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很好看,但有些內容不符合歷史

虞思桐 發佈 2022-12-08T18:45:21.333053+00:00

不過,看了《二十四史》中的《三國志》,我們會發現,《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一些精彩故事,其實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或者有些是張冠李戴,捕風捉影的。



漢末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時期。其實也是軍閥混戰,中原大地民不聊生的時期。
但是,因為有了《三國演義》這一部在民間流傳甚廣,且精彩異常的小說,混亂時代成了英雄輩出、各領風騷的年代。
不過,看了《二十四史》中的《三國志》,我們會發現,《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一些精彩故事,其實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或者有些是張冠李戴,捕風捉影的。

如果我們要閱讀真正的歷史,知曉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還是要以《三國志》為根本。《三國演義》那是故事,是傳說,作者為了吸引讀者,更改或編纂了很多與事實不相符的情節和場面。


一.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主要區別

《三國演義》是古典小說,《三國志》是位列《二十四史》中的史書。

《三國演義》中對劉備和諸葛亮等人刻意拔高,把諸多美譽和才能都加在他們頭上。而對曹操等人則冠以」梟雄」,「漢賊」等反派頭銜,刻意貶低醜化等。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他距離三國時代相去甚遠,所以,他所了解的真實歷史也很少,只能憑藉資料和各種傳說,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和發揮。
《三國志》則是以曹魏一方為正方,專門為曹操寫了《武帝紀》,而蜀漢和東吳的劉備和孫權只有《先主傳》,《吳主傳》,並不是「紀」。作者陳壽就是魏國後繼的晉朝人,他對三國時期的歷史很熟悉,因此,他所寫的內容應該基本屬實。

但是,《三國演義》雖然與歷史相比有差距,但其仍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佳作。我在這裡說《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區別,並不是貶低前者,拔高后者,只是說出二者的區別。《三國演義》那些深入人心的精彩故事,依然使我們喜愛的,無可厚非。《三國志》中的歷史真實,也是大家可以去關注和學習的。


二. 幾個主要人物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的差異

1. 曹操:《三國演義》流行之後的數百年裡,曹操則總是以「奸臣賊子」和「挾天子令諸侯」的霸道形象出現,被人指責謾罵。但是,史學家們依據《三國志》,終於給曹操翻了案。
真實的曹操,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功勞大大高於過失。統一北方,除暴安良,屯田利民等等都是有目共睹的。

曹操獻刀刺殺董卓根本沒有史料記載,事實上曹操逃回家了。


毛主席說:「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這個案要翻。"毛主席還說曹操「是個了不起的政治軍事家,也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
魯迅也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2. 諸葛亮:他在《三國演義》中被描繪成無所不能的蜀漢軍師,不僅能出謀劃策,還能治理國家,又兼製造武器,最神奇的是他還會神機妙算,錦囊妙招層出不窮。更有「空城計」,「借東風」等等呼風喚雨的本領,簡直是一個神仙一般的存在。
而在《三國志》中,諸葛亮的才華主要展現在他對大局的展望和把握。他為劉備指出了聯合孫吳共同抗曹的大計,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形勢。他在管理國家方面是成績卓著的。但是,那些所謂神機妙算,錦囊妙招,有很多都是羅貫中的想像或者移花接木。

正如陳壽所說:「然而諸葛亮的才幹,長於整治訓練軍隊,奇謀制敵方面卻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幹,強於他為將的謀略。」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諸葛亮的短處——謀略其實不足。如若不然,他也不會「七出祁山」屢屢失敗,也不會安排那個不靠譜的馬謖去守街亭了。

借東風一事子虛烏有,赤壁之戰根本就是周瑜一手指揮的,沒諸葛亮什麼事。

空城計則是曹操所為,有一次曹操大軍出城收麥子去了,呂布軍隊殺了過來。曹操情急之下把隨軍家屬全部派到城牆上站崗。呂布在城樓下一看,滿城鶯歌燕舞一派祥和,他又看到城外面有一片樹林深不可測,他想曹操素來奸詐,絕不會棄城池於不顧,於是幾萬大軍望風而逃。

草船借箭,則是孫權無意中而為之,也跟諸葛亮沒關係。



3. 周瑜:關於周瑜的描述,《三國志》中並不多,因為他英年早逝。但是,就在較少的文字裡,我們也能看到周瑜是一個有著較高文化和音樂素養,對東吳孫家忠心耿耿,且很有些計謀的人。

因為他與孫策的交往深厚,孫策死後他十分尊重孫權,為孫權確立了對抗曹操的大政方針(鑑於曹操當時的實力,很多人都傾向於投降曹魏),並聯合蜀漢共同對付曹操。赤壁之戰的勝利,足以顯示出周瑜卓越的作戰指揮能力。

之後,周瑜又成功奪取荊州重鎮南郡,並籌劃了進軍中原「取蜀,並張魯,聯馬超,再以襄陽為根據地蠶食曹操,北方可圖」的戰略。

但是,《三國演義》中把周瑜描繪成一個氣量狹小的人,諸葛亮只略施小計,就「三氣周瑜」,把他給氣死了,還有死前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話語,純屬羅貫中天馬行空的臆想編造。

總之,羅貫中讓周瑜這個青年才俊「蒙受了不白之冤」,恐怕他在九泉之下也極不甘心。

不過,羅貫中的才華也由此可見一斑——他的想像力極為強悍哦!


三. 《三國演義》中其他著名事件的真偽

1. 桃園三結義,史書中並無記載。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交生死兄弟,這是事實。但是並沒有刻意舉辦結盟儀式。

2. 關於「曹操溫酒斬華雄」一節,在《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中如此描述:「孫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可見羅貫中張冠李戴——把孫堅的帽子扣在了關羽頭上。

3.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明顯也是純屬虛構,作者為了樹立關羽忠貞且勇猛的高大形象故意為之。

4. 三英戰呂布,在《三國志》中也沒有描述,可見並不存在。其實,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確實有人擊退了呂布,那便是江東人孫堅。

5. 史上並沒有貂蟬這個人物。呂布認董卓為父後,因董卓脾氣極壞,曾經用戟投向呂布,呂布懷恨在心。且呂布與董卓的一個小妾私通,擔心被發現。於是,他在王允教唆下殺了董卓。

總之,《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寫得亦仙亦魔,劉備膽小庸俗,給關羽和張飛添加了很多「段子」,把趙雲寫得神乎其神……諸如此類比比皆是。

……


總之,《三國演義》作為精彩的古典小說,羅貫中在書中極盡誇大渲染之詞,美化或者醜化了故事中的各色人等,讓我們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精彩絕倫的,性格十分突出的英雄或者惡魔人物群像。使得大眾在茶餘飯後有了豐富的議論內容,增添了生活情趣。

不得不佩服羅貫中的文學才華,以及他的豐富想像力,妙筆生花的細節描寫。

但是,我們也在《三國志》中看到了真實和嚴峻的歷史事實。曹操沒有壞得一塌糊塗,反而是三國時期最有魄力和本事的英雄;劉備和諸葛亮也沒有太大的能量,雖說稱霸一方;孫吳穩坐南方也是歷經艱險頗不容易。


註: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閱讀,敬請留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