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科學?北大教授樓宇烈:我們對中醫有太多誤解

旅遊商報社 發佈 2022-12-19T18:05:54.034569+00:00

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現在的實證觀念和思維,認為你是你,我是我,所以無法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觀念。

有人認為,中醫的理論是不科學的,模糊不可實證的。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現在的實證觀念和思維,認為你是你,我是我,所以無法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觀念。中醫的陰陽理論反映的是平衡,五行學說反映的是整體的相關性,這些可以說都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理念。所以中醫的存亡,其實牽扯到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

1、治病在「方」不在「藥」

蘭溪:上個月採訪一位荷蘭的心理治療師,他認為癌症不是病,是一種負面情緒積累的產物,並自稱治癒過癌症病例。

樓宇烈:我也看到過這種說法。有兩位英國醫生寫文章,認為現在對癌症治療存在兩大弊端:過早地診斷,過分地治療。有的醫學理論認為一定要把癌細胞消滅乾淨,不然就可能轉移。所以有些病患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過分治療。手術、化療,這些方式對身體傷害很大,能不用儘量不用。癌症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不一定要割除,也可以和癌症並存,有病例顯示,有些癌細胞會自動減少。其實,現在西醫也在批評這種對抗療法,倡導順勢療法。

蘭溪:所以廣告詞上常用「中西醫結合」。

樓宇烈:人們西醫治不好就找中醫試試,「死馬當成活馬醫」,實際上對中醫很不信任。

現在都用西醫的方法訓練中醫,中醫也要化驗、檢查,看著化驗單。這裡面有苦衷,萬一治不好,家屬找麻煩,怎麼辦?如果有化驗單、心電圖在手,(家屬要)打官司都不怕。所以有這樣一句話,「中醫糊裡糊塗治好人,西醫明明白白治死人」。

現在西醫的病名多得醫生都記不過來,如果去看中醫,哪有人會問得了是什麼病?因為西醫的習慣是化驗,分析藥的成分。對某個病有療效,要問究竟什麼成分在起作用。中藥在西方還沒有被認同,他們還不太了解中醫不是靠藥治病,而是靠(藥)方治病,藥方是很多藥在一起的調配,不是單位藥的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體質特點,用不同的方。他們不理解很多藥綜合在一起,已經不是單位藥的作用了。

有一種說法,西醫現在可以用醫療器械學和藥劑學代替了。我們不能把身體和生命混為一談,身體就是一個肉體,生命是一個活著的肉體,比如,身體是一個電腦,生命是裝上了系統的電腦,如果電腦壞了,首先可能是系統出了問題,不一定是硬體的問題。不過,中醫的針灸、按摩、推拿,已經完全融入了西方的自然醫學中去了。

蘭溪:屢屢有中醫存廢之爭。

樓宇烈:(廢除中醫)這顯然不可能。當時錢學森先生就講,中醫是建立在整體論、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之上的,而整體論和系統論正是現在物理科學的基礎。

有人認為,中醫的理論是不科學的,模糊不可實證的。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現在的實證觀念和思維,認為你是你,我是我,所以無法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觀念。中醫的陰陽理論反映的是平衡,五行學說反映的是整體的相關性,這些可以說都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理念。所以中醫的存亡,其實牽扯到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

2、中醫不是治療疾病的醫學,而是要落實到治人這個層面

蘭溪:生命是一個整體。

樓宇烈:對。用整體的辯證的思維來看待生命體,是中醫的基點。它把一個人看作是一個整體,生病不是某一個部位出了問題,而是整體上有問題。所以治療,也不僅針對於某一個實際的病,而是從飲食、起居、心理、哲理各個方面進行總體調節。中醫強調整體和局部的關係,整體中的每個部分都息息相關。比如現在風行足療,中醫認為腳底能反映全身的狀況,同樣,還有手,耳朵。

蘭溪:現在足療很流行,而且用各種藥物泡腳。

樓宇烈:大家迷信這些,我不太贊成去做足療,靠自己不是更好嗎?自己泡腳。那些泡腳的藥,可能不僅對你沒有好處,還有壞處,因為有人需要,有人不需要。

蘭溪:中醫要真正懂很難,倒是渾水摸魚容易,所以張悟本之流大行其道。

樓宇烈:因為沒有普及基本的中醫知識,才會讓這些人有機可乘。很簡單的道理,綠豆怎麼可能治百病呢?世界上哪有一樣東西可以包治百病呢?一種藥可以治一種病,是西醫的思維。中醫,同一種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要用不同的藥,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

蘭溪:中醫和西醫是完全不同的思維。

樓宇烈:現代人對中醫的理解是,跟西醫相對的中國的醫學。原來不是這個概念,「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治病只是一個下醫,中醫不是治療疾病的醫學,而是要落實到治人這個層面。怎樣才能治人?就是要養生。「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3、不服藥為中醫

蘭溪:現代人忙著工作,有病都沒有時間治,哪有精力養生呢?

樓宇烈:《黃帝內經·素問》開篇第一章,黃帝首先提出問題:為什麼古代人活到100歲的時候,動作還非常敏捷,可現在的人剛過五十歲,動作就不靈活了?岐伯告訴他,那是因為上古之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就是飲食要有節制,不暴食暴飲,也不忍飢挨餓;有固定的作息時間;不沒事找事。岐伯說,上古之人因為這樣,所以能「終其天年」;而現在的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其結果當然是「竭其精,散其真」,才50歲,身體就非常衰弱了。

這告訴我們,人想要身體健康,要有節有常,中醫陰陽理論的核心也就在於維持人各個方面的平衡,達到一種安定和諧的狀態。

蘭溪:有句話說「不服藥為中醫」,為什麼?

樓宇烈:在《黃帝內經》中,黃帝曾經這樣問岐伯:我聽說古代人治病,只需要通過移精變氣,禱告一下就好了,而現在的人要吃那麼多的藥,扎那麼多的針,結果還是有的病治不好,為什麼?岐伯回答:古人是跟野獸雜居的,天冷了動一動就可以避寒,天熱了就到比較涼快的屋子待著。在家裡不會時時念著這個,丟不下那個,在外面也沒想過要當官,生活很恬淡,邪氣根本就不能夠侵入體內,當然也就用不著吃藥扎針了。

但當今之世不是這樣了,人們腦子裡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憂患不斷。身體也勞累,而且不順從季節的變化,夏天貪涼,冬天貪熱。這樣就會產生虛邪之氣,並逐漸侵蝕五臟骨髓,外面也傷了五官和皮膚。即使是小病也會變得非常厲害,光靠禱告怎麼能治呢?

其實就是說,如果能調順身心的話,就可以不服藥,這就叫「移精變氣」。清代學者註解說:「時下吳人尚曰:不服藥為中醫。」

蘭溪:有病不治,怎麼辦呢?

樓宇烈:有病給你調理,修復你自身的系統,讓你自己痊癒,疾病自然就消除了。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越來越不適應天然的環境,只適應人自己創造的環境,而人工的環境是很脆弱的,就像高鐵一停電,人悶在裡面,怎麼辦?

現在西方已經相當流行 「自然療法」,它與中醫的理念完全相通。將來的醫生不是開藥方的醫生,而是指導人們如何健康生活的老師。

蘭溪:人們對養生有很大誤區,認為養生就是吃補藥。

樓宇烈:商家都在推銷營養藥、滋補藥,其實沒有必要吃。有的時候吃了,反而有害。青少年中這個現象很嚴重。吃了過多的營養藥、滋補藥,兒童發育會不正常,在某種程度上會引起生理變態,早熟。一個人的成熟跟壽命是有關係的,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短。依賴營養品、滋補品,違背了中醫的養生理論。養生要順其自然,人跟人是不一樣的,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循天道。

作者: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等。)

本文為樓宇烈2011年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蘭溪訪談的實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