃連,炙甘草,乾薑,桂枝,紅參,半夏,大棗,清胃溫脾,加白朮健脾益氣,蒼朮醒脾燥濕和胃,梔子清瀉鬱熱,川芎行氣理血,神曲消食和胃。七付藥,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藥後說口苦而黏好轉,胃脘脹痛基本解除。於是適當減輕方中黃連、梔子的用量,以免苦寒敗胃,又七付,患者腹部撐脹怕冷好轉。後又在原方的基礎上多次調方,患者前後共服藥三十多付,諸證悉除,患者很是高興。

慢性腸炎的中醫辨證治療,中醫將慢性腸炎辨證分為脾胃虛弱、肝氣乘脾、脾腎陽虛、血瘀腸四種類型。

一、脾胃虛弱。症狀:大便鬆弛時腹瀉,延遲反覆,穀物不融化,食物少,吃後不舒服,一點油膩的食物,大便次數顯著增加,黃色,疲勞,舌苔白,脈搏弱。

分析: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主要是脾氣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引起的。所以看到大便鬆弛,完谷不化;脾虛不運,會減少進食或進食後上腹悶不適,長期腹瀉;脾胃氣虛,化源不足,導致面色發黃,疲勞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都是脾胃虛弱的象徵。

治療: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朮散主之一。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砂仁、陳皮、桔梗、扁豆、山藥、蓮子肉、薏苡仁是治療脾虛腹瀉的常用方藥。如果脾陽虛弱,陰寒內盛,可與附子理中湯配伍,溫中散寒;如果長期腹瀉,中氣下沉,肛門脫落,可以補充中益氣湯,重用黃芪和黨參益氣,健脾止瀉。

二、肝氣乘脾型

症狀:胸脅脹悶,打嗝少,每次抑鬱、憤怒或情緒緊張,即腹痛、腹瀉、舌紅、脈弦。

分析:七種情況受傷,情緒不穩定,憤怒,氣機不利,肝失去,橫向乘脾,失去健康,所以腹痛腹瀉。肝氣不適,排泄異常,所以胸悶,打嗝少吃。舌頭輕,脈弦,是肝旺脾缺乏的形象。

治療:抑肝扶脾。

處方藥:痛瀉主要是處方。方中白朮健脾補虛;白芍養血軟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清瀉。共奏疏肝解郁、健脾止瀉之功。

三、脾腎陽虛型

症狀:黎明前臍周疼痛,腸鳴即瀉,腹瀉後安全,四肢寒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分析:腎陽虛弱,不能溫暖脾土。黎明前,陽氣不振,陰寒盛,臍腹痛,腸鳴腹瀉,腹瀉後鳴腹瀉,腹瀉後安全。形狀寒冷的肢體寒冷,腰膝酸軟,舌苔白,脈搏細,是脾腎陽缺乏的跡象。

治療: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理中湯合四神丸。

肉豆蔻和吳茱萸溫中散寒;五味子收斂止瀉。配合中湯溫中健脾,主治脾腎虛寒腹瀉。如果年老體衰,長期腹瀉,中氣下沉,應加入人參、黃芪、訶子肉、石榴皮、紅石脂、炒米殼等益氣昇陽收澀的產品。桃花湯也可以用來收斂和止瀉。

四、瘀阻腸型

症狀:腹瀉時間長,腹瀉後不舒服,腹部刺痛,疼痛有定處,根據疼痛,面色晦澀,口乾不想喝,舌邊有瘀斑或舌質暗紅,脈弦澀。

分析:腹瀉時間長,病邪入絡,血瘀腸絡,不通則痛,所以腹部刺痛,疼痛有定處,根據疼痛;血瘀阻塞氣滯,所以腹瀉後有無盡的感覺;口乾不想喝酒,面色晦澀,舌邊有瘀斑,舌質暗紅,脈弦澀,均為血瘀內阻的徵兆。

治療:化瘀通絡,營止血。

方中以蒲黃、五靈脂與當歸、川芎配伍為君藥,合元胡、沒藥活血定痛;桂心、小茴香、乾薑溫經散瘀,使腸絡瘀血得散,則泄瀉腹痛而止。若氣血瘀滯,化為膿血,大便挾有赤白粘凍,可與白頭翁湯合用,以清熱涼血,利濕解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