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只有燕國這一個姬姓諸侯國嗎?

歷史與人心 發佈 2022-12-07T02:20:41.836946+00:00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顯著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並瓜分晉國的土地。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顯著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並瓜分晉國的土地。在三家分晉後,晉國這個最強大的姬姓諸侯國告別了歷史的大舞台。進入到戰國時期後,七雄之間互相攻伐,促使周王室的地位更加衰落。

眾所周知,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周天子之下還存在很多姬姓諸侯國,比如魯國、衛國、鄭國、曹國、霍國、吳國等諸侯國,君主都是姬姓。不過,伴隨著爭霸戰爭的持續進行,這些姬姓諸侯國逐漸被大國兼併。那麼,問題來了,在戰國七雄中,還有哪幾個姬姓諸侯國呢?

具體來說,在戰國七雄,還存在三個姬姓國,分別是燕國、魏國、韓國。

一、燕國

首先,就燕國來說,可謂是戰國七雄中資歷最老的一個諸侯國。早在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消滅商朝後,將自己弟弟姬奭冊封於燕地,這就是燕召公。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在吞併薊國後,燕國定都薊,也即今北京市一帶。作為姬姓諸侯國中的大國,燕國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中原地區,所以在春秋時期的存在感不是太強。

到了戰國時期,燕國越來越多的參與到諸侯國的合縱連橫中。公元前323年(燕易王十年),燕國參加了公孫衍發起的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活動,燕國在此年稱王。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三十二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秦、韓、趙、魏五國伐齊,獲得大勝,五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此役後,齊國疆土只剰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二都。

不過,公元前279年(燕昭王三十三年),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為太子時,就與樂毅不合。齊國即墨守將田單知道燕國君臣相疑,利用這點,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樂毅擔心被殺,便逃亡趙國。自此之後,在整體實力上,燕國還是在戰國七雄排名靠後。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二、韓國

其次,就韓國也是一個姬姓諸侯國。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韓國的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卿大夫韓武子的後代。春秋後期,韓氏和魏氏、趙氏一起架空了晉國君主。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後,定都於陽翟,位於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

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和利劍,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在戰國時期,韓國雖然開啟了申不害變法,並消滅了同為姬姓諸侯國鄭國,擴大了自身的實力。但是,因為自己處在秦國、趙國、魏國、楚國等大國的包圍下,所以缺乏進一步擴張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弱小的韓國也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三、魏國

最後,就魏國來說,先祖是畢公高的後代畢萬。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為封國在畢地而得姓。在得到晉國君主的重用後,畢公高的後人被改為魏氏。由此,魏國的君主可以說是姬姓魏氏。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比如韓國的國君是姬姓韓氏,再比如秦國的君主就是嬴姓趙氏,所以秦始皇嬴政也被為趙政。

三家分晉後,魏文侯任用李悝,率先開始了李悝變法。這場變法後,魏國打造了精銳的魏武卒,在戰國初期率先稱霸,也即在實力上力壓秦國、齊國、楚國、趙國等大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但是,魏惠王在位時,魏國遭到了齊國、秦國、楚國等大國的夾擊,特別是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魏國遭到了齊國的重創。因此,魏惠王去世後,魏國從中原霸主的寶座上跌落。到了公元前225年,在韓國、趙國相繼滅亡後,魏國都城大梁也被秦國大軍攻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