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最美的珍藏,還是那些往日時光——百年前迷人的印尼畫面

丁見印尼紀事 發佈 2022-12-11T11:03:34.947693+00:00

上期公號,丁叔叔發布了一期與上圖類似——描繪印尼昔日田園牧歌與市井生活的圖畫,感覺受到不少讀者喜愛,今天再接再厲,再發一期。

一百多年前,印尼爪哇島芝甘迪(Tjikandi)河上的渡船服務。此畫大約畫於1886年。

1889年,印尼中爪哇鄉下迎親娶媳婦的場景。

上期公號,丁叔叔發布了一期與上圖類似——描繪印尼昔日田園牧歌與市井生活的圖畫,感覺受到不少讀者喜愛,今天再接再厲,再發一期。

這三年,天下苦「疫」久矣!

尤其近段時間,某些政策如過山車般起落,人們因為防控終於突然鬆綁而喜憂交織。非常時期,感染人數可能會出現第一波高潮,雖然並不可怕,但很多人不可避免地要經受一番肉體或精神的痛楚。丁叔叔在印尼,時常掛念國內的親友,那就再整理髮布一些平時搜集的歷史圖片,我想藉助這些畫面,帶給大家一點視覺與心靈的撫慰。

本期整理發表的圖畫,主要是百年前荷蘭美術家喬西亞斯·拉帕德的作品。

彼時荷蘭殖民統治的南洋群島,固然有著殘酷痛苦的黑暗一面。但是在拉帕德筆下,那自然風光的質樸美麗,勞動生活的安祥場景,卻構成了一幅幅平和溫馨的人間風情。

蘇拉威西的漁民在撒網捕魚。

1882年,西爪哇茂物農村的小飲食店。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圖畫的作者拉帕德先生

拉帕德的全名,叫做喬西亞斯·科內利斯·拉帕德(Josias Cornelis Rappard),1824年4月24日生於荷蘭奈梅亨,1898 年5月17日卒於該國萊頓,享年74歲。

拉帕德是位業餘畫家,他真正的職業是一名軍人,荷蘭殖民時代,長期在印尼各地服役,曾擔任過荷屬東印度群島皇家軍隊陸軍步兵團的上校。

拉帕德年輕時在印尼期間,創作了許多描繪荷屬東印度群島生活的繪畫和素描。回到荷蘭後,他繼續創作記憶中的印尼風光。

阿姆斯特丹皇家熱帶研究所,收藏了許多拉帕德與 1882 年至 1889 年的畫作。

這些作品大多屬於水彩畫,構圖簡潔明朗,畫面寧靜安詳,洋溢著一種奇特的詩情畫意的美感。

丁叔叔其實對繪畫並不懂行,也說不出更多有關藝術的評價,我只是喜歡拉帕德作品中的那種樸素溫馨的意境。

在我想像之中,這位荷蘭畫家雖然是個職業軍人,但他一定是個善良的人,內心深處充滿著溫情和對平靜生活的嚮往。

一百多年過去,圖畫中的一些印尼鄉村情景,與我前些年在此旅行時的所見所聞仍有不少契合,看上去倍感親切。

1884年,西爪哇茂物,在田裡收割稻穀的村民們通過一座小竹橋返回村里。

1882年,印尼一條河邊港口的守夜人。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那個年代畫面記錄的印尼交通狀況。

1885年,一位挑擔子的農夫行走在中爪哇丘陵地帶的公路上,當時印尼廣闊的原野還沒有柏油馬路。

1883年到1889年之間,一艘豎著前後桅杆的荷蘭小火輪,正行駛在印尼東部馬魯古地區特爾納特島附近。一旁的伽瑪拉馬山,是座長年微弱噴發的活火山,峰頂永遠冒著一小股白煙,將輪船駛過的海面反襯得更加平靜。

1888年,中爪哇格羅博根塘貢加爾喬的唐貢鐵路火車站。

1889年,印尼南蘇拉威西首府的望加錫港。

1869年,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有軌馬車的調試。

在這一年的 4 月 20 日,馬拉軌道公交車在荷屬東印度首都巴達維亞正式投入使用。這幅圖畫記載的是在此前一天。由「巴達維亞什電車管理處一些成員在幾個相關方的陪同下,乘坐其中一輛馬車的 1 等艙進行了第一次運行。

那個年代,印尼城鄉的所有交通方式,當數下面這個最有特色。

兩個爪哇土人用這種白布吊床竹竿轎,抬著一位華人財主行走在鄉間的土路上。這種一根竹竿就能抬的極簡約的轎子,居然還搭了一個竹涼棚,涼棚的四個角正好用來綁紮吊床,可謂設計的十分巧妙。

再上幾張鄉村風光

1883年,爪哇的村民在稻田中搭建了一座「」驅鳥棚」,上面的人不斷搖動掛著三角小旗的繩子,以保護成熟的莊稼免受鳥類偷食。

1889年,爪哇某地發洪水,人們撐著竹排和小舢板前往一戶人家的屋頂,營救被困在那裡的婦女和孩子。印尼人生性豁達樂觀,即使遭遇災難也能保持隨遇而安,從容不迫的心態。

洪水過後,人們用竹子搭建住房,重建家園。

爪哇的鄉下,一個在井邊打水洗衣的美麗少婦(也可能是沒過門的姑娘),正含情脈脈地回頭凝視著這位土著小伙子。小伙靠著柱子站在一旁,面對心上人的目光,反倒顯得有些害羞。那個年代,全世界的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可能都比較含蓄。

夜晚的爪哇鄉村,一個青年男子背靠大樹吹響竹笛,呼喚他的心上人——印尼版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一位正在巴迪布作坊工作的母親和她放學回來的兒子。

「溫和婉約是印尼民族的第一特性;知書達理是印尼民族世代傳承的美德;多才多藝是印尼民族與生俱來的稟賦;樂觀開朗是印尼民族最樸素的生活態度。」

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外交官王世焜先生曾在《印尼人的生活》一文中這樣寫道:

印尼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全國共有3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是最大民族,幾乎占人口的一半,此外還有巽他、馬都拉、米南加保、巴達、馬來等其他人口較多的民族。各個民族的性格也不盡相同,爪哇人性情溫和、彬彬有禮,巽他人樂觀開朗、傳統虔誠,米南加保人學識淵博、能言善辯,巴達人性格豪爽、英勇忠誠,峇里人能歌善舞、和善嫻靜。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整體,印尼民族也具有許多共同的品格特性。  

如果你是初到印尼,你一定會驚訝的發現,印尼人說話的聲音總是輕聲細語,走路的速度總是慢慢悠悠,無論做什麼事都不緊不慢,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溫不火。這往往會讓習慣了快節奏生活的中國人一時難以適應。但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印尼人總能在最後一刻把事情辦妥當了,替他們著急上火實在是杞人憂天。經過這麼多年的耳濡目染,我原本急躁的性格也跟著逐漸安靜了下來,這一點應該感謝印尼人民……

誠哉斯言!時值今日,印尼社會的上述傳統文化基本上依然完好地保持著。

王世焜先生精準生動的概述,表達了許多在印尼的中國同胞的共同感受。

在此特別向王先生表示敬佩!

下面,再看看圖畫中那個年代的印尼城市。

1881年,有人乘坐馬車準備進入雅加達的一個市場。畫面右邊的房屋均系閩南風味的建築,顯然那時的店鋪大都是華人開的。

1881年,印尼巴達維亞(雅加達)阿姆斯特丹門,也被稱為檳榔門。

1888年,巴達維亞的舊葡萄牙教堂,也就是現在的雅加達格雷亞錫安教堂(見下圖照片),坐落於庫塔火車站附近的班阿蘭嘉雅加達大街上。如今這座教堂仍然完好,只是街道早已變得雜亂擁擠,全然不是畫面中清爽乾淨的模樣。丁叔叔初來雅加達那幾年,曾在這條街的一個公寓住過很長一段日子。

這座保存完好的巴洛克式建築是雅加達最古老的教堂。18世紀的管風琴,講壇,畫廊和精美的銅吊燈仍然保留著其宏偉的殖民地風格。由荷蘭鹿特丹的Ewout Verhagen為來自葡萄牙控制地區錫蘭和印度的歐亞奴隸設計,也被稱為「黑色葡萄牙教會」。這個歷史性傑作的最後一次重大改造,於1978年完成,現在每逢星期天開放,迎接遊客參觀。

1881年,正在建設中的雅加達巴剎魚乾那一帶的老城區。遠處依稀可見的那座吊橋,是印度尼西亞最古老的橋樑,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8年建造。

現在這座橋仍然矗立在那裡(見下圖照片),由雅加達旅遊部門負責管理。

1889年,印尼一位土著官員的住宅。

那個時代,駐雅加達荷蘭軍隊中將司令的公館。

上面這幅畫的作者不是前文介紹的喬西亞斯·科內利斯·拉帕德,而是另外一位荷蘭畫家奧古斯特··佩爾斯的作品。他在這幅畫中記錄的場景是,1854年,一位僑居印尼的中國商販(後腦勺梳著晚清時期的辮子),帶著幫他挑擔子的印尼人夥計,在一個華僑豪門大戶人家向女主人推銷商品。

本期文圖編寫到這裡,雅加達已是夜色深深,燈火閃亮。

最後,再上傳一幅頗能打動人心的印尼繪畫作品,以此向讀者粉絲獻上平安的祝福。

點亮燈,推開窗,媽媽抱兒向外望,爸爸已到家門旁。公雞跑,小狗跳,歡迎主人回來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