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詩閱文游西湖(北山3)/大佛頭寺

楊爲平511 發佈 2022-11-14T19:57:32.128879+00:00

寶石山以石揚名,其人文事跡最悠久的巨石曾叫秦始皇纜船石,此石在宋時被鑿為大石佛像,因此有了大石佛院;明時敕賜為大佛禪寺,杭人俗稱大佛頭寺。大石佛像曾是西湖邊顯著的地理標誌。今在上山的小徑邊,止殘存有一個寂寞的石佛像背影,大佛頭寺所在之處,已是民居。

寶石山以石揚名,其人文事跡最悠久的巨石曾叫秦始皇纜船石,此石在宋時被鑿為大石佛像,因此有了大石佛院;明時敕賜為大佛禪寺,杭人俗稱大佛頭寺。大石佛像曾是西湖邊顯著的地理標誌。今在上山的小徑邊,止殘存有一個寂寞的石佛像背影,大佛頭寺所在之處,已是民居。

《武林舊事》載:「大石佛院,舊傳為秦始皇纜船石,俗名『西石頭』。宣和中,僧思淨就石鐫成大佛半身。或云:下通海眼。」

《西湖遊覽志*卷八*北山勝跡》云:「大石佛,舊傳為秦始皇纜船石。宋宣和中,僧思淨者,當兒時見之,作念曰;『異日出家,當鐫此石為像。』及長,為僧妙行寺,遂鐫石為半身佛像,飾以黃金,構殿覆之,遂名大石佛院。元至元間,院毀,佛像亦剝落。皇永明間,僧志琳重建,敕賜為大佛禪寺。」杭人俗稱為大佛頭寺。

所謂大石佛,在北宋宣和年前,只是寶石山上的一塊大石頭,俗稱西石頭,不過不是普通的大石頭,因為傳說中秦始皇曾經用此石纜船。當時秦始皇東巡欲往會稽山,先來到此地,是時西湖尚未成形,只見東方莽莽蒼蒼,遠近望去是一片大海,風波險惡,渡海尚需時日,故暫且在此纜船。

所以,北宋的詩人,僅以秦皇纜船石為題吟詩。

北宋詩人楊蟠《錢塘西湖百題*其七*秦王纜船石》詩:

「色陰長帶雨,疑是白雲根。欲問東巡事,今猶不敢言。」

詩人郭祥正《和楊公濟錢塘西湖百題*其七*秦王纜船石》詩:

「秦王昔觀海,此石系樓船。錦纜已無跡,蒼苔昏野煙。」

從秦皇纜船石到大石佛,功歸於北宋末一個名叫思淨的僧人。

《新續高僧傳*南宋臨安祥符寺沙門釋思淨傳》載:「釋思淨,姓喻氏,錢塘人,受法華於德藏瑛法師。專志念佛,日課觀經。大觀初,於郡北關創精舍,飯僧三百萬,因擴舍為寺,以侍徒侶。宣和初遇亂,經造敵壘,願以身代一城之命,賊悚然,為之少戢。素善畫佛,每畫先於淨空焚香念佛,注想久之乃下筆。一日畫丈六像,忽見佛光良久乃滅,眾皆瞻禮,因呼為喻彌陀。或問淨,何不參禪,答曰:『平生只解念彌陀,不解參禪可奈何?但得五湖風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

思淨其人,姓喻。從小學吳道子,後為畫僧,善畫彌陀,人稱喻彌陀。除了在寶石山鐫刻大石佛外,還有兩事值得稱道。

一是,棄家學佛,舍宅為寺,在杭城北北關的夾城巷(北宋時杭州北城門在此)建妙行寺,接待雲水,二十年往來者達三百萬眾之多。宋·釋寶曇《喻彌陀接待院(妙行寺)》詩:

「作成寶缽梅花供,帶得金池蓮葉香。百億萬僧同一飽,彌陀接待勝諸方。」

約百年後,南宋詩人施樞有《宿接待寺》詩:

「梵境忽巍峨,門前對市河。有心弘誓願,於此接經過。

郭近人聲雜,檐高雨氣多。規摹踰百載,猶說喻彌陀。」

清·厲鶚《北郭紀游四首*其三*妙行寺》詩:

「棟宇何年締,規模壓一城。煙霄鶱鐵鳳,風雨吼華鯨。

臨水春船集,巡廊午日明。喻彌陀畫佛,不見斷碑橫。」

二是,在方臘農民起義占領杭州時,他單槍匹馬去見起義軍將領,說願以自身性命代替一城百姓性命,規勸將領不要濫殺無辜。戰爭結束後,思淨又設法掩埋那些無主遺骸,頗得稱道。宋·趙鼎有《喻彌陀收掩遺骸》詩:

「骸骨粼粼曠野昏,天陰雨濕向誰論。縱然有樂踰南面,爭似無為實相門。

宋·張浚《贊喻彌陀掩遺骸》詩:

「刀兵劫海苦漫漫,原野遺骸葬若干。盡大地人須薦取,眼睛突出髑髏寒。」

思淨號淨土子,專志念佛,但不解參禪,善畫彌陀,自雲『平生只解念彌陀,不解參禪可奈何?』其信仰應該是屬於佛教淨土宗,淨土宗拜觀音,專念「阿彌陀佛」之號,往生嚮往西方淨土。我覺得有點奇怪的是,思淨在多寶山秦皇纜船石所鐫的石佛,不是他所常心心念念的西方淨土阿彌陀佛(彌陀,無量壽佛),而是中方娑婆世界的未來佛彌勒佛(彌勒)。或因當時此石只適於刻鐫彌勒佛的形象。

明吳之鯨《武林梵志*卷四*喻彌陀塔銘(張九成撰)》載:「師為兒時,游西湖多寶山,輒作念曰:『異時當鐫此為佛。'其後遂為彌勒之像,欲及百尺,使水陸往來得以瞻仰。門下侍郎薛公問:『彌勒見在天宮為諸天說法,公於此鐫石,將奚以為?』師曰;『咄哉頑石頭,全憑巧匠修。只今彌勒佛,莫待下生求。』他發揚應接,往往如是。嘗以般若心經句為之一頌,其所自得,蓋不可以常法論也!」一塊頑石頭,欲成彌勒或彌陀,全在於巧匠的一念,僅此而已。

宋代僧人釋克勤作《思淨律師於西湖多寶墺區剜石作彌勒百尺像述偈贈之》:

「百萬齋才了正因,大緣倏舉只逡巡。鑿將瑪瑙千方石,鐫作龍華百尺身。

三竺江山增秀麗,兩湖風月愈清新。色聲不動掭能事,可是僧中英特人。」

(古人稱才智超群者為「英特」。)

宋徐端詩句:「寂寞石函橋,小水清淺流。秦皇纜船處,螺髻現佛頭。」當時的大佛頭像,「飾以黃金,以殿覆之。」亦有詩為證。

宋·甄龍友《臨安北山大佛頭頌》:

「色如黃金,面如滿月。盡大地人,只見一橛。」

宋·董嗣杲《西湖百詠*大佛頭》:

「不是金塗丈六仙,莊嚴法界想西天。自因僧淨鐫空像,誰說秦皇纜海船。

全體未知何日現,半生且坐此山禪。石頭照水無塵土,飽聽鐘聲雜管弦。」

明嘉靖時,有陳贄和韻董嗣杲《西湖百詠*大佛頭》:

「形似西來印度仙,半身長映水中天。誰令巧匠來鐫石,浪說秦皇此纜船。

日炙雨淋遺幻體,天荒地老坐枯禪。曾移畫舫堤邊泊,綠綺閒調月下弦。」

元末明初·張昱《題西湖大佛頭寺》

「佛身滿法界,金色從地起。若人加莊嚴,其福亦如是。」

此大佛頭寺,宋元明各有相關詩詠,諸詩各有相關意指,但似乎都會提到秦皇纜船之事。南宋張輿詩讚曰:

「葛仙嶺西大石頭,祖龍東來曾繫舟。不聞登仙入蓬島,徒見作佛如嘉州。

地涌半身雲水繞,山開一面金碧浮。幾回劫火燒不盡,空對湖山飛白鷗。」

宋末元初·艾性夫《大佛頭(《古杭志》云:秦王系纜石刻成)》:

「錦帆翠楫照吳川,系纜猶存石巋然。刻佛未靈山鬼過,西風吹動鮑魚船。」

明·王叔承《月夜宿西湖大佛頭寺》:

「秋湖皎皎月泠泠,聽罷漁歌酒欲醒。試問秦皇放船處,白雲深鎖佛頭青。」

明·孫繼皋《大佛頭寺》詩:

「香閣俯清泠,禪扉靜不扃。雲連天目紫,山對佛頭青。

雁聚秋成塔,龍降晝聽經。下來湖日晚,飛磬杳冥冥。」

明·李攀龍《與劉憲使過子與大佛寺》:

「西湖斜日淨風煙,北嶺苕蕘出半天。磴道乍從空外轉,樓台已入鏡中懸。

塔分西域銅瓶勢,石紀秦官錦纜年。白社但須彭澤酒,青山不用華家錢。

波搖玉樹堪雙映,月上珠林好獨眠。我輩自狂君莫訝,平生未敢謬周旋。」

明末著名文人張岱《西湖夢尋*大石佛院》詩:

「……寶石更特殊,當年石工巧。岩石數丈高,止塑一頭腦。

量其半截腰,丈六猶嫌少。問佛凡許長,人天不能曉。

但見往來人,盤旋如虱蚤。而我獨不然,參禪已到老。

入地而摩天,何在非佛道。色相求如來,巨細皆心造。

我視大佛頭,仍然一莖草。」

至清代,乾隆帝三巡大佛寺並留有詩碑,其時杭州文人張雲璈有詩句云:「錢塘門外好停舟,士女爭看大佛頭。」一直到民國初,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大佛寺是杭州人到城外「燒八寺香」的必去的八個寺院之一。

大佛頭像與大佛院寺,會有重新輝煌的那一天嗎?我覺得,對此不必期望,今大石佛之殘缺的面貌,應就是歷史所賦予的應有面貌,其殘缺的佛像背影與遺址,如張岱所言:我視大佛頭,仍然一莖草。亦正襯託了如今寶石山更清新秀麗的風韻,而西湖湖山更可謂是:三竺江山增秀麗,兩湖風月愈清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