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乃一介文人,為何《三國演義》中政治和戰爭寫得如此傳神?

大明山河 發佈 2022-11-28T03:53:24.685234+00:00

他還寫過其它小說如《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還有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注:喜歡歷史的點點關注,這裡沒有冷冰冰的數據,有的只是娓娓道來的歷史故事


我們都知道羅貫中先生,寫過歷史上公認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但是你還知道嗎?他還寫過其它小說如《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還有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從此可以看出是一個高產的歷史演義小說家。尤其是《三國演義》中大量的政治、戰爭、計謀等專業知識的描寫,歷來被各朝皇帝、政治家、文人所欣賞和崇拜,甚至滿清努爾哈赤當年起兵反明時,所有將領均人手一冊《三國演義》作為參考兵書。


那麼,羅貫中作為元末明初的一介文人,即使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若非親臨現場,這些專業性的東西又是如何描寫得入木三分呢?


今天就簡單聊聊羅貫中鮮為人知的人生,絕對顛覆我們一貫對他的認知。


羅貫中大約生於1330年,當時還是元朝,而明太祖朱元璋生於1328年,比朱元璋小兩歲,基本屬於同一時期的人。請記住這一點,因為幾十年後大才子竟然和朱皇帝有很多瓜葛。


他出生於山西太原(一說是山東東平),幼時在讀書就顯示出博聞強記的特長,由於元末農民起義四起天下大亂,所以羅貫中並沒有走科舉之路,而是十四歲時就跟著父親在蘇杭學做生意養家。


父親發現他志不在此,於是便送他跟著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一直刻苦學了十一年,25歲的羅貫中在此期間領悟了當時流行的戲曲、評書、雜劇等。這為以後多部小說的創造打下了堅實基礎。


轉眼到了元至正十六年(1356),農民起義更加如火如荼。這一年,義軍一重要領軍人物張士誠占領了蘇杭江浙一帶,並定都於此。而這一年朱元璋占領南京一帶,勢力也是蒸蒸日上。


張士誠恢復農業,發展商業,並禮賢下士廣攬天下名人,在江浙一帶深得民心。明初詩文三大家(另兩人是宋濂、劉伯溫)之一的高啟大才子也做了張士誠的幕賓,並且受到了隆重的待遇。於是素懷大志的羅貫中也投奔了張士誠。


一山不容二虎,同在長江中下游的張士誠、朱元璋這一對好鄰居,自1356年至1367年張士誠兵敗身亡而結束,開始長達數年的「相愛相殺」,期間張士誠一方的出謀劃策、戰爭檄文、募兵籌糧等事宜都夾雜著羅貫中的身影。


張士誠對他的工作是相當滿意,而朱元璋一方也深深記住了這個充滿鬥志的年輕人。尤其是在常州之戰中,張士誠胞弟張士德被朱元璋手下悍將徐達生擒後活活餓死於南京。此事之後,張士誠與朱元璋關係已經到了不共戴天之地步。


張士誠割據最富庶的江浙又深得民心,常理來說應該能戰勝朱元璋。可是張士誠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小富即安」。換言之張士誠格局太小,沒有進取之心。只想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土皇帝」,享受美色、酒肉之歡。但他忘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更忘了臥榻之側還有朱元璋和陳友諒兩隻吃人的老虎。



幕僚之中,羅貫中的老師施耐庵(一說非師生關係)和名士陳基都勸諫張士誠「緩稱王」,以免成為天下群雄的眾矢之的。而自負的張士誠一概不聽反而更加荒靡,於是這些高士紛紛離去。


1363年9月,失望之餘的羅貫中深知張士誠早晚必敗,於是也不顧挽留飄然而去。果然四年之後,陷在溫柔鄉的一代梟雄張士誠兵敗而死。


羅貫中離開之後先在老家太原呆了三四年,時間轉瞬到了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是為明太祖。經過幾十年戰火,天下初定朝廷急需各方人才,於是連續幾年通過名人推薦或簡單考試(並非漫長的科舉制)招募人才。這期間,明初詩文三大家的高啟和宋濂紛紛加入了新朝廷。


這一年,38歲的羅貫中考慮再三沒有去應試當官。沒去自然有沒去的好處,從此大明朝多了一個流芳百世的小說家,少了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官員。數年之後,同在張士誠手下做過官的大才子高啟因一句詩文「龍盤虎踞」,被朱元璋懷疑不忘舊主張士誠而處以腰斬。


幾年後又輾轉回到杭州,生活不如意,仕途不得得意的羅貫中,決定以西晉陳壽的《三國志》為藍本,開始了《三國演義》的創作歷程。從而通過小說的訴求文字來抒發鬱郁不得志的胸懷,同時也算是賣文養家吧。


由於羅貫中追隨張士誠長達八年時間,無數次參加與大元朝廷、朱元璋、陳友諒等大佬的軍事戰役,親眼見證各軍閥的敗亡以及朱元璋最終的勝利,期間各方的蠅營狗苟更是清楚無比。


所以筆下的《三國演義》裡面大量政治、戰爭、經濟、文學描寫可謂信手拈來。到洪武三年(1370),羅貫中寫出了三卷。


同年老師施耐庵逝世,打破了他的創作計劃,羅貫中暫時停止了《三國演義》的創作,先行整理、修訂老師的《水滸傳》。一年以後才接著著作《三國演義》,直到大約洪武十三年(1380年),全書才創作完成。


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原稿今已經遺失。現存最早的刊本,是明代弘治甲寅年(1496)庸愚子(蔣大器)作序、嘉靖壬午(1522)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世稱「嘉靖本」。嘉靖皇帝朱厚熜看後也讚嘆有加。


《三國演義》由於影射了元朝尤其是朱元璋時代很多事跡,所以在明朝前期都是私下裡傳抄的禁書,「士君子之好事者 , 爭相謄錄 , 以便觀覽」,它在當時就是非法讀物。明朝中期以後,受嘉靖皇帝的推崇影響,宮裡司禮監印刷了數百冊,一下子便火爆京城乃至全國。


清代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作了較大的加工修改及評點,使小說結構更完整,藝術形式更加完美,但同時封建正統思想卻更加嚴重。毛氏父子的修改本世稱「毛本」,成為後來最流行的版本。


所以《三國演義》開篇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一詞,很多人都很困惑,這不是明朝中期大才子楊慎所寫的嗎?怎麼出現在明朝早期作家羅貫中的小說開頭呢?一句話,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演義大都是經過修改的「毛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