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君子游於「藝」

觀覆文化 發佈 2022-12-31T02:36:16.652054+00:00

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遊歷。這段時期,孔子提出了他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之一:君子。圖源紀錄片《孔子》(下同)在孔子之前,君子這個稱呼其實泛指「君王、貴族、士大夫」等「統治階級或血統高貴的人」。

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遊歷。這段時期,孔子提出了他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之一:君子

圖源紀錄片《孔子》(下同)

在孔子之前,君子這個稱呼其實泛指「君王、貴族、士大夫」等「統治階級或血統高貴的人」。而從孔子開始,君子則被解釋為「品德高尚之人」。

在孔子看來,人並非生來就是君子。一個人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培養、自我完善,進而成為君子。

孔子將「君子」這個一開始帶有身份地位屬性的稱呼重新定義,變為崇高且純粹的人格。他鼓勵人們去追求「權力之外、表面之下」的東西,倡導每個人塑造自身的修養,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美德及內涵。

這一改變對後世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孔子對君子一詞的重新定義,被不少學者認為是他周遊列國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而他的弟子就是其對君子一詞重新詮釋後的最好例證。孔子的幾位弟子——

子貢是商人;顏回來自平民階層,家境寒微;子路則更像個草莽武士......這些人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沒有一個出身高貴,但卻都具有成為「高貴人格之人」的潛質。在文學、政事、德行上,各有各的長處。

▲《孔丘像》南宋 馬遠 故宮博物院藏

公元前484年,孔子結束了漫長而無奈的列國游訪,返回家鄉。將注意力轉移到對君子的培養上。

為了培養君子,孔子從周代禮樂儀式與道德精神中總結出一套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就是:六藝

即,一個君子要培養獨立人格,所必須精通的六種技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禮法、樂舞、射箭、御車、書法和算術,這六藝是養成君子品格需要研習的基礎內容。

孔子認為,「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在他的心目中,周代文化燦爛輝煌,因此,周禮也就成了他所學習的對象。

他認為君子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指的即是周禮中的六藝。

通過熟練掌握這些技藝,暢遊其中,人就如同魚兒游於水中一般,獲得自由和愉快。

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依靠,以六藝為涵養之境,人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於那個紛繁亂世思考出的一個人進行「自我完善」的方法,對現代社會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由內而外,推己及人。如此這般,每個人都能成為人格高貴之人。


▲《文苑圖》五代十國 周文矩 故宮博物院藏

觀復博物館以館藏「清順治 青花六藝六字碗」為藍本,復刻推出了「觀復青花君子六藝碗」。

館藏「清順治 青花六藝六字碗」釉面光潔瑩潤,整體頗具明代遺韻。

在古代瓷器中,以文字為裝飾的器物不多見,且此碗為反白字,可見製作之用心。

觀復青花君子六藝碗以館藏此器為藍本,摹古復刻而成▼

碗體以「禮、樂、射、御、書、數」六字裝飾。其中,「數」字位於碗心,另有寓意,心中有數。

碗的體量適中,高足微撇。放置時更穩,端起時防燙,很適合家中日常使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