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談談「自愈力」

胡大一講健康 發佈 2022-11-17T22:15:34.529691+00:00

作 為 從 醫 50 年 的 臨 床 醫生,我採用各種醫療手段的確曾挽救過眾多患者,但在長期醫療實踐中,我發現約 1/4 的患者始終無法通過常規手段來改善症狀。

「治療」一詞的含義是通過治療使機體恢復健康。在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語境中 ,治 療 往 往 被片面地認為是通過生物醫學技術,如藥物、支架 、手 術 刀 等 外 力 來 治 療 疾病,而忽視了人類機體的自愈能力,如免疫功能、自我修復功能、再生功能和代償功能。

我翻譯過一本書叫《自愈力的真相》。該書的作者喬·馬錢特既是一位微生物學博士,也是一位享有盛譽的科普作家。她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收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前沿研究,提出以大腦為核心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非凡的自愈能力。例如,通過安慰劑效應,可以改善自閉症患兒的症狀,也可以讓脊柱嚴重損傷的老年女性健康地生活了 20 年;通過適應誘導性氣味形成條件反射來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通過催眠,緩解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痛苦……

作者在書中強調:「醫學既需整合,也要個體化。我們既要理性看待科學證據和客觀檢查結果,也要重視個體情感和心理對軀體造成的影響。」自愈力常常被醫學專家和科學家所忽視。這本書讓我們理解到,大腦對健康具有積極的調節作用。大腦自愈力不是偽科學,但它也不是所謂的靈丹妙藥,需要客觀看待、有的放矢,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將其運用到實際當中。

作 為 從 醫 50 年 的 臨 床 醫生,我採用各種醫療手段的確曾挽救過眾多患者,但在長期醫療實踐中,我發現約 1/4 的患者始終無法通過常規手段來改善症狀。比如,在醫生認為自己 給 患 者 實 施 了 成 功 的 手 術後,患者痛苦不但沒減輕,反而加重,甚至痛不欲生。

我經常和學生說起一位中年女性患者的故事。該患者因胸悶和早搏被診斷為「心肌炎」,醫生囑咐她要臥床休息和藥物治療,但患者的胸悶症狀非但沒有緩解,反而逐漸加重,導致長期臥床,生活無法自理。患者來北京找我看病,通過詳細診療,我最後給她的結論是:沒有心肌炎,可以正常活動。半年後,這位患者就登長城去了……類似的臨床案例不勝枚舉。

實際上,在我接診的胸背部不適患者中,有 1/3 的病因不在 心 髒,而 是 精神或心理問題導致 的 。1995年 ,我 提 出「 雙 心 醫學 」治 療 理 念 。「雙心」指的是心臟 和 心 理 ,強 調在臨床實踐中,不能僅僅關注甚至迷信生物技術,忽略疾病發 生 、發 展 的 社 會 和 心 理 因素。作為臨床醫生,無論專科還是全科,不認真學習精神心理常識,不把精神心理服務融入到臨床工作,就不可能真正體會患者的感受,體貼患者的疾苦。醫者,看的是病,開的是藥,救的是心,給的是情。

上海一位診治肝癌的老專家講過這麼一則故事。一位經他治療的肝癌女患者,做了手術切除、化療和放射治療,癌症還是發生了轉移。在無能為力的困境下,老專家問了一個讓患者意想不到的問題:「你會游泳 嗎 ?」患 者 說 :「 會 ,也 喜 歡游。」老專家說:「那你出院,每天去游泳吧。」奇蹟出現了——患者的病痛逐漸減輕,症狀最後消失了;十幾年過去了,患者還健康愉快地活著。

有 人 說 ,癌 症 患 者 中 ,1/3是被嚇死的,1/3 是過度治療死的,1/3 是病死的。這種說法未必準確,但很有啟示意義。非傳染性疾病的根源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醫生只能治標,治本要靠患者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