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要如何做才能統一天下

拓跋騰 發佈 2022-11-19T18:26:22.282823+00:00

魏國是戰國最先崛起的國家的國家,在魏文侯時期變法圖強,兵聖吳起進行變法訓練了天下第一戰力的魏武卒,率領五萬魏武卒擊敗了秦國五十萬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將秦國壓制在華山以西地區,秦國面臨隨時滅國的危險,向南聯合三晉奪取了楚國的大梁擴張了魏國在中原的領土,向東進攻齊國突破了齊國的長城,震動了周王室承認魏、趙、韓為諸侯國。

魏國是戰國最先崛起的國家的國家,在魏文侯時期變法圖強,兵聖吳起進行變法訓練了天下第一戰力的魏武卒,率領五萬魏武卒擊敗了秦國五十萬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將秦國壓制在華山以西地區,秦國面臨隨時滅國的危險,向南聯合三晉奪取了楚國的大梁擴張了魏國在中原的領土,向東進攻齊國突破了齊國的長城,震動了周王室承認魏、趙、韓為諸侯國。

我們要從魏國的崛起來分析,魏國的地理位置並不優越,我們可以把中國劃分為九個板塊,可以將之分為四角四邊和中心,四角是關中、四川、河北、江南地區,四邊則是四個角的連接處漢中、山西、山東、荊襄地區,而中心的部分則是中原。

而魏國繼承了晉國在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的領土呈現割裂的兩部分,山西有著山川河谷作為險地,山西被三晉分割,魏國取得的是汾河谷地,最早力量集中於山西之地,在中原地區的力量並不強大,北面的趙國占據了山西北部和河北的南部,由於趙聯合韓、魏兩家滅智家,獲得的領土和人口最多,三晉之中趙國最強,趙想要聯魏滅韓,或者是聯韓滅魏,繼再統一三晉,

魏國此時是最危難的時候,在魏國第一位君主魏文侯就看到了這一點變法圖強,他首先做的是聯韓抗趙,兩弱抗一強,其實就是廢除世卿世祿,能者可以任爵位,貴族不再世襲,對全國的國土人口進行統計,設立郡縣,加強對國家的控制,有效的控制國家的資源,並任用吳起進行軍事改革,訓練出了魏武卒,魏武卒相當於現在的特種部隊,一旦被選為魏武卒則全家可以免賦稅,立了攻還可以授予爵位和賞賜,由此軍隊大大增強了戰鬥力,

魏國為了發展需要更多的土地和人口,那麼魏國向哪擴張呢,三晉是自己的盟友,南邊是一流大國楚國,鄭國則是楚國的附庸國,東邊是強橫數百年的齊國,而秦國自從秦穆公時稱霸一時後,百年亂政,已經成為二流國家了,秦國有著八百里秦川沃土是一塊肥肉,魏國其他國家惹不起,那擴張方向就只有秦國,秦國兵力雖多,但貴族是世襲的,秦兵作戰多了沒有賞賜也沒有爵位,而魏武卒卻有著很高的地位,人人都想立功授爵,為此作戰勇敢,吳起以五萬魏武卒打敗了秦軍,迫使秦國割讓河西之地。

河西之地的範圍是洛水以西黃河以東的廣大地區,秦國被壓縮在華山以西的地帶,魏國隨時可以窺伺關中滅掉秦國。

看似魏國可以滅秦,魏秦河西之戰時,秦國聯合齊楚去攻打魏國在中原的飛地,想要以此來緩解秦國的壓力,魏國為此不予理睬全力攻取了河西之地,有人說如果魏國全力滅秦占據關中之地,再擁有山西和中原腹地的領土就可以一統天下。但這對魏國來說是十分困難的,魏國最早的先祖畢萬幫助晉獻公滅掉了山西的小國魏國,由此受封於魏地,由此開始了魏國的發展,經過了兩百年的發展魏國才在戰國七雄占據了一席之地,秦國則更是如此,秦國的先祖秦非子由於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今天水地區,

秦國發展了四百多年在和西戎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中披荊斬棘,才占有了關中和隴右地區,魏國就算占據了秦國,也會遭遇不斷的反抗,秦國公族就是秦國的信仰,秦人會不斷復國,為此魏國會深陷秦地,從魏占據河西之地開始,秦國一百年間就發動了五次大戰,更在少梁一戰中擊敗魏國26萬大軍,逼迫魏國遷都大梁,魏文侯想要扶植一個親秦的君主,幫助秦獻公復國,結果沒想到秦獻公回國就進行改革,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收復河西之地。由此看見秦人收復故土百折不撓的信念。

再者魏國吞併秦國一躍成為超級大國並不是齊、楚等大國想要見到的,三晉的韓趙也怕被魏國吞併,繼而和齊楚展開聯合,對魏文侯來說此時需要的是稱霸增強魏國的實力,使得魏國成為最強,到了後世魏國就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魏國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下一步就是領導三晉在中原的擴張。

首要就是滅掉在河北中部的中山國,而出兵滅中山國的藉口則是白狄建立的中山國居然僭越稱公,周朝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秦國的爵位僅僅是伯,三晉也只是侯,公是諸侯國最尊貴的稱呼。

魏國的真實目的則是制衡趙國,抑制在趙國的北部埋下一個釘子抑制趙國在河北北部的擴張,在借道趙國攻滅中山的戰爭中,魏國在趙國漳水的突出位置建立了鄴城,由此抑制趙國在河北南部的擴張,趙國則認為魏滅中山,魏和中山國的國土並不相連,魏滅中山會削弱它的實力,結果也證明了趙國的推測,魏國短暫的占領了中山國,中山國退入了太行山里,在魏國在中原地區大戰時,中山國進行了復國,魏國功虧一簣。

魏國聯合三晉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打擊齊楚稱霸中原,齊魏趁著三家分晉,趁機侵占了不少三晉的領土,魏國趁齊國新老交替之際奪取了齊國在河南東部的領土,和其衛國奪來的朝歌的版圖連成一片,向南大敗楚國,奪取了楚國的大梁把魏國的勢力擴張到了黃河以南地區,魏國儼然成了戰國的霸主。

但到了魏武侯時,魏國的策略變得不再是三晉稱霸而是魏國獨霸中原,本質上三晉的矛盾不可調和,趙國的擴張方向在於河北地區,目標就是吞併衛國,對於魏國來說衛國是自己保護國,也是自己眼前的肥肉,衛國也是齊國擴張的方向,趙國突然襲擊魏國,齊魏兩國合起來攻打趙國,楚國看到中原大戰於是攻取魏國的土地,魏國和楚國互有勝負,韓國趁著魏楚大戰吞併了鄭國並在宋國獲取了部分領土,魏國則又攻韓。

對於魏國來說其四戰之地的戰略地位太過於明顯,再加上魏國的土地呈割裂的兩部分,西邊的秦國想要收復河西之地,北邊的趙國想要在河北擴張必須要打擊戰國,東邊的齊國想要西出必須要打擊魏國,南邊的楚國想要北上中原,魏國是其北上最大的障礙。

魏國在那部分擴張都會迎來其他三面的敵人,此後魏國還把戰略重心東移到大梁,大梁雖然水網密布,離趙國首都邯鄲和韓國首都新鄭很近,也容易控制三晉,也可以聯合三晉和燕國阻擋齊國和楚國的擴張,這需要極高的外交能力的人才可以實現,魏國和韓國交換了部分領土使得其在山西西南部和中原地區經過上黨地區的土地連接了起來,魏國的領土呈現n字形,但只是羊腸小道很容易被趙韓切斷,魏國的獨霸使得趙韓聯合,魏國曾經想要和韓國再次交換領土獲得南陽和三川的領土,把上黨地區的領土給韓國,這樣首先使得魏國領土通過崤函大道成一片,韓國和趙國接壤,可以在兩國之間製造矛盾。

但魏國卻忽略了另一個因素,魏國交換土地,獲得了南陽地區,這塊地區和楚國的方城挨著,方城夏道是楚國東出南陽盆地進入中原的重要通道,方城地區有大量的通道可以進入到南陽盆地,一旦魏國進入南陽盆地,攻破襄陽地區,可直接威脅到楚國的首都郢都,郢都就是江陵地區,三國時期關羽北伐中原就是從江陵起兵,攻擊襄樊地區,襄樊是曹魏南陽盆地的南大門,一旦攻破襄樊,就可占據南陽盆地,東出方城夏道可直取許都迎回天子漢獻帝,迫使曹操和孫權聯手,孫權背刺關羽才使得曹操解除了關羽的威脅。從後世來看晉滅吳、隋滅陳,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南陽盆地都是重要的戰略重心,因此楚出兵攻魏,迫使魏放棄了這個想法。

魏國到了魏惠王時期,認為首要目標就是統一三晉,使得魏國的領土連成一片,先後發動了攻趙國的桂陵之戰,目的在於奪取趙國的河北地區,讓魏國的版圖在河北得到擴張,隨後分布在河北和晉西南出兵兩路滅趙,但被齊國實戰圍魏救趙的計策,佯攻大梁迫使龐涓救國,被孫臏在桂陵擊敗,魏國勢力損失並不大而且還成功占據了邯鄲,對齊而言起目的在於讓趙和魏死拼消耗兩國的實力,自己再坐收漁翁之利。

趙國作為齊國和楚國制衡魏國棋子,很快恢復了國力,並在齊楚的幫助下收復了邯鄲。

魏國則又採取了攻韓的策略,目的還是把國土連成一片,齊國在馬陵道大敗魏國,魏國精銳魏武卒幾乎損失殆盡,魏國成為了二流國家。

魏國把全部精力放在東方時,西邊的秦國在變法圖強,經過商鞅深徹的變法,秦國實力大增,而驗證變法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收復河西之地,商鞅趁魏國馬陵大敗進攻魏國的河西之地,收復了部分領土,宣誓秦國東出的開始,在秦惠文王時期任用魏人公孫衍在雕陰之戰斬魏軍八萬,逼迫魏惠王割讓河西郡和陝北的上郡,秦國自此收復了所以河西之地,魏國在西方版圖被壓縮在了黃河以東的地方。

魏國自此合縱連橫只求自保,再也沒能成為一流大國,逐漸被秦國蠶食走向了滅亡。

那麼四戰之地的諸侯有沒有統一的,歷史上只有占據中原的曹操統一了北方,還有就是普魯士統一了德國。

曹操面臨的是地獄級的開局,四面都是敵人,曹操最早占據的兗州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憑藉曹操高超的外交和謀略才得以生存,首先曹操和河北的袁紹進行聯合,袁紹對抗北方的公孫瓚曹操對付徐州的陶謙,曹操滅了淮南袁術、徐州陶謙後,北方的袁紹則是曹操最大的敵人,此時關中的軍閥對曹操和袁紹作壁上觀,劉備襲擊了徐州在曹操的東邊埋下一個定時炸彈,南邊的劉表想要北上收復曹操占領的南陽郡,江東的孫策也想要北上逐鹿中原,對曹操而言一個不慎自己會被四方的諸侯蠶食,

曹操先以朝廷的名義賞賜關中軍閥,讓他們派兒子作為人質,此後突襲劉備穩定自己的地盤東側,向南支持荊州南方四郡反對劉表,使得劉表忙於平定內亂,在家孫策被仇家刺死,東吳新老交替,曹操才得以穩定後方和袁紹作戰,曹操自189年陳留起兵到211年平定關中花了整整22年從統一北方,剩下的時間都和孫劉熬戰,中原腹地差點還被關羽攻占,足以證明占據中原之地統一實在是太難了。

歐洲的普魯士統一德國則是和曹操何其相似,德意志內部有著奧地利和普魯士雙雄,普魯士花了三百年成長為德意志雙雄之一,德國統一的內部條件是戰勝奧地利建立小德意志統一,小德意志不包括奧地利的德意志部分,外部因素則是法國、俄國、英國三個大國不可能看見德國統一破壞大陸均勢,德國則是利用三國之間的矛盾,法俄矛盾由於法國自拿破崙戰爭後失去歐洲霸主的地位,於是聯合英國對抗俄國在巴爾幹的擴張,英俄矛盾則是英國怕沙俄在巴爾幹的擴張影響到自己地中海霸主地位,由此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

俄國和英法結仇,奧地利則想要從中謀利支持了英法得罪了沙俄,普魯士首先則是利用普丹戰爭製造奧地利和普魯士的矛盾,使得奧地利和普魯士開戰,開戰之前普魯士得到了沙俄的支持,英國也希望普魯士可以成為制衡法國維持大陸均勢,普魯士對法國許給萊茵河的土地,法國也想讓普魯士和奧地利兩敗俱傷自己從中獲利,不過法國沒想到普魯士不到六個星期就就擊敗了奧地利,並且並沒有過度削弱奧地利,目的在於普魯士不希望自己和下一個對手法國作戰時,奧地利北上作戰,下一步普魯士則是挑起德國和法國的矛盾,發動普法戰爭不到十個月擊敗了法國,獲得了德國內部的統一 並把阿爾薩斯和洛林高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隨時可以進攻法國,德國成為歐洲大陸最強的國家。

魏國所處的情況和普魯士的境遇相同,魏國的四面則是秦、楚、齊三個大國 ,早期的三國並沒有變法,魏國是最強國,早期的魏國最重要的應該是統一三晉內部,而不是對外爭霸,魏國在於聯合三晉打擊了秦獲得了河西之地,打擊齊楚擴展了在中原的領地,樹立了秦、齊、楚對魏國的仇恨,三國無時無刻不想削弱魏國,而三晉聯盟並不穩固,三國的擴張有著根本矛盾,韓和魏在河南的擴張有矛盾,趙國和魏國在河北有矛盾,魏國首要在於對山西的整合,

山西有著太行八陘可進入河北和河南,居高臨下,占據山西後把韓、趙在山西勢力擠出山西,把魏的中原飛地讓趙韓齊楚去爭奪,魏國不理中原之事發展山西,

而後和河套地區的義渠國瓜分秦國,去整合關中隴右的力量,再南下漢中,吞併巴蜀,走秦的關中路線,不走中原的滅楚之路,中原之戰容易遭受各國的聯合,可經三路攻楚,第一路從走武關沿著進入丹水流域進入南陽,第二路沿著漢中的漢江流域進入南陽盆地繼而南下襄陽地區,第三路從巴蜀巴東地區沿著長江三峽進入楚的郢都(江陵),這條路就是劉備從江陵進入益州的道路,再取得荊楚地區。


自此掌握了中國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分界線山西的太行山,荊楚的巫山和雪峰山,居高臨下繼而一統天下。

此後魏國主要利用諸侯間的矛盾最後連橫的主導,聯合弱國打擊齊楚大國,秦國在戰國後期和齊國並稱東西二帝,而齊國在燕國的間諜蘇秦的影響下吞併了最肥的宋國,使得五國滅齊,齊雖然復國但淪為了二流的國家,秦國成為戰國最強,因而對魏來說使得齊或者楚吞併宋國都會打破戰國的割據,變為一超多強,而超級強國則會被各國聯合打擊,秦國的邯鄲之戰使得六國合力攻秦,使得秦損失很多土地,在呂不韋時期才在此東出,魏國需要韜光養晦,達到滅一國而六國無力抵抗時才可統一天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