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HPV,和你想像的並不一樣

銘醫銘言 發佈 2022-11-07T18:57:32.700847+00:00

HPV病毒並不是一個病毒,是很多種病毒,它們長得很像,但又不太一樣!HPV家族成員目前發現了的就有130多種。

HPV病毒並不是一個病毒,是很多種病毒,它們長得很像,但又不太一樣!

HPV家族成員目前發現了的就有130多種。

HPV病毒跟人類特別親,所以它有個全稱,叫做:「人乳頭狀瘤病毒」!

不過人類對它沒什麼興趣!

但是,HPV還是死皮耐臉生活在人身上各個部位。

HPV是一種嗜上皮的DNA病毒,它只能寄生在人體各個部位的皮膚、黏膜細胞內,其他細胞它並不喜歡。

根據其寄生的部位不同,分嗜皮膚的,嗜黏膜的。皮膚就是你能看到的臉上、手上、腿上、胳臂、會陰等部位的皮膚,黏膜就是口腔、直腸、宮頸等你自己不容易看到的器官表面的黏膜。

不同類型的HPV喜歡不同的環境,同一型別的HPV在有些地方能活,在其他地方就活不了。

HPV不能自己繁殖,所以要藉助人類的細胞繁殖,所以它就刺激其寄生部位的細胞不斷增殖,形成增生性的病變,就是俗稱的——疣!不同類型的HPV可引起不同類型的「疣」!

比如尋常疣,多見於四肢的皮膚。

生殖器的HPV可能形成「尖銳濕疣」。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HPV感染都會出現疣樣的病變,同樣的HPV感染,有的人長,有的人可能不長。有的長出來,切除了又長,有的則不一定。這還和身體免疫力有關。

引起疣狀病變的HPV多半不致癌,而有些HPV是有可能致癌的,我們稱之為「高危型HPV」。目前認為可能致癌的高危型HPV大約有14~18種,其中引起宮頸癌最常見的是16、18型,而不同國家和地區宮頸高危型HPV型別分布存在差異。

很多人以為感染了HPV就會有長疣,還有的以為HPV一定是性傳播的,還有的以為感染了HPV就會癌變!

這些都不一定對!

無論是長疣,還是長癌,有個必要條件,一定要是「持續感染」才會發生!

如果說生殖器的HPV感染一定都是性接觸傳播的,那我就要問了,第一個感染HPV的人是怎麼被傳染的?

HPV是一種DNA病毒,說來算是病毒中的強者,可是也沒你想像的那麼強。第一,它不過是一種比較淺表的感染,表皮、黏膜細胞還在不斷脫落代謝,不像B肝、C肝病毒,寄生在內臟細胞內,生活環境優越很多;第二,人體的免疫系統是能清除HPV病毒的,只不過時間上可長可短。人體的皮膚、黏膜直接暴露在外,常年要和自然界的各種致病物質,如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打交道,所以安保系統要比其他部位更嚴。因此也有說法認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由於HPV品種繁多,我們每天可能都會接觸到不同品種的HPV病毒。而人體免疫系統對HPV的清除能力也非常強大,常常不經意間,被感染了,然後又清除了。有種現象非常常見,但是卻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同一個人可能在不同時期不斷地感染不同類型的HPV病毒。也就是說,這個人可能一直檢查HPV都是陽性,而去年可能是16型陽性,今年卻變成了53型陽性,而去年感染的16型可能已經被身體清除了。

相較於同一型號持續陽性,這種多種型號交替陽性的危險的實際上會更低。

宮頸HPV感染在年輕女性非常常見,高峰年齡大約在17~33歲,絕大多數人感染HPV後能在2年內自然清除。因此,2020年宮頸癌篩查的指南建議宮頸癌篩查的起始年齡為25歲,建議每3~5年檢查一次,可以是獨立的HPV篩查,或者HPV聯合TCT篩查,也可以是TCT篩查,須知,如果只做TCT需要每3年做一次,如果是聯合篩查可以5年檢查一次。須知,這並不是說25歲以前就不會有宮頸癌的風險,只不過概率極低,甚至低於宮頸癌篩查本身的假陽性和假陰性預測值,因此25歲以前的宮頸癌普查從衛生經濟學成本核算來說,是低效率的。說人話就是,這筆買賣不合算。所以指南沒有推薦對25歲以前的女性做普查。但是對於高危人群,如性生活開始很早的、多個性伴侶的女性,即便不到25歲,還是應該做篩查的。

此外,如果HPV查出陽性,基於HPV自然清除,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建議HPV的複查至少應該間隔12個月,頻繁的複查除了增加病人經濟和心理負擔,並不能獲得任何更多益處。

偷偷告訴大家,國家兩癌篩查的免費項目里,就包含宮頸癌篩查的喲,對於年齡>35歲的女性,可以在當地衛生部門去好好打聽一下!

作者:郭銘川,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郭大夫科普時間」

新浪微博@銘醫銘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