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藝創造新生活美學

美術觀察 發佈 2022-11-28T13:21:44.819613+00:00

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現代藝術運動的觀念轟擊下,藝術品褪去了籠罩在其頭上的神聖光環,藝術不只是出自學院、存在於博物館中,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甚至是偶發性的表演、事件、身體或者影像。

文 / 邱春林


內容摘要:在「日常生活美學化」的時代大潮中,新時代的手工藝與藝術設計、實驗藝術、影像藝術等深度融合,年輕一代手藝人的創作理念以及對於手藝之藝術價值的拓展不僅順應了社會變遷的需要,而且正在主動地參與新生活美學的創造,轉型成為大眾美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手工藝的藝術化有利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品格得到傳統人文精神的涵養。

關鍵詞:手工藝 藝術化 創造 生活美學

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現代藝術運動的觀念轟擊下,藝術品褪去了籠罩在其頭上的神聖光環,藝術不只是出自學院、存在於博物館中,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甚至是偶發性的表演、事件、身體或者影像。綜觀近年來舉辦的各類手工藝創作展也會發現,曾經較為保守的手工藝行業也越來越注重材質、造型、技藝的個性化和符號化表達,在藝術語言或手段上與包括影像藝術在內的當代實驗藝術進行了深度融合。學院手工藝的創作自20世紀90年代就擺脫了為大生產打樣的社會職能,同其他純藝術家一樣進行形式美的自由探索。相比之下,廣大手工藝從業人員的步子會邁得慢一些,一時半會兒還不可能完全超越手工藝作為「實用美術」的功能定位。但以「90後」為代表的新生代手藝人已經展現出他們顯著的開拓創新精神。他們的創作理念以及對於手藝之藝術價值的拓展不僅順應了社會變遷的需要,而且正在主動地參與新生活美學的創造。

一、手工藝新生代之新

行業疊代本是自然規律。2018年,《中華手工》雜誌社與「手藝APP」就「中國手工藝生態狀況」問題開展過大範圍的問卷調查。《調查報告》顯示:伴隨著全社會對手工藝文化整體認知度的攀升,許多藝術院校的畢業生已投身到手工藝行業中,大約有47.4%的手藝人和業餘手藝人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尤其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手藝人的比率,遠遠高於從前。像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服裝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等高等院校近十年來已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手工藝實踐類的碩士生,甚至博士生。筆者注意到,在一些大中城市,不乏海外歸國學子回國後開辦金工、陶瓷、刺繡、琉璃、玉器作坊或面向社會開放的各類體驗工坊。今天的青年人,較為看重手藝人的文化身份以及相對自由的、藝術化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加入意味著手工藝創作群體的知識結構正在發生良性改變。

進入2020年以後,「90後」們陸續步入而立之年,他們在工藝美術圈內的活躍程度有目共睹,在眾多大小展覽展示活動中他們漸漸成為主角,在廣泛的社會面取得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如「90後」工坊主、「90後」手工藝設計師、「90後」非遺傳承人、「90後」品牌運營者、「90後」潮玩達人、「90後」技藝偶像等。他們為古老的手工藝注入了時尚元素與時代熱點,也把原本單調寂寞的手工勞作轉變為藝術的「玩法」。「90後」是手工藝新生代中的典型代表,他們與「80後」「70後」手藝人匯合形成新的創作群體,在「實用美術」基礎上大大地拓展了手工藝之藝術維度,呈現出新手藝的以下特點:

1. 重視隱喻、符號的使用。從藝術史角度看,這是對現代派歷史虛無主義的矯正。從意識形態角度看,這是手藝人在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號召,是新時代的一種民族風或民族歷史文化的復興。比如林霞的刺繡作品《紅船》《源》,僅僅使用了摺疊船和紅色兩個符號,用台繡技法,將紅色纖維交織成一幅形式語言很寫意、肌理很抽象,寓意又具有一定指向性的作品。

2. 國風與國際風、自然簡素與穠華富麗、仿古與趨時並存。年輕人心態健康,有文化自信,他們視野開闊,審美風格跳躍多變,正迎合了成長中的中產社會階層的多樣化審美需求。如近年來手工藝創作實踐推動了國風的社會流行,年輕人創作的麵塑、泥塑、陶瓷、布扎人偶等一掃過去常見的日本動漫形象,而直接取法《山海經》、傳統年畫、國畫、中國原創動漫中經典的藝術形象,手工刺繡、布貼和植物染工藝等被大量運用在漢服、唐裝上。

3. 手工藝中原始藝術、古典主義、鄉土藝術、現實主義、超寫實主義、象徵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風格並存。伴隨著時代發展和審美需求的變化,新時代的手工藝人在藝術觀念、表現手法上可謂不拘一格,在運用藝術語言上,寫實、寫意、工筆、幾何裝飾、抽象、解構、拼貼等手法任意挪用。這一特點在刺繡、木雕、石雕、陶瓷行業內表現得最為鮮明。如入選第二屆中國好手藝展的鄒英姿的蘇繡作品《思維菩薩》以傳統佛教塑像為藍本,運用「滴滴繡」針法,將鎏金造像的斑斕質感和變化豐富的鏽跡、剝蝕、殘損等細節表現得淋漓盡致,金屬質地似叩之有聲。該作品把刺繡工藝語言的寫實能力提升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4. 手工藝與裝置藝術、環境藝術、影像藝術等新藝術形式跨界融合。一些勇於探索的手藝人憑藉敏銳的藝術感覺和嫻熟的駕馭材料的能力,把工藝媒介特性化為藝術形式,表達新藝術觀念,奠定當代多元化發展格局。如陶藝、竹藝、紙藝、纖維藝術、彩色拼布等手藝,早已成為都市公共空間中常見的藝術品。如李洪波的紙藝作品《木頭—半圓—展開》,該作品讓人一眼望去就會產生藝術語言上的「陌生感」,不明白它是將一段原木劈成一張張薄紙,還是用一張張薄紙組合成一段原木狀。也許這件軟雕塑作為環境藝術就是要讓人逆向思考紙張與木材之間的親緣關係。

5. 材料工藝跨界組合,科技工藝與手工藝相結合。在「器」的制約下堅守「道」和中華審美精神的傳承,謹慎地把握「材料」「物性」,讓材料的自然美更具獨立價值。新手藝人操作3D列印、模具、高頻電動雕刻工具等先進科技,創作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品。如編織手藝人打破了過去專注於用絨線、絲線、棉線進行平面化造型的做法,拓展了各類新的纖維材質,如竹纖維、麻纖維、金屬纖維、發光纖維等,充分發揮了纖維媒材的親和性與高情感特點以及對空間的強大塑造潛力,使纖維藝術快速成長為引人注目的環境藝術形式。何越峰創作的《竹石》作品結合了髹漆和竹編兩種材料工藝,將竹編的玲瓏精巧與朱漆表皮的紅亮潤澤進行視覺和觸覺的對比。作品形體似太湖石,多角度扭轉,線面及虛實結構的轉換既自然又迷幻。該作品超越了「實用美術」的局限,材料感和空間感都很當代,精神氣質上又與中國傳統藝術重氣韻、講陰陽的理念一脈相承。

6. 重感性、個性,強調角色代入感。新時代手藝人特別關注都市民眾的生活,特別是年輕群體心靈世界中發生的微妙變化,創造了可愛的、新奇的、自憐的等情緒標誌性很強的手工藝作品,作者在這些藝術形象或圖紋裝飾中不加掩飾地流露調侃、遊戲、自嘲、賣萌等心態。如景守志創作的漆藝作品《己·身》,該作品用脫胎技法塑造了一隻奶牛的特異動態,有意誇張了奶牛飽滿圓潤的身體,表達每個人自身都能量滿滿,需要自己慢慢去發掘這一思想。又如劉穎睿創作的陶藝作品《i-2》,該陶瓷形似抱枕,卻布滿「軟刺」,這既是作品的裝飾特徵,也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種外化。就在作者立足於當代陶藝創作,大膽探索陶瓷工藝語言的極致化的同時,也形象化地表達了年輕人對這個世界的溫和善意。這類「萌趣」「奇異」的手工藝品有些很具商品流通性,得到年輕人的追捧,也有一些僅僅是滿足於非商品性質之自娛自樂目的。

二、手工藝讓生活風格化

當社會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物質充裕程度大大提高,與此同時,主要的審美活動也從藝術館、博物館等非日常的「靜觀」和「沉思」中轉移出來,來到廣闊的生活空間中。手工藝人也毫不例外地加入到「日常生活美學化」的大潮中,並且在某些方面成為了製造新生活美學的先鋒。大到公共裝置藝術、室內壁畫,小至服裝服飾、茶具、文具、香具、香包等,不論是物品,還是手工藝數位化影像,都具有藝術美的感性形式。

年輕一代手工藝人尤其不拘泥於傳承,意匠思維早已與藝術設計貫通,如今的手工藝注重原創性,造型樣式趨於時尚,有些手藝人直接與國際大品牌合作,他們的作品走在時尚生活的前沿。如寧波骨木鑲嵌本是運用在硬木家具裝飾上,如今這一工藝精細化了,被移植到時尚挎包上,成為外觀奢華的藝術陳設品。浙江硤石燈彩本是當地民俗活動中的一項裝飾工藝,如今針刺工藝與藝術設計結合,被廣泛運用到美輪美奐的裝飾燈具的製作中,使得傳統手工藝得到藝術的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手工藝的傳承發展主動地與鄉村振興建設相結合,手工藝術正在成為改造社會的重要力量。

像竹編、石雕、根雕、粗陶、蠟染、木刻、銀飾等手工藝重新出現在中國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中,這類體驗工坊不僅是讓人駐足的人文景觀,還是建構鄉村生活美學敘事的邏輯主線。一些城市的手工藝人把工坊搬到鄉村,深度研究鄉村歷史文化資源,利用當地媒材修復傳統建築和街道,設計製作大型的手工藝裝置作品,使之成為互動性強的藝術景觀。如浙江的個別村落用竹藝打造出沉浸式公共軟雕塑空間,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貴州、雲南等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刺繡、蠟染、織錦等手工藝也開發出茶席組件、背包手袋、玩偶、領帶、時裝、床上用品、插畫、裝飾畫等一系列具有時尚生活美學特徵的產品,受到社會熱捧。手工藝自城市回歸傳統鄉村,促進了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給來自城市的遊客帶來新奇的人文景觀。

新生活美學強調人人參與、身體介入和沉浸式體驗,新手藝人在這一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眾多電商網絡平台使手工藝成為浸潤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資源」,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起到積極作用。各大電商紛紛開設特色手工藝產品專區,邀請手藝人開展直播活動,線上展示手工技藝,推出爆款手工產品。特別是節慶假日期間,走進網絡直播平台成為年輕手藝人的「新常態」。蘇繡、湘繡、景德鎮陶瓷、宜興紫砂、蘇州橄欖核雕等高品質的手工藝品深受大眾喜愛。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手工藝品的消費八成來自電商直播。中國社會科學院輿情實驗室、中國旅遊報聯合阿里巴巴發布《2021非遺電商發展報告》顯示: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工藝美術電商數量較兩年前增長接近32%,開通淘寶直播的手工藝店鋪數量增長了115%,已超過2.5萬家,有14個非遺手工藝電商實現了年成交額過億元。手工藝微視頻製作成為手藝人記錄自己日常勞作,分享傳統生活美好的一種方式。藉助影像,手藝人深度參與了新生活美學的創造。

一百年前,蔡元培曾經提倡藝術化勞動,高聲呼籲手工藝與美術相結合。他說:「手工,實利主義也,亦可以興美感。」(蔡元培《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文藝美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6頁)隨著手工藝線上展示與線下體驗工坊的普及化,手工藝真正成為了大眾美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總之,手工藝由單一的實用之物向藝術設計、實驗藝術在發展,其社會功能也在拓寬,新生活美學的形成與手工藝的發展選擇息息相關。有學者認為,生活美學的發展要警惕被感性慾望所淹沒,要重建「超越性美學」。(楊春時《「日常生活美學」與「超越性美學」》,《光明日報》2009年7月14日,第11版)

我個人認為,手工藝的發展不僅沒有割斷傳統審美文化的精神,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宋、明生活美學的經驗,使得如今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品格得到了傳統人文的浸潤。未來手工藝的發展應緊密關聯高雅趣味的養成,澡雪精神的砥礪和自然性靈的養護,如此這般,生活美學的超越性價值就能得到更好的顯現。

邱春林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2年第11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