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緊張、焦慮抑鬱,是脾胃不通!一招調脾胃,做情緒穩定的人

西安中醫康復職業學校 發佈 2022-12-09T22:04:07.654982+00:00

大家有沒有發現,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們中國人描述情緒、情感的語言,好像都跟腸胃有關。

大家有沒有發現,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們中國人描述情緒、情感的語言,好像都跟腸胃有關。

比如說夸一個人特愛幫助別人,說「熱心腸」;形容一個人很壞,說這人「蛇蠍心腸」;說委屈的時候,是把「苦水往肚子裡咽」,傷心了會說「肝腸寸斷」,擔心的時候會說「牽腸掛肚」……等等,好像人的七情六慾都是腦子和肚子一起組成的,對不對?



這不僅僅是文學表達,而是真的有其生理基礎,越來越多的現代實驗證明了這是真的。這一原理,早在幾千年前我們中國人就發現了,而且體現在了語言文字上。


我們顱腦和腸腦是靠著迷走神經相連的,迷走神經就相當於一個高速的直達通道,穿過我橫膈膜,從肺心中間穿過去,緊貼著食管,穿到大腦,從我們的腹腔神經叢一直到大腦,聯繫在一起。


在一項人體實驗中科學家就發現,用不同的頻率去刺激這個迷走神經,可以讓實驗對象產生不同的感受,既可以是舒適的,也可以是恐懼的。

而且人體95%的血清素可是存儲於腸道內。

血清素是一種信號分子,它不僅對於腸道功能重要,如消化道的協調收縮,使食物通過消化系統,而且他廣泛參與到大腦的調節中,比睡眠、疼痛、敏感情緒以及整體幸福感。

要知道當你大腦感覺到緊張或恐懼的時候,胃腸系統也會出現痙攣或者是腹瀉。其實腸道問題,也會反應情緒問題,除了先回憶你吃了哪些食物之外,真的是得想想,是不是有什麼人或者什麼事影響了你的心情。

現在很多研究都發現,如焦慮抑鬱或成癮的發展,就非常可能與慢性的胃腸功能障礙有關,如情緒障礙、焦慮障礙等精神疾病的患者;經常伴有胃腸道疾病,患腸易激綜合徵的兒童,存在明顯的情緒障礙,當然成年人也是一樣的。



說回我們中醫,在經絡上,我們很早就知道胃和腦是相通的,《內經·靈樞》就有記載。在治療身心性疾病時候,也特別強調疏肝理氣、調和脾胃。

張錫純在他的書中記述:「人多為肝木過剩,可以克傷脾土,既不能飲食,不知肝木過弱,不能疏通脾土亦不能消食。」

所以消化系統跟情緒的關聯,在我們中醫這幾千年來,其實是大家都明白的。

腸道發出的信號可能會抵達大腦很多不同的區域,導液邊緣系統,前額葉皮質、杏仁核海馬體等等。換句人話說,這些區域都是負責我們感知、情感,負責處理我們道德感、恐懼感、記憶和積極性的區域。

並不是說,道德感是由腸道來決定的,但是腸道確實可能會對它產生一定的影響,放鬆腸道就能起到放鬆心情的作用。

所以我教大家一個放鬆腸道的辦法,這個辦法就叫做腹式呼吸。


正常的呼吸一般是胸腹聯合式呼吸,一吸氣的時候胸腔會擴張。

腹式呼吸是不讓胸腔擴張,讓腹腔拱出,讓膈肌儘量往下壓,吐氣的時候是腹部往回收。

腹式呼吸具體怎麼做呢?郝萬山教授給腹式呼吸的鍛鍊寫了一段要訣,你要注意細、靜、勻、長這4個字。

細,你呼吸不是用力喘氣,是要緩慢吸入,緩慢吐出,越細越好。

靜,是說心要靜,做腹式呼吸的時候,你的所有意念是關注在你的一呼一吸之上,不要去想別的,不要過電影。

勻,是均勻,不要斷斷續續,忽長忽短。

長,是指呼吸時間儘可能常,吸氣吸氣吸到你實在吸不動了,然後停留在腹部,拱起來停留在最高點,然後長長的吐完這口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