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華約和北約冷戰,蘇聯對華約東歐國家的控制有多狠?

獨行客地圖帝 發佈 2022-11-20T21:56:14.322950+00:00

作為北約成員國的波蘭,據烏克蘭方面講,遭到了來自俄羅斯飛彈的襲擊,造成兩人死亡,烏克蘭要求北約立刻啟動相關條款和俄羅斯作戰。

作為北約(後期加入)成員國的波蘭,據烏克蘭方面講,遭到了來自俄羅斯飛彈的襲擊,造成兩人死亡,烏克蘭要求北約立刻啟動相關條款和俄羅斯作戰。

美國作為北約的主宰,當然不希望和俄羅斯進行正面的軍事衝突,那將極有可能引發核大戰。即使是俄羅斯的飛彈,美國也不會承認,只能讓波蘭吃啞巴虧。

波蘭原來是蘇聯控制下的華沙條約的成國員,現在拜了新碼頭,依然不是主角,還要聽新老大美國的呼來喝去。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北約同為冷戰兩大主角的華約早已煙消雲散,華約旗下諸小弟也多數加入了北約。那麼,華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蘇聯和美國在二戰是盟友,但雙方只是塑料級盟友,只是為了對付德國才勉強走到一起。

二戰勝利後,蘇聯在地緣上獲得了巨大紅利,在東歐建立了很多與蘇聯相同形態的國家,這讓美國非常警惕。按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說法,美國要建立一個「後院是拉丁美洲,內海是大西洋,內湖是太平洋」的全球唯一帝國。而要實現這個目標,蘇聯是必須搞掉的。

剛開始,美國希望通過和蘇聯的合作,誘引蘇聯自廢武功,但蘇聯顯然沒有上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美國決定通過全面控制西歐來達到遏制蘇聯的戰略目標。

北約是先於華約成立的,時間是1949年4月4日。美國身處北美,但歐洲將是美國和蘇聯進行戰略博弈的主戰場,也就是美國想步步蠶食掉蘇聯控制的東歐,壓縮蘇聯在西線的戰略空間。蘇聯明顯感受到了壓力,公開譴責北約的存在是為了推翻蘇聯,是不道德的。隨著西德加入北約,蘇聯迫切需要一個由自己控制的、地處東歐前沿的組織。1955年5月14日,《友好互助條約》(華沙條約)正式簽署,有蘇聯、東德、阿爾及利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以及東道主波蘭。

這些東歐國家未必想跟著蘇聯和美國搞對抗,但他們已被蘇聯完全控制,不參加華約?那就換一批人參加。

東歐國家被蘇聯控制的力度,和現在北約歐洲國家被美國控制的力度差不多。蘇聯在東歐各國共駐紮30個師的兵力,而在與北約對抗最前沿的東德,就有19個蘇聯師駐紮。這很好理解,東德是蘇聯的西大門,控制住東德,就能保住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三大西線門戶。

和北約有集體防禦的條款有點不一樣,蘇聯在華約中耍了個猾頭。《華沙條約》規定:一旦有外部軍事力量進攻華約成員國,其他成員國(其實就是蘇聯)「盡一切可能的援助,包括武力支援。」

至於條約中所謂尊重各國的自主權,不干涉各自的內部事務,看看就行了,蘇聯是不可能不干涉的。當然,美國也一樣。

蘇聯特別看重東歐對於抵抗北約的戰略作用。除了蘇聯之外,七個東歐國家的總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有1億多人口。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的工業都較為發達,能提供相當於蘇聯70%的工業能力。也就是說,在和北約的對抗中,蘇聯可以使用東歐國家的工業能力,「死道友不死貧道」,蘇聯可以保留自己的實力以備不時之需。

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可以說全方向無死角。蘇軍和美軍在北約有特權一樣,蘇軍也是東歐國家的太上皇。

即使有蘇軍士兵觸犯當地法律,也應該由蘇聯審判。蘇軍在駐紮國使用的各項物資,都不受駐紮國海關的檢查,可以通行無阻。如果有不聽話的,蘇聯就打著華約的旗號進行干涉,最典型的就是1968年8月,蘇聯帶著東德、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數十萬大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阻止捷克斯洛伐克轉型。

八十年代初,華約國家共有420多萬兵力,當然主要以蘇聯為主,而北約所有成員國的兵力加起來只有300多萬。歐洲方面,美國在北約歐洲成員國的兵力約有30萬,而蘇聯在華約成員國的兵力高達62萬,還是蘇軍的主力部隊。

蘇聯對華約國家吸血式的控制,這一點和美國不太相同,畢竟美國的經濟要比蘇聯發達,有足夠的財力給旗下小弟進行經濟鬆綁。比如東南亞小霸越南投靠了蘇聯,蘇聯答應給越南30億美元的援助,但蘇聯只掏了一半,另一半由華約其他國家承擔。

蘇聯解體後,前華約的東歐國家對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恨之入骨,是有歷史原因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