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全國的起點,是東出戰略,奪回函谷關

顧道驚城 發佈 2022-12-08T04:30:29.328021+00:00

不少人都說,有了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才導致了秦國的崛起。這個說法相當片面,因為強弱永遠是相對的。秦國想要崛起,就必須削弱東邊的魏國。

不少人都說,有了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才導致了秦國的崛起。

這個說法相當片面,因為強弱永遠是相對的。

魏國強大的時候,可以把秦國壓制在西邊動彈不得;秦國想要崛起,就必須削弱東邊的魏國。

所以問題就變成了:魏國為什麼會變弱呢?

在秦孝公繼位之前,魏國的都城一直都在今天的山西運城一帶(安邑)。

可是在秦孝公繼位之後,魏國卻將都城東遷至今天的河南開封一帶(大梁)。

大家要知道,都城在哪裡,一個國家的重心就在哪裡。當魏國決定把都城東遷,就意味著魏國更改了自己的戰略部署。

以前的魏國,主要目標是壓制西邊的秦國;東遷都城的魏國,主要目標變成了增強東方影響力。

這種重心的變化,才是魏國無法繼續壓制秦國的第一原因。

在都城東遷之前,最怕魏國的是秦國和韓國;在都城東遷之後,最緊張的就是韓國、楚國和齊國,因為接壤。

而在魏國都城東遷之後,還將大梁北部的鄴城設為陪都,這樣一來,緊鄰鄴城的趙國也開始緊張了。

大家看圖就能明白,以前魏國都城在西邊,主要對手只有秦國和韓國,其他國家還能勉強和魏國維持表面友好。

可都城東遷之後,除了老苦主韓國之外,齊國、楚國、趙國全部炸毛,西邊的秦國勉強喘了口氣,也開始蠢蠢欲動。

我們完全可以說,正是這次搏命一般的都城東遷,讓魏國成為天下之敵。

遷都可不是什麼簡單的事,從策劃到實施再到穩定,都需要很長的時間。

而就在魏國謀劃遷都,卻還未行動的時候,連帶反應率先出現:韓國和趙國也把都城遷到了東邊。

關於這件事,你可以理解為趙魏韓三國同氣連枝,準備對齊楚動手。但也可以理解為趙韓兩國達成默契,率先東遷打壓魏國。

但有一點是誰都無法否認的:趙魏韓都城東遷,徹底改變了天下格局。

就好像大家都跑到東邊爭奪天下了,卻遺忘了西邊的秦國和北邊的燕國,這兩個國家開始悶聲發大財。

燕國是怎麼悶聲發大財的,我們以後再說,今天著重講秦國。

就在趙魏韓三國將都城東遷之後,秦孝公就有兩個選擇:

一、趁著東邊壓力降低,儘快集中力量,把西邊的蠻族全部拿下。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將來即便趙魏韓再將都城遷回西部,秦國也不太怕了,因為已經擁有了足夠的戰略縱深。

這樣做的壞處就是,這只是一種防禦策略,提前獲得更多的縱深,將來可以更好地挨揍。

二、趁著東邊壓力降低,儘快東遷,拿下函谷關,從此天險在手、萬世無憂。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將來無論關外發生什麼事,秦國都可以把門一關,與世隔絕。

這樣做的壞處就是,此時的函谷關一帶被魏國占據,搶地必然得罪魏國。

我相信,秦孝公當時也是反覆思量,最終才決定行險一搏,將都城東遷至咸陽。

支持秦孝公冒險的舉動,並不是商鞅在實行變法,而是魏國正在被圍攻。

在秦孝公遷都之前,魏軍攻占了趙國新都城邯鄲,並占領了兩年左右。

隨後,齊國搞了一手「圍魏救趙」,在半路設個埋伏,把魏軍打得大敗而逃,楚國也趁機出兵攻打魏國撈好處。

從這之後,秦孝公才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不要去管西邊的蠻族了,趁著大家都在圍攻魏國的時候,我也趁機上去撈一票,爭取把整個函谷關拿下。

最終,秦國成功做到了這一點,但卻不是秦孝公做到的,而是他兒子秦惠文王做到的。

在秦惠文王拿下函谷關一線的時候,商鞅早就被他給殺了。

如果我們單看這樣一條主線,你會發現一個問題:秦國奪回函谷關,和商鞅變法並沒有直接關係。

在商鞅變法開始之前,秦國就開始蠶食魏國西部領土了,因為此時的魏國,已經將重心東移。

在商鞅變法結束,自己被秦惠文王殺死之後,秦國蠶食魏國西部領土的策略從來都沒變過。

有了函谷關天下,秦國就已經完全立於不敗之地了。

後來,即使是關東六國組成聯軍,把秦國打得連連敗退,但當秦軍往函谷關里一縮,聯軍立刻歇菜。

由此可見,拿下函谷關,對於秦國而言意義重大。

想要徹底瓦解秦國的這種優勢,就必須齊心協力,並且秦國內部勾心鬥角派系林立才行。

比如後來的秦二世執政時期,就是這種局面,吳廣的軍隊都悄悄越過函谷關,抵達咸陽附近了,秦二世才如夢方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