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報告怎麼看?

胃腸病科普 發佈 2022-11-24T04:50:16.824107+00:00

研究表明,直徑超過2cm的腺瘤惡變率高達50%,多發性家族性息肉病癌變率可達100%,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不少人做腸鏡檢查,吃了「大苦頭」拿到報告,卻發現自己看不懂,實在是令人困擾。

近年來,隨著人們自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腸鏡已被越來越多人納入健康體檢的常規項目。

研究表明,直徑超過2cm的腺瘤惡變率高達50%,多發性家族性息肉病癌變率可達100%,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不少人做腸鏡檢查,吃了「大苦頭」拿到報告,卻發現自己看不懂,實在是令人困擾。

今天就讓我們聊聊,腸鏡報告應該怎麼看。

一份合格的腸鏡報告,除了個人信息欄以外,一般配有4張或以上的內鏡圖像,然後附有具體的鏡檢描述,以及最終的診斷結果,有時會註明是否取病理活檢以及活檢部位和數量。



//拿到報告該怎麼看?//

拿到一張腸鏡報告首先要核對個人信息、報告時間,確保拿到的是自己的報告,明確報告醫生,如果有疑問可以問相應的醫生。

然後看下幾張彩圖,圖片標註的是整個結腸關鍵部位,或者有息肉、潰瘍、取活檢、使用止血夾都會在圖片上體現出來。

接著看鏡檢描述,如果看到「良好、清晰、光滑、柔軟」等詞說明都是正常的,如果看到「充血、潰瘍、凹陷、白苔、息肉、隆起」等詞說明可能有問題。

關鍵看診斷,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未見明顯異常」,說明沒有問題可以安心回家了。如果不是這句話, 則需要到門診進一步就診了。

最後,不要忘記看一下有沒有取活檢,或者息肉摘除,這牽涉到你是否要等取得病理報告後再去門診就診。

//有息肉要緊嗎?//

從廣義上講,任何突出於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均可稱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為來源於黏膜的局限性隆起。腸息肉是腸道腫瘤性病變的一種,也是腸道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而且95%以上的腸癌是從腸息肉逐步發展而來的。所以你說要不要緊?

但是也別先急著擔心,息肉變癌的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10年,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早發現早治療。

//什麼是腺瘤性息肉?//

腸息肉可以分成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這些多是良性的,切除與否取決於醫生的建議及你的意願。

腺瘤性息肉根據絨毛含量的多少可分為管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其癌變率的高低與其絨毛含量正相關,即管狀腺瘤癌變率最低,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甚至高達50%。

管狀腺瘤雖然較少癌變,但不等於不會癌變,所以腺瘤性息肉都需要摘除。

//什麼是息肉的「蒂」?//

「蒂」可以解釋為息肉和基底黏膜之間的細長連接。

有蒂的息肉就好比金針菇,無論息肉本身有多大,可以很容易摘除;

無蒂的就好比蚊子包,完全切除需要擴大範圍。

目前國內通常採用以下兩種分類法:

第一種是山田分類法,分為無蒂型(即山田I或II型)、亞蒂型(山田III型)、有蒂型(山田IV型)。

第二種也是目前我院內鏡中心採用的分型方法。

根據息肉的形態分為I型和II型,其中I型又和山田分類法類似分為Is型(廣基型)、Isp型(壓蒂型)和Ip型(有蒂型)。

//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內瘤變)要緊嗎?//

異型增生就是細胞長得歪瓜裂棗,不正常。異型的越厲害,就越可能癌變。

在病理上根據腺上皮的異型增生的程度將其分為輕、中、重度;或者將其分為低級別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其中輕、中度異型增生(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一般不用特殊處理,只需定期複查腸鏡即可。

而重度異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則需要關注病理報告對於病變切緣情況的描述。

如果切緣是乾淨的則問題不大,只需定期腸鏡複查,如果切緣未明確描述或有腫瘤殘留,則需要進一步治療。

總的來說,腺瘤的大小、病理類型以及異型增生程度與大腸腺瘤惡變密切相關,不典型增生的程度最為重要。

如果息肉的數目≥3個、直徑>1cm、病理提示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重度異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就要警惕警惕再警惕,儘早處理,密切腸鏡隨訪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