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器官移植後,患者患癌風險會增高?醫生:多半與3個因素有關

健康周談 發佈 2022-11-24T10:39:30.812879+00:00

很多朋友都曾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必須要面對死亡,那我就會將身體內可再次被利用的器官捐獻出去,這不僅是給別的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更是自己生命的一種延續!

  很多朋友都曾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必須要面對死亡,那我就會將身體內可再次被利用的器官捐獻出去,這不僅是給別的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更是自己生命的一種延續!

  「器官移植」的問世,的確是給部分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比如腎衰竭患者、肝硬化患者等,都可通過器官移植,獲得健康的器官。而且,肝移植和腎移植患者預後較好,患者後期生存率相當之高!

  不過,在2018年《美國移植學雜誌》上卻發布了一個特殊案例的觀察報告,有5位患者接受了來自同一器官捐獻者的不同器官,這位捐獻者在生前並沒有患乳腺癌。而在器官移植手術過後,4名患者都出現了乳腺癌,其中三人也因乳腺癌而死亡!

  這一案例在醫療界引發了廣泛討論和重視,器官移植後出現惡性腫瘤機率的增高,引起了醫療界的注意。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表明,在進行實體器官移植手術過後,病人患癌症的死亡率會迅速增長,其患癌風險比普通人群平均升高了3~4倍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器官移植後,患者患癌風險會增高呢?

  從理論上來說,器官移植後患者出現腫瘤,是免疫學和非免疫學因素互相作用後的產物!

  1、免疫抑制

  在器官移植手術結束之後,患者需要長期應用各種免疫試劑,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器官移植產生排斥反應。但是,這樣就會讓免疫系統長期陷入被抑制狀態

  要知道,免疫系統存在的目的,可不單單是為了對抗病原體,更是為了監測和清除病變的細胞。而當這種功能被抑制之後,腫瘤患病率自然會有所增長;

  2、異體抗原刺激

  長期的免疫機制,已經對免疫系統的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而隨著移植器官中的異體抗原長期慢性對機體造成刺激、病人多次出現感染、血液製品輸入等影響,部分被抑制的宿主免疫系統就會被過度刺激,進而增加患癌可能,特別是淋巴癌尤為多見;

  3、病毒感染

  有大量研究都證實,接受器官移植後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體侵入和感染,而eb病毒感染與淋巴癌出現有關,人類皰疹病毒感染與卡波西氏肉瘤有關,乳頭瘤病毒感染,又與鱗狀細胞癌病發有關!

  除了以上三大因素之外,患者後天的生活環境、長期存在慢性疾病等,都成為了移植後易患癌的原因。比如接受腎移植後的患者,出現腎癌的機率明顯要比正常人高。這是因為長期終末期的腎病,本身就是腎細胞癌病發的因素之一!

  既然如此,是否就說明,醫療界應該放棄器官移植呢?

  在大部分人來看,器官移植之後,患腫瘤的機率會迅速增長,而有時不做器官移植,還不一定會致命,做了移植又可能會患癌,那乾脆就別做器官移植了!

  確實,對腎衰、尿毒症患者而言,可以通過透析來維持生命,但有些疾病如果不做器官移植,就沒有任何活下去的希望。所以,臨床需充分考慮風險效益比,要知道器官移植是經過嚴格科學檢驗之後,才能實行的治療方案,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安全的!

  而且,通過器官移植髮展為腫瘤的情況,在臨床上並不是多見、爆發性的,僅僅只有小部分患者在移植手術過後,出現了腫瘤。所以,放棄器官移植顯然不是正確做法,畢竟對一些器官終末期疾病患者而言,器官移植就是最後的希望了!

  更為重要的是,臨床針對器官移植手術後腫瘤的發生,也在不斷採取措施降低風險。比如加強對器官捐獻者基因的篩查、免疫抑制最小化、控制病毒感染、術後定期檢查等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