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大戶的致富經

長治日報 發佈 2023-01-07T06:36:49.752205+00:00

隆冬時節,土地已進入「休眠狀態」,但武鄉縣石北鄉張村種糧大戶王躍華卻忙碌依舊,訂籽、選肥…今年51歲的王躍華是土生土長的張村人,2006年他「抖幹家底」承包了鄰村小良村的2700畝荒山。

  冬閒人不閒。隆冬時節,土地已進入「休眠狀態」,但武鄉縣石北鄉張村種糧大戶王躍華卻忙碌依舊,訂籽、選肥……為今年糧食豐產提供種子和技術保障。

  今年51歲的王躍華是土生土長的張村人,2006年他「抖幹家底」承包了鄰村小良村的2700畝荒山。「俺當時就想,種糧肯定有出路。」王躍華憨憨地說。

  從那時起,王躍華就開著他當時最大的「家產」——一輛三輪車住進了大山,以「大破大立」的方式建設農田,對分散的荒山進行統一規劃,逐年平整。「要想多產糧,就得從根本上解決土地高低不平、排水不暢、條塊雜亂等問題。」王躍華說。

  經過10餘載的不輟耕耘,王躍華在2700畝干石山上開闢良田300多畝。與此同時,他整修近3米寬田間路、機耕道10多里。「機耕道、田間路的修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以前機械設備根本去不了的地塊,現在機械設備可以『任我行』,想去哪塊地就去哪塊地。」王躍華說,如果說土地是農民的根,那麼農業機械就是農民的「機械手」「智能腿」。走進王躍華的農機設備庫,只見旋耕機、播種機、薄膜機、收割機、秸稈粉碎機……琳琅滿目,從耕到種、從種到收各種農機設備應有盡有。「要是沒有這些農機設備,咱可種不了那麼多地。」

  在多年的農業實踐中,王躍華逐步將信息化技術與農業生產過程深度融合,通過探索高效種植新技術,引進家庭農場新模式,逐步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蛻變。「要選用高產耐密抗病性好的良種,分層定位深施肥,採取高台大壟勻密栽培模式,精密播種機實現精良化點播……每個環節都要力爭做到科學達標,為豐收奠基!」王躍華一臉認真地說。

  為讓土地更「綠」更「肥」,王躍華嚴格控制化肥施用量,防治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等問題,全面實施以秸稈還田為核心的土地保護技術模式。與此同時,王躍華還搞起了養殖業,從10多隻羊起步,目前存欄羊已達到370多隻,逐步形成了養羊生產、環境保護、資源利用、高效種植的種養結合現代農業良性循環。

  土地從不辜負每一份付出。在王躍華的精心耕耘下,糧食產量穩步攀升,2019年玉米產量突破了20萬斤,年收入首次突破25萬元;2022年玉米產量再創新高達到23萬斤,收入接近30萬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王躍華說,「俺作為一個農民,就是要多產糧、產好糧,不讓一分耕地撂荒,為中國人的飯碗貢獻更多長治糧。」

本報特約記者 趙海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