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後爹法蘭西,解放了美利堅,卻埋葬了自己

西府趙王爺 發佈 2022-12-24T11:13:49.695230+00:00

公元1607年,約翰-史密斯上尉帶著100多名英國人,從不列顛乘船來到北美東海岸,開啟了英國人殖民北美的歷史。在隨後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越來越多的英國人追隨史密斯上尉的腳步來到北美,他們在東海岸陸陸續續建立起了十三塊殖民地,是為現代美國的前身。

公元1607年,約翰-史密斯上尉帶著100多名英國人,從不列顛乘船來到北美東海岸,開啟了英國人殖民北美的歷史。在隨後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越來越多的英國人追隨史密斯上尉的腳步來到北美,他們在東海岸陸陸續續建立起了十三塊殖民地,是為現代美國的前身。

1776年7月4日,英國在北美東海岸的十三塊殖民地正式宣布獨立,成立了美利堅合眾國。這是一個由英國人一手建立的國家,從種族膚色到文化語言,全部脫胎於英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其實就是英國的親兒子。

然而關於美國的誕生,給予美國人最大幫助的並不是親爸爸英國,而是隔壁的後爹法蘭西。

18世紀中葉,英法兩大巨頭各自拉著一堆盟友掐架,戰爭從1756年開始到1763年結束,足足持續了7年之久,故此在歷史上被稱為「七年戰爭」。七年戰爭是一場全球性的戰爭,當時英法為了爭奪世界殖民霸權,不僅僅是在歐洲大打出手,還在殖民地上相互攻伐,波及範圍之廣,堪比世界大戰。

比如在北美,英國人狂揍法國和西班牙,將法屬加拿大和佛羅里達收入麾下;在印度,法國人則是支持莫臥兒帝國,抵抗英國殖民軍的入侵;在西非,英國殖民軍又入侵了法國的殖民地聖路易。

戰爭從來都是一個燒錢的遊戲,英法這麼滿世界的打打殺殺,對於國力的消耗無疑是非常巨大的。像法國直接就是被戰爭把經濟給打崩了,才不得不選擇接受失敗。而英國雖說是大獲全勝,但家底也幾乎都被掏空了。

家中有糧,才能心底不慌。眼見自家國庫空空如也,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連覺都睡不著,只想著找地方給補回來。然而自家的那些殖民地大都還在療養戰爭創傷,壓根榨不出多少錢來。至於從法國人和西班牙人那邊搶來新地盤,那更是要以穩為先,不往裡面砸錢就算不錯了。

最終思來想去,喬治三世將目光瞄向了北美東海岸十三州。作為英國人自己一手建立的殖民地,這裡經濟發達,政治穩定,想來為「祖國」多付出一點也是應該的。畢竟按照英國人的說法,自己這七年和法國死磕,都是為了保護北美殖民地利益,那麼被保護者交保護費是不是天經地義?

於是英國人開始在北美十三州收取重稅,什麼咖啡、藍靛、紡織品,全都給安排上。甚至後來英國人還搞了一個《印花稅法》,要求蓋章文件支付印花稅。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人在對殖民地加稅的同時,自己又在本土大搞「減稅惠民」政策,其中產生的窟窿自然就是殖民地去填。我把你當親爹,你卻拿我當冤種,英國人如此這般的壓榨吸血,惹得北美殖民地是怨聲載道。

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1773年,英國發布《茶葉法》,意圖壟斷北美北美殖民地的茶葉貿易。當地人為了表示抗議,在波士頓打劫並傾倒9000噸茶葉,是為「波士頓傾茶事件」。

傾茶事件發生後,英國為了彰顯自己權威,對北美殖民地做出了一系列嚴厲的制裁,試圖以強權威懾穩固政權。但是結果適得其反,殖民地民眾不僅沒有因此而畏懼,反而反抗得愈發激烈。他們組建起了自己的的大陸議會,並開始武裝民兵。

對於英國統治者而言,搞議會也就算了,自立武裝那是絕對不能忍。所以英國派出軍隊,要強行收繳殖民地的民間武裝,結果引發了民兵武裝的反抗。隨著1775年4月萊克星頓的槍聲響起,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被正式揭開。

此時的英國和美國,一邊是打遍全球無敵手的老牌列強,一邊則是初出茅廬的新秀菜鳥,完全都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所以不比美國大片裡面,殖民地的英雄們個個能征善戰,砍瓜切菜般吊打英軍,獨立戰爭初期的美國人打得其實非常艱難。

在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英軍面前,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完全就是一群烏合之眾。且不說民兵出身的他們缺乏足夠的職業兵素質,裝備水平也是差到可憐,槍枝彈藥極度匱乏。然而就是打造這樣一群「烏合之眾」,也已經是超出北美十三州的極限。他們慘澹的家底,壓根就不足以維持這場戰爭長久的進行下去,更不要說戰勝英國人完成獨立了。

眼見獨立戰爭難以為繼,一代目雷引富蘭克林只能是代表美國遠赴歐洲搬救兵。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作為英國人的一生之敵,法國無疑是最佳的聯合對象,他們做夢都想打英國。當時法國人聽說英國後院起火,那可是來了興致,不僅答應給美國提供軍火,還想著「志願」去北美找英國人打架。

比如19歲的法國青年貴族拉法耶特,就放著巴黎舒適的貴族生活不過,自掏腰包招兵買馬,跑到了華盛頓身邊當跟班。拉法耶特帶來的法國志願兵雖然人不多,但都是正兒八經的軍人出身,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

就連拉法耶特這個小朋友,那也是14歲就成為了炮兵中尉的軍事小天才。正是在他們的訓練指導下,原本對戰爭一竅不通的北美民兵,才算是正兒八經的入了門。

有心歸有心,但不能魯莽行事。當時的法國還沒有從「七年戰爭」的失利中完全走出來,儘管他們很想在私下裡捅英國人一刀,卻還是不敢盲目投資,派出志願兵和出售軍火已是極限。事實上不僅是法國不敢下注,荷蘭人、奧地利人、西班牙人,當時歐洲所有的英國對頭都在觀望。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國家行事都要以利益為先。鑑於美國和英國之間的懸殊差距,投資美國的風險實在太大,搞不好就是血本無歸。只有這種在邊路策應,儘可能的噁心英國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於是華盛頓只能是領著大陸軍且戰且退,苦苦支撐。直到1777年底,被法國人訓練得煥然一新的大陸軍在薩拉托加打了一場大勝仗,歐洲風向才發生徹底逆轉。

薩拉托加戰役的勝利雖然沒能改變大陸軍和英軍之間實力上懸殊差距,但卻給到了法國人孺子可教也的信心。他們欣慰的發現,北美民兵在經過自己的悉心調教之後,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對於一直有心復仇英國的法國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值得嘗試的機會。

於是法國新王路易十六親自下場,拉上西班牙、荷蘭等一批小弟,開始找滿世界的找英國人麻煩。面對捲土重來的法國人,英國雖然無奈,但也只能接招。於是揮向北美的重拳突然散開,北美獨立戰爭演變成了「全球化」戰爭,美國的壓力頓時驟減。

當然即便是英國分兵,也能在北美占據對美國的絕對優勢,美國獨立的希望依舊渺茫。不過路易十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找到美國結盟,給予其全面的軍事援助。不僅貸款武器糧食什麼的管夠,還直接發兵遠征北美。

英法這對老冤家碰頭,從來都是不死不休。法國人的到來,讓美國成為了這場戰爭的配角。因為之後的時間裡面,關鍵戰役基本都是法軍在擔當主力,法國海軍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和瘋狂針對皇家艦隊,而法國陸軍則是在北美大陸死磕紅衫軍,而美國的大陸軍則是緊抱法國爸爸的大腿,瘋狂刷經驗。

比如1781年在約克敦戰役中,法軍在陸地戰場上出動了8800人,外加300多門重炮,而在海上戰場則是派出了24艘戰列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參戰兵力超過1.5萬人。而美國大陸軍這邊一共就出動了9500人,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搞後勤的。而在傷亡方面,也是法國人占據大頭,比例超過三分之二。

約克敦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終局之戰,基本宣告了整個戰爭的結束,作為失敗方的英國人大勢已去,只能是選擇妥協。隨著1783年《美英巴黎和約》的簽訂,美國正式完成了。

很明顯,美國獨立的圓滿收場,離不開法國人的鼎力幫助。在整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就像一個慈祥的老父親,給予了初生的美國無微不至的照顧。

比如美國軍工薄弱,法國便提供武器彈藥。當時大陸軍幾乎9成的武器裝備都是法國,或者通過法國渠道搞來的。如果沒有法國,大陸軍裡面能有三分之一的人端上槍,那都算是富裕仗。

再比如大陸軍人員素養低下,法國便送來各種各樣的軍事人才。當時以拉法耶特為代表的法國志願兵,幾乎是手把手交這些北美民兵們打槍放炮。如果沒有法國,大陸軍在戰場上可能連炮崩誰都吃不准。

最關鍵的是法國海軍的出手,在海上牽制住了英國人。要知道當時的美國沒什麼海軍,而對面的英國卻是海洋上的老牌列強。憑藉這一優勢,英國人可以在東海岸隨意的機動,想打哪裡打哪裡,美國人壓根就顧不過來。

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的美國獨立戰爭,其實就是英國和法國之間的戰鬥,稱其為英法戰爭都不為過。與其說是美國從英國人手中實現了獨立,還不如說是法國人從英國手中解放了美國。故此在法國民間還有一個說法,稱美國國父其實不該是華盛頓,而是路易十六。

可惜美國終究不是法國親生的,儘管傾盡全力付出,也不過是後爹待遇,美國人內心中認同的永遠還是英國人。想當初《巴黎條約》簽訂前夕,作為勝利方的法國人還在美滋滋的打著算盤,期待如何能從英國人手中找回場子。

結果卻不曾想美國突然在背後捅刀子,在沒有給到法國任何反應餘地的情況下,直接就和英國人講和了。這最終導致出力最少的美國成功獨立,打了敗仗的英國及時止損,而出力最多的法國除了噁心了一把英國之外,卻是什麼都沒有撈到。

當然這還不算完,美國在獨立之後,很快便與英國完成了和解,貿易大門重新開啟,互相打得火熱。而一手將美國養大的法國則是遭到了拋棄,白白為他人做了嫁衣。

最終美國和英國「父慈子孝」,雙雙走上了強大之路,一個成為了北美老大,一個則成為了海洋霸主。而法國則是因為戰爭損耗巨大,加劇了社會矛盾,最終不得不破產重組。

在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中,昔日那些對美國鼎力相助的法國貴族們跑的跑,抓的抓,連國王路易十六都被拉上了斷頭台。而眼見「國父」受難,美國卻豎起了「中立」的大旗,儼然一副局外人的模樣,哪怕是一句聲援都沒有,想來也是心寒。時至今日,談起那場改變美國人命運的戰爭,大家也是只知道華盛頓,而不知路易十六。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咱們以前也幹過。15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半島,打得李氏朝鮮生活不能自理。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朝鮮半島幾乎全境淪陷,連朝鮮國王都被趕到了鴨綠江邊上。好在此時作為朝鮮王朝宗主國的明朝發揚傳統,及時出手幫助朝鮮驅逐外地,不然現在的韓國可能就得講日本話了。

和獨立戰爭中的法國一樣,明朝雖然打贏了,但也消耗巨大,使得社會矛盾加劇,並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然而儘管明朝付出如此之大,卻依舊難逃被遺忘拋棄的下場。在如今的韓國提起那段歷史,他們只會告訴你東亞戰神李舜臣。殊不知當年的李舜臣只是一個小小的水師偏將,連能否進入明軍主帥的中軍大帳都還得兩說。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韓國和美國如今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想來和他們對待民族歷史的相似態度有著很大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