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實際上就是虞舜——兼論「商湯滅夏」的真實性

常行居士 發佈 2022-11-13T19:22:58.912219+00:00

凡是接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夏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叫「夏桀」。商湯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湯滅夏」。


殷商王族周祭譜

對「商湯滅夏」的質疑

凡是接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夏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叫「夏桀」。商湯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湯滅夏」。

然而,隨著殷商甲骨文的出土,人們發現商朝王族並不把商湯當成商朝的建立者,而是把商湯的六世祖上甲微當成商朝的建立者。

再者,隨著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發掘,人們漸漸意識到,夏朝根本不在河南地區,而是在四川地區。並且,夏朝和商朝是同時存在的。

那麼,所謂的「商湯滅夏」就很值得懷疑了。

難道,所謂的「商湯滅夏」是周朝人編造的謠言?

《史記》裡說夏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夏桀的名字叫「履癸」,《竹書記年》說夏桀的名字叫做「癸」。

而商湯的名字叫做「履」,商湯的父親叫做「主癸(示癸)」。

由此可見,夏桀的名字「履癸」正是商湯父子的名字。

現在有些人開始認為夏桀是商湯的父親,商湯是夏桀的兒子。「商湯滅夏」實際上是兒子推翻父親。

這些說法雖然很荒唐,但除了這種說法之外,似乎真的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釋。

筆者認為,「履癸」二字實際上是「夏桀」二字的誤認。也就是說,人們把「夏桀」兩個字當成了「履癸」兩個字,所以才會出現「夏桀叫做履癸」的說法。

我在前面的幾篇文章中分析過,「履」、「夔」、「夒」三個字實際上同一個字。

「夒」字常被誤認成「夏」字:

人們常常把「夏」和「夒」兩個字混淆

再看「桀」和「癸」:

「桀」字和「癸」字也容易被混淆

所以「夏桀」兩個字就被誤認成了「履癸」。

夏桀——履癸

也就是說,「履癸」根本不是夏桀的名字,「履癸」兩個字是「夏桀」兩個字的誤認。

那麼,夏桀到底是誰呢?

夏桀就是虞舜

夏桀和虞舜的共同之處:

文獻中與帝舜有關的地名,都與夏桀密切相關。帝舜發達之前躬耕於歷山,而夏桀兵敗逃的地方也是歷山;帝舜死於鳴條,而商湯伐夏的地方也在鳴條;帝舜埋葬於蒼梧之野,夏桀逃亡途中也路過蒼梧之野。

夏桀的妻子,有記載的是三個:妺喜、琬、琰。後來夏桀和妺喜一起逃往南方(南巢)。

虞舜的妻子,有記載的是三個:漸離、娥皇、女英。後來虞舜和漸離一起逃往南方。

「喜」和「離」字形相似,很容易被誤認。


離——喜

妺喜——漸離

所以妺喜就是漸離。

娥皇的「皇」古音與「琬」可視為同音字,女英的「英」古音和「琰」可視為同音字。

可見,虞舜的三個妻子正是夏桀的三個妻子。

舜——太陽神

如果我們去查字典,看看「舜」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會得出這樣的結果:

「舜」字的基本解釋

舜帝來自東夷有虞氏,而有虞氏是來自古代東北地區的扶餘、肅慎之類的北方民族,他們的語言是古代的女真語。

「舜」就是女真語Shun的音譯。我們知道,英語的「太陽」是sun。巧合的是,女真語的shun(舜)也是「太陽」的意思。

虞——太陽

《山海經》把舜稱為「帝俊(帝夋)」,「俊(夋)」的古音也是shun,所以「帝俊」和「帝舜」是同一個人。《山海經》把帝俊描寫成太陽神的形象,帝俊(帝舜)和自己的妻子生的孩子,是十個小太陽。可見,舜就是代表太陽。

桀——殘暴的太陽

「桀」字:

「桀」字的基本解釋

據記載,夏桀昏庸無道。有人勸告他,他卻聲稱自己是太陽。於是人們背地裡說:「你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才能毀滅啊,我寧可和你一起毀滅!」

由此可見,「桀」的意思就是「殘暴的太陽」,而「舜」的意思也是「太陽」,這也是兩者的共同之處。

夏桀為什麼說自己是太陽呢?因為他的名字就叫「太陽」——舜。

夏桀伐岷山

《竹書記年》提到「夏桀伐岷山」,《天問》裡提到「夏桀伐蒙山」。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岷山(蒙山)」在四川地區。其實就是在山西省,而且「夏桀伐岷山」很可能就是舜政權取代堯政權的軍事行動。

歷史記載,夏桀攻打岷山,岷山人為了求和,送給夏桀兩位女人:琬和琰。

而另外的歷史記載,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送給了舜,娥皇和女英。

古人常用同音字來代表人名和地名。經過筆者認真查詢:娥皇的「皇(gwang)」和「琬(gwan)」可視為同音字,女英的「英(yang)」和「琰(yam)」可視為同音字。(括號里是近似的古代發音)

可以看出,岷山氏獻給夏桀的兩個女人,正是堯帝獻給舜帝的兩個女兒。換句話說,虞舜就是《史記》裡的夏桀。

夏桀伐岷山,實際上就是虞舜部落攻入陶寺遺址,堯帝部落為了求和,獻上兩個女人。於是,兩個部落聯姻,形成了堯政權和舜政權的聯盟。

陶寺觀象台

為什麼說「夏桀伐岷山」發生在山西呢?

我們知道,我們的漢語來源於古代的「古漢藏語」,也就是說古漢語和古藏語是相同的來源。古藏語就是古羌語,岷山的「岷」古音是mun,來自古羌語mum,和英語的moon基本同音。英語的moon代表月亮,而古羌語的mun是「太陽」的意思。古羌語的mun一般用漢字「文」、「汶」、「岷」表示,因為這幾個字的古音都是mun。「岷山」的意思,就是「太陽之山」。

陶寺遺址出土的「文邑」二字

陶寺遺址出土的器物,帶有「文邑」兩個字。「文」就是mun,就是太陽,「邑」就是城市。所以「文邑」兩個字的意思就是「太陽之城」。

「太陽之城」就是陶寺遺址,那麼,「太陽之山」肯定離陶寺遺址不遠。也就是說,夏桀所伐的岷山(太陽之山),就在山西省,不是四川地區的那個岷山。

陶寺遺址出土的盤龍

「商湯滅夏」實際上是「唐伐西夏」

成書於先秦時期的《逸周書·史記解》最早記錄了「唐伐西夏」這件事:

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惠而好賞,屈而無以賞。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

意思是說,西夏國不重視國防,結果被「唐氏」消滅了。

《博物志·雜說上》也有類似記載:

昔西夏仁而去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唐伐之,西夏亡

這裡說的「西夏」,就是甲骨文中的「西邑」,也就是指山西省的陶寺遺址,這一點是很多人都能達成共識的,也是符合事實的。

但對於「唐氏」的理解,很多人都不假思索地認為「唐」就是「陶唐氏」,就是堯帝的部落。——問題就出在這裡。

這裡的「唐氏」絕對不是指「陶唐氏」,《鶡冠子》中有「堯伐有唐」的說法,可見這個「唐」是和堯帝經常發生戰爭的一個部落。

先秦文獻中的「唐伐西夏」就是虞舜(西夏)被商征服的這個歷史事件。

也就是說,「唐伐西夏」的「唐」指的是商部落,「西夏」指的是虞舜的部落。

怎麼能證明「唐」代表商部落呢? 又怎麼能證明虞舜政權就是「西夏」呢?

「唐鴞祖乙」銘文

在商朝的青銅器上,有「唐號祖乙(唐鴞祖乙)」的銘文,可見當時的商朝王族就自稱「唐」。


銘文:唐號祖乙(唐鴞祖乙)

商朝王族的姓氏本來是代表貓頭鷹的「號(鴞)」,周朝人為了消除商朝遺民的「貓頭鷹崇拜」,故意把代表貓頭鷹的「號」說成是「子」,造成了後來的人們一律認為商朝王族的姓氏是「子」。

舜——太陽——夏

夏朝的「夏」字,古音近似「哈」,是斯基泰語Khar的音譯,也是「太陽」的意思。也就是說,「夏」就是太陽,太陽就是「夏」。

而「舜」也是太陽的意思,「舜」和「夏」都是代表太陽,所以人們就把舜帝的政權叫做「大夏」或「西夏」。但虞舜的這個夏(陶寺遺址)並不是大禹在四川地區建立的那個夏(三星堆遺址),兩者是有區別的。

《孟子》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諸馮」的概念很容易理解,「馮」就是「馮夷(冰夷)」,和殷商王族同族的河伯部落,就是曾經幫助上甲微打敗有易氏(有虞氏)的那個部落。也叫彭國,周朝時期叫「倗國」。虞舜就出生在馮夷統治的範圍(諸馮),應該是河南省或山西省。

關鍵是「負夏」這個詞,「負」是古藏漢語'brug འབྲུག 的音譯,意思是「閃電、龍」。

蜀山的「蜀」、昌仆的「仆」、不周山的「不周」,都是 འབྲུག('brug)的音譯,都是「龍」的意思。

也就是說,負夏的「負」,就是「蜀」,就是龍。而「夏」是「太陽」的意思。

陶寺遺址,曾經是堯帝的都城,而堯帝的圖騰就是龍,代表「負」。而陶寺遺址出土的「文邑」說明陶寺遺址是「太陽之城」,代表「夏」。

所以「負夏」就是陶寺遺址,也就是說舜帝後來就住在陶寺遺址。

大羿射日——祖乙伐藍夷——唐伐西夏——商湯滅夏

《山海經》裡說,帝俊的十個兒子,就是十個太陽,烤得人們無法生活,於是就出現了射日英雄大羿。實際上大羿應該就是祖乙,羿(乙)消滅了危害人們的太陽,也就是消滅了舜政權。

除了「大羿射日」的故事,還有一個「后羿射日」的故事發生在三星堆遺址,是東夷有窮氏的后羿篡奪了夏后氏太康的王位。(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后羿射日」與三星堆的毀滅》或《彝族和三星堆的關係》)。

大羿射日

《史記·秦本紀》記載:「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遣兵伐盪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盪社……十二年,伐盪氏,取之。寧公生十歲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

就是說,秦寧公(秦憲公)十歲繼承王位,第二年(十一歲)遷都到平陽,攻打唐社(陶寺遺址)。第三年與陶寺的人戰鬥,陶寺的王逃跑奔戎(投奔三星堆),消滅了唐社。第十二年(也是他去世的那年),徹底消滅了唐社。

很荒唐的一段記載!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就能遷都,就能消滅另一個國家!

司馬遷的《史記》的內容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竹簡上抄寫的,然後整理成《史記》。不知道這段內容是從哪個國家的竹簡上抄來的,這裡說的「秦寧公伐唐社」實際上就是「祖乙伐虞舜」。

陶寺遺址的堯舜聯盟,在商朝甲骨文中被稱為「藍夷」。「藍」實際上是「龍」,指堯帝的部落;「夷」是指東夷有虞氏,代表舜帝的部落。

在商王河亶甲時期,就經常採取「伐藍夷(伐龍夷)」的軍事行動,河亶甲的兒子祖乙也採取了「伐藍夷」的軍事行動。而這個「伐藍夷」正是先秦文獻中記載的「唐伐西夏」,就是商朝消滅虞舜政權的歷史事件。

「唐伐西夏」為什麼變成了「商湯滅夏」?

徹底消滅虞舜政權(藍夷)的人是商王祖乙。經過筆者查詢,祖乙的名字叫「滕(勝)」,與商湯的「湯」基本同音。商湯叫「大乙」,而「大乙」和「祖乙」也很容易被人們混淆。另外,商湯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唐」。所以,「唐伐西夏」很容易被人們解讀成「商湯滅夏」。

大羿為民除害

《山海經》裡說,大羿在消滅太陽之前,先消滅了幾個危害人民的惡獸。《史記》裡說,商湯在滅夏之前,先消滅了幾個和夏朝關係密切的方國。甲骨文記載,商王在「伐藍夷」之前,先消滅了幾個藍夷附近的方國。——這些線索,都把問題指向了一件事:大羿射日——唐伐西夏——商伐藍夷——商湯滅夏。

可見,所謂的「商湯滅夏」實際上是商湯的第六代孫祖乙消滅虞舜政權。

周朝人為什麼要編造「商湯滅夏」的謠言?

周以前只是商的一個附屬國,後來周推翻了商,屬於「叛逆者」。所以周人必須通過篡改歷史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周王把四川地區的歷史事件複製粘貼到河南地區:「洛陽」本來是四川的廣漢地區,也就是三星堆夏都所在地,卻被周人複製粘貼到了河南地區。四川地區的夏朝和河南地區的商朝是同時存在的,而周人卻把夏朝複製粘貼到商朝之前。為了能更好地銜接,就把「祖乙伐虞舜」改編成了「商湯伐夏桀」。

結語

所謂的「商湯滅夏」是周朝人編造的謠言,夏朝和商朝是同時存在的。

商朝在河南地區,夏朝在四川地區。

附:殷商把夏朝稱之為「戎」

殷商甲骨文中把三星堆(夏)稱為「戎」,如《甲骨文合集》6480卜辭「辛未卜,爭貞,帝鴞其比沚戛伐斟方(斟尋),王自東⭕伐戎,陷於帝鴞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