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關節痛無定處?試試這一方,祛寒逐濕,專治行痹

中醫骨病科閻主任 發佈 2022-11-09T09:19:04.268250+00:00

大家好,我是中醫骨科閻醫生。有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就是渾身疼,問他具體痛處在哪,卻沒辦法說出來,剛剛還是頸椎,很快就轉移到了腰背、膝蓋上。這種痛無定處的病症,在中醫上叫做行痹。什麼是行痹?簡單來說,行痹症又叫風痹證,是由風邪為主兼有寒濕邪阻滯經絡痹阻氣血引起的病症。

大家好,我是中醫骨科閻醫生。

有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就是渾身疼,問他具體痛處在哪,卻沒辦法說出來,剛剛還是頸椎,很快就轉移到了腰背、膝蓋上。這種痛無定處的病症,在中醫上叫做行痹。

什麼是行痹?簡單來說,行痹症又叫風痹證,是由風邪為主兼有寒濕邪阻滯經絡痹阻氣血引起的病症。是由於風寒濕三種邪氣在體內合併導致氣血不暢通所致的病症。

行痹的具體症狀一般是肌肉、關節、筋骨的痛、麻、熱、腫,有固定疼痛的位置,疼痛感在全身來回遊走。

我們說行痹產生的原因是風寒濕三邪導致的經絡氣血不通,那就要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對於治療風寒濕所致的行痹,我的恩師極有心得,給大家介紹一則我的老師治療該病的病案。

大概是20年前的冬天,一位50餘歲的女士前來問診。自述周身關節疼痛了4年,在來診治前兩周左右疼痛加重。

患者自己說其周身關節呈遊走性疼痛4年余,曾在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時吃過一些西藥治療後緩解,自行停藥後症狀反覆。

老師見她精神差,乏力,雙手指間關節腫脹,疼痛,晨起僵硬,雙手不能握起,納差,便秘,舌紅苔膩,脈弦。辨證診斷為風濕阻絡、脈絡不和型行痹,治療宜祛風勝濕,活血通絡擬方如下:

秦艽、苦參、炒黃柏、粉萆、青風藤、海風藤、忍冬藤、絡石藤、雞血藤、活血藤、淡全蟲、土茯苓、片薑黃、川桂枝、炙蜈蚣、黃芪、火麻仁。水煎服。

10劑後二診,該女士精神狀態好轉,雙手指關節疼痛、腫脹明顯減輕,但仍有周身關節遊走性疼痛。老師在原方的基礎上去掉火麻仁,又加入了黃芪、制川烏、雷公藤,又15劑。

三診時,該女士稱四肢關節仍時有痛感、晨僵。老師將方子繼續調整,去火麻仁,加烏梢蛇,又8劑。

四診時,她的四肢關節無明顯疼痛,無腫脹、晨僵等症狀,納可,二便調。繼服上方鞏固療效。

我為什麼要拿20年前老師的這個病案舉例呢,是因為這個女士是典型的遊走型疼痛,在我們中醫治療教學中是一個經典的案例,而老師的方子中藤類藥物居多,是為了藥效能夠更好地到達肢體各處。

青風藤、海風藤,前者鎮痛之功著,後者善治絡中之風,阻遊走性疼痛。配伍忍冬藤以祛絡中之熱毒;絡石藤通絡祛風以通絡中之滯;雞血藤通絡舒筋,活血補血,專通絡中之血;活血藤祛風活絡,散瘀消癰,以除關節之腫脹。

久病必傷其正,老師採用大劑量黃芪益氣固表為其扶正護本,補而不滯,治療痹證尤為適宜。

土茯苓能搜剔濕熱之蘊毒;蜈蚣在方子裡是用來治療晨僵的,蜈蚣對於僵攣腫痛功效頗佳。

患者日久不愈,病情反覆,老師又加雷公藤、制川烏等藥以止痛,加烏梢蛇用其走竄之性,引諸藥至病所,自臟腑而達皮毛。

這個方子在治療的過程中,多次加減藥材,以達到根據病症的發展,對症下藥,但是始終本著散寒除濕,祛風通絡的原則,因此能夠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給大家分享這個方子,病案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之前很多朋友在我分享方子之後找我要劑量。其實,並不是我不願意寫劑量,只是中醫講究辨證開方,一人一方。要根據具體病情病症來擬方下量,統一的劑量可能對病症的治療效果不大。

如果你們有骨科疾病,都可以給我留言私信,我會逐一為你辨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