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星鏈,萬億新風口?

工業界 發佈 2022-11-29T07:12:17.031729+00:00

據官方發布消息,神舟十五號瞄準北京時間11月29日23時08分發射,費俊龍、鄧清明和張陸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此次發射是中國空間站建成後持續研究工作的開始。

據官方發布消息,神舟十五號瞄準北京時間11月29日23時08分發射,費俊龍鄧清明和張陸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此次發射是中國空間站建成後持續研究工作的開始。完成此次發射後,中國空間站在軌人數將破紀錄,將同時在軌六名航天員。


商業航空航天的現狀

除了國家級的航天工程外,商業太空熱也是近年來最為明顯的一股潮流,無論是太空旅遊還是火箭、衛星的發射等,一片欣欣向榮。


除了耳熟能詳的SpaceX的萬顆衛星的計劃部署外,亞馬遜的太空星座Kuiper計劃也向美國通信委員會申請增加部署4500多顆衛星,總計規模達7700多顆。阿斯特拉(Astra)公司的衛星申請數量多達13620顆,OneWeb和波音也分別新申請了6372顆和5789顆衛星。這些航空領域的新貴與巨頭企業們互不相讓,都湧入了新太空時代。


據統計,目前大約有3萬顆衛星在軌環繞地球飛行,而在過去的兩年裡,航空航天公司已經向地球軌道發射了近2000顆網際網路衛星,申請「上線」的衛星不斷在增加。


萬億藍海產業:商業小衛星

現代商業小衛星是一種具有高功能密度的小衛星,功能與同類大衛星相當,得益於高度集成化技術、自動化技術的應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其尺寸與重量相對於傳統衛星要低幾個數量級,具有快捷、靈活、高效,且體積小、重量輕、研製加工周期 短、衛星功能集成度高、建造成本低等特性。


一顆小衛星實現從設計、製造、發射、在軌運行的全過程,成本多在 3000 萬元以內。


2022 年,國務院《2021 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布,推動了國內數十個小衛星星座的發射規劃落地,整體數量超過千顆。根據有關機構估算中國衛星相關的整個市場規模可能會到萬億以上,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在未來的 5-10 年內中國最終會有引領行業發展的商業航天公司。


商業小衛星應用非常廣泛,比如在21年7月的河南特大暴雨災情期間,由於國產SAR衛星數量較少,無法在第一時間提供受災區域的影像,大大增加搶險救災難度。


PS:SAR衛星,小衛星一種,專業名字為合成孔徑雷達,英文名字為Synthetic Aperture radar。這種衛星是唯一能在黑夜以及雲霧條件下對地球表面進行觀測的遙感衛星。


2020年3月9日,世界上第一個發射商業微型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的公司ceye,發布了其「視頻SARP星」產品的演示視頻,視頻演示了韓國釜山港口船隻的移動、英國希思羅機場行駛的飛機的運動、拉斯維力的城市生活、猶他州賓厄姆峽谷礦的採礦活動等。


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布局

除了之前講的東莞、珠海、佛山航空航天產業布局外,根據小編調查,粵港澳大灣區首條衛星生產線:粵港澳衛星智能製造中心即將建成投產。令人意外是,中心落戶在香港,該項目將作為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中心可以滿足小衛星多品種、柔性化生產要求,具備衛星設計製造協同、自動化測試、健康狀態智能監測等功能以及不同類型衛星混線的生產能力。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副院長王波蘭表示,在粵港澳衛星智能製造中心,衛星的製造和設計是一體化的,可以使得整個研製生產周期大大壓縮。現在,一顆小衛星12天就可以生產完成,一年可以達到200顆小衛星的生產量。


為什麼身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要重返製造,開始造衛星呢?


一是這條衛星生產線是一個高度自動化生產線,根據規劃設計,該生產線可以年產50至500公斤量級小衛星200顆以上,但人員配套不會超過25人;


二是香港發展衛星產業優勢非常明顯:

1.全球零配件、原材料採購進口等方面零關稅優勢,預計可將製造成本降低30%以上;


2.通關管理全球最為寬鬆,是管理複雜供應鏈的理想之地,能大幅提高衛星的生產效率;


3.香港實行普通法,法制體系廣為國際信賴,對技術專利和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亦讓各國放心在香港交易;


4.衛星產業涉及大量數據跨境流通,香港數據對外開放程度高,可保證數據在合規的情況下自由流通。且毋須繳納數據交易稅。


END


參考文獻及圖片來源:均來自網際網路及相關企業公眾號,由小編整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