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戰爭的餘波,挪威戰役成定局,芬蘭與德國共伐蘇聯

歷史皇太后 發佈 2023-01-22T15:08:11.922817+00:00

1940年3月12日,蘇芬戰爭正式結束,這場戰爭讓蘇聯傷亡超過20萬,而芬蘭則損失了超過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

1940年3月12日,蘇芬戰爭正式結束,這場戰爭讓蘇聯傷亡超過20萬,而芬蘭則損失了超過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22萬2千居民,占芬蘭總人口12%的人喪失了家園。更關鍵的是,卡累利阿地峽的丟失導致芬蘭的新國界線無險可守,第二大城市維伊普里城也丟了。誠然,芬蘭是這場戰爭的失敗者,但蘇聯卻也未必見得就是勝利者,戰場外的暗流有時比明面上的戰爭更具威力,對未來局勢的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這一次不光作壁上觀的英法要付出代價,以勝利者自居的蘇聯也要遭一次現世報。

德國決心進攻挪威

芬蘭在戰爭中受到了較為廣泛的支持,不少國家的志願者來到芬蘭參戰。但芬蘭真正需要的是更為正規的援助,比如來自同盟國的援助,可惜英法兩國均採取了作壁上觀的態度。對於英法而言,他們此時更重要的敵人是德國,而非遠在東邊的蘇聯,為了芬蘭這麼一個小國而激怒蘇聯,這顯然不符合英法兩國的利益。由此可見英法的態度是怎樣的,他們對於芬蘭的死活並不在意,至少相當一段時間內是這樣。

但英法也不是全然沒有動作,在1940年2月5日,英法突然宣稱願意在3月份向芬蘭派遣援軍。官方說法是會有英法會派出一支聯合部隊,包含有10萬英軍和3.5萬的法軍,這支遠征軍會在挪威北部登陸,隨後穿過挪威和瑞典抵達芬蘭,幫助芬蘭對抗來自蘇聯的軍事威脅。不過,這需要來自挪威和瑞典的同意,而芬蘭政府也必須公開請求來自英法的援助,否則英法兩國是無法派出遠征軍的。

那麼,英法兩國真的是願意援助芬蘭嗎?當然不可能,英法的主力都在法國邊境上嚴防德軍進攻,哪有閒情雅致來幫助芬蘭呢?事實上,英法意圖根本不是要援助芬蘭,他們是希望趁機占領挪威的港口和瑞典的鐵礦。德國和挪威、瑞典兩國貿易密切,相當一部分鐵礦都要通過兩國進口,他們無非是希望趁機控制挪威和瑞典,用兵不血刃的方式削弱德國的戰爭潛力。但德國方面自然不會准許英法占領挪威和瑞典,故而威脅如果英法出兵的話,戰火將燒到整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並公開告知瑞典,若英法踏上瑞典國土半步,則德國立刻進攻瑞典。

德國此舉有兩個目的,其一是防止英法介入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以免自己的鐵礦來源被威脅,其二便是對蘇聯進行安撫,畢竟蘇德兩國剛剛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因此阻撓英法介入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避免蘇聯錯判德國要和英法聯手對其施壓。同時,出於保護鐵礦來源和避免英法占據挪威和瑞典作為封鎖德國的橋頭堡,德國方面下定決心要入侵挪威,這為未來的挪威戰役埋下了種子。

德國和芬蘭結盟

需要注意的是,德國也不是一點沒有幫助芬蘭,畢竟德國和蘇聯同床異夢,早晚是要開戰的,因此德國雖然明面上對芬蘭不管不顧,可實際上德國在暗中沒少給芬蘭援助,戰前他們幫助芬蘭修築了大量機場,戰爭里也通過一些私密渠道援助芬蘭武器裝備。

對於德國而言,芬蘭把蘇聯拖得越久,對於德國就越有利。德國希望蘇芬戰爭能給蘇聯持續放血,儘可能多的消耗蘇聯的精力,同時也讓德國能夠有意通過這場戰爭來看清蘇聯的實力,為日後進攻蘇聯做出準備。

另一方面,芬蘭和德國的關係也日漸升溫,兩國日漸親密的原因是軍事和民生兩個方面。在蘇芬戰爭後芬蘭加緊重整軍力,1940年的軍費開支占芬蘭當年財政收入的45%,可當時芬蘭缺乏貿易渠道,因此芬蘭只能從德國進口武器裝備。

而隨著1940年4月德國入侵丹麥和挪威,芬蘭又失去了化肥和糧食的進口來源,,向瑞典和蘇聯購買常常不能按時供貨,不得已只能繼續依賴德國,兩國的關係自然也就在貿易中快速升溫。

需要注意的是,芬蘭和德國的關係升溫是不存在脅迫的,倒不如說德國給了芬蘭大量的優待,各類物資出口芬蘭是都有不同程度的優惠。其目的自然很明顯,那就是拉攏芬蘭參與到對蘇聯的戰爭之中。

而反觀蘇聯不僅在戰後沒有修復和芬蘭的關係,不僅脅迫芬蘭交出波特薩莫的採礦權和解除奧蘭群島的武裝,還成立了一個名為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偽政府,這個傀儡政府被視為是日後吞併芬蘭所需的行政班底。毫無疑問,蘇聯的所作所為自然會引發芬蘭的不滿,兩國關係不可能有所緩和。

一面是給出各種優惠的德國,一面是咄咄逼人的蘇聯,芬蘭自然希望聯合德國對蘇聯展開復仇。兩國迅速達成了秘密協議,准許德國軍隊進入芬蘭和使用芬蘭境內的軍事設施,兩國也將一起對蘇聯發動攻擊。

1941年春季芬蘭和德國就對蘇聯的進攻達成協議,而對外芬蘭則告知英國和瑞典,聲稱1942年春季之前德國都不會和蘇聯爆發戰爭,很明顯這就是芬蘭幫德國放出的煙霧彈,而蘇聯自然也就被蒙在鼓裡,直到蘇德戰爭爆發才明白芬蘭復仇的決心。

結語

就實際情況來看,蘇芬戰爭對未來的影響主要是兩件事,其一是德國決心對挪威發動入侵,其二是德國和芬蘭締結為了實質上的同盟。前者是英法的意圖刺激到了德國,使德國認定英法會先一步插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因此德國必須搶先一步控制挪威,以免英法切斷德國重要的鐵礦進口來源。

後者則是芬蘭在愛國情緒的驅使下,為了能夠奪回失去的土地而和德國締結為同盟。儘管雙方沒有公開成為同盟,但實際上雙方確實是盟友。而德國也自然願意接納戰力強悍的芬蘭人成為他們的盟友,這有助於他們在北線展開對蘇聯的軍事行動。

換言之,蘇芬之間這場看似微不足道的戰爭,實際上決定了二戰的未來發展,分別是挪威戰役和蘇德戰爭中北方戰場的戰事。沉醉於蘇芬戰爭中那苦澀勝利的蘇聯,急於以勝利者的身份從芬蘭身上壓榨更多利益,甚至想要侵吞整個芬蘭,卻沒想到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現世報來的如此之快也算是蘇聯的報應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