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發病率呈上升態勢 你最關心的防治十問在這裡

上觀新聞 發佈 2022-11-30T04:09:49.363104+00:00

最新發布的腫瘤調查數據表明,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呈上升態勢,全國發病率占惡性腫瘤的第四位,在包括上海在內的東部沿海地區已經排第三位,死亡率排在第五位。

大腸癌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最新發布的腫瘤調查數據表明,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呈上升態勢,全國發病率占惡性腫瘤的第四位,在包括上海在內的東部沿海地區已經排第三位,死亡率排在第五位。

令人憂心的是,這一過去專屬中老年人的癌症,已悄悄「盯」上30多歲的年輕人。不過大腸癌與消化道其它部位的腫瘤相比,還是可防可治的。針對大家關注的十大結直腸癌熱點問題,我在此做個系統梳理和答問。

一問:哪些人易患大腸癌?

大腸癌,一般稱之為結直腸癌,是指來源於大腸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大腸癌高危對象主要有以下人群:

1.年齡在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症狀的人群如大便習慣、形狀改變等;2.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3.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4.長期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5.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6.45歲以上無症狀人群;7.有盆腔放療史。

二問:定期體檢為何查不出?

目前的常規體檢項目有限,常規的檢查手段一般發現胃腸道腫瘤比較困難,尤其是早期病變的時候,大腸癌主要還是需要通過腸鏡檢查發現。建議不同人群應這樣進行篩查:

1.年齡在40歲以上,有症狀的高危對象: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任一指標陽性應進行腸鏡檢查。

2.年齡在40歲以上,無症狀的高危對象:每年一次糞便隱血檢查,如隱血試驗陽性,則進一步腸鏡檢查。

3.年齡大於20歲的FAP和HNPCC家族成員: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每1-2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陰性,則按照40歲以上個體進行篩查。

4.年齡在45歲以上的無症狀篩檢對象:每年接受1次糞便隱血檢查,每3-5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

三問:大腸癌有哪些症狀?

大腸癌和大多數癌症一樣,早期往往沒有特別明顯的臨床症狀,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往往病情已經進入進展期,大多數早期大腸癌是通過體檢篩查發現的。

常見的症狀主要有:

1、大便習慣改變:像大便次數增加,便意較頻。

2、大便性質改變:包括大便變稀,粘液便等。

3、貧血、消瘦:由於腫瘤的慢性失血,很多病人是出現消瘦、頭暈、貧血表現檢查才發現。

4、腹脹、腹痛:當腫瘤進展到一定程度,侵犯周圍臟器或引起梗阻時可出現腹脹腹痛

5、腹部包塊:如能摸到肚子裡的包塊往往提示腫瘤已非早期。

四問:害怕做腸鏡怎麼辦?

大腸癌的檢查方法很多,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癌的最主要的手段,可檢查整個大腸,可以明確腫瘤的位置,還可以進行活檢進行病理檢查,很多息肉或早期癌都可以在腸鏡下完成。

很多人對腸鏡檢查有誤解,覺得檢查很痛苦。其實現在大多數醫院的消化內科、內鏡中心腸鏡檢查量都很大。與胃鏡檢查相比,就是需要腸道準備,通過瀉藥提前將腸道裡面的糞便排乾淨,才能檢查清楚。現在無痛胃腸鏡已經普及,在麻醉狀態下進行檢查,睡一覺檢查就完成了。結腸鏡檢查不僅是一種診斷手段,也是一種治療手段和腸癌的預防手段。與患腸癌相比,結腸鏡檢查的痛苦顯然是微不足道的。

還有常規體檢中的直腸指診,很多人擔心此項目做起來難受,常常選擇放棄。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臨床上70%直腸癌可以通過指檢發現,直腸癌延誤診斷的病例中85%是由於未做直腸指診。經常碰到很多便血的病人認為自己得了痔瘡,醫生要求直腸指診不肯做,腸鏡不肯做,最後導致直腸癌延誤診斷,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五問:得了大腸癌一定要手術嗎?

大腸癌的治療還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很早期可以採用腸鏡下的治療,對於早中期的需要做到根治性手術,包括標準範圍的淋巴清掃。對一些即使合併轉移的仍應爭取切除原發灶,以解決梗阻、出血等問題。只有因病人全身狀況不能耐受手術或已有廣泛轉移的晚期腫瘤才不宜手術治療。同時手術後根據病情可能配合化療、放療、靶向治療或中醫中藥治療。目前所有的藥物都不能達到完全根治大腸癌的目的。

早期的腫瘤治療效果非常好,即使進展期甚至晚期的大腸癌只要經過正規的、個體化的治療,也可達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大腸癌I期占比13%,5年存活率93%;II期占比22%,5年存活率 73%;III期占比 37%,5年存活率 56%,IV期占比 28%,5年存活率 8%。

六問:術後可以不做化療嗎?

化療是大腸癌治療中很重要的一環,目前對於早期大腸癌或全身情況無法耐受的可以不用化療,對於進展期的大腸癌的化療方案相對成熟和統一,而且這些方案都經過全世界大量的臨床研究得到證實的,對預後的改善是明確的,只要在正規醫院專業的醫生指導下還是安全的,副作用也是可控的。

七問:大腸癌會遺傳嗎?

人類大多數疾病均有遺傳因素的影響,大腸癌也不例外。約10%~15%的結直腸癌與遺傳因素有關。其中有兩種大腸癌遺傳的力度很大:第一種稱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第二種叫作「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林奇綜合徵)。這兩種大腸癌的遺傳性均很強,一旦家族中出現這種腫瘤,患者所有的直系親屬均應到醫院進行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八問:大腸「息肉」都會癌變嗎?

從醫學上講,大腸息肉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兩種。腫瘤性叫「腺瘤」,是真正的良性腫瘤,可以發生癌變。非腫瘤性的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它們與癌的發生沒有關係。

除了前面講過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外,絕大多數「腺瘤」遺傳的可能性並不明顯。醫學上把這種腺瘤叫作「散發性腺瘤」,這種腺瘤的大小與癌變有一定相關性,一般0.5厘米以下的息肉一般癌變可能性很小,1-2厘米癌變率百分之十幾,超過2厘米者,最高可達50%以上。由此可見,瘤體愈大,變癌的機會愈大。此外,如果腺瘤是「絨毛狀腺瘤」,則變癌的機會很大(大約是40%),若是「管狀腺瘤」則變癌的機會很小(5%以下)。

因此,對於大腸息肉的病人需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及時將息肉切除,現在腸鏡下可以方便地進行,避免息肉長大發生惡變。

九問: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腸癌嗎?

世界各地區及不同國家大腸癌的發病率可以相差10倍以上。經濟發達地區和國家相對較高,特別是大城市,大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小城鎮和農村。在城市中,體力活動少的人群發病率又高於體力活動多的人群。從各個國家對大腸癌病因學研究結果看,高脂肪、高蛋白飲食、運動減少、環境污染和不良嗜好均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而上述社會情況的出現又與經濟發展有一定聯繫,據此,有人認為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腸癌。

事實上大腸癌與其他癌一樣,他們的發生都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就飲食本身而言,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結構可能在促發大腸癌方面起一定作用。

十問:怎樣預防大腸癌?

1.健康的生活方式:運動,避免肥胖;

2.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暴飲暴食,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3.良好的飲食結構: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

4.戒菸;

5.保持大便通暢,養成良好的排便規律和習慣,出現便秘及時治療;

6.根據篩查建議定期進行體檢和結腸鏡檢查。如有家族結腸癌病史,檢查更應提前,檢查頻次增加;

7.不要忽視身體的警告:常有便血、黑便、貧血、消瘦、腹痛等症狀,不要自我診斷,應定期體檢。

(作者為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普外三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欄目主編:董齊興 文字編輯:王艷輝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項洪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