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年例」嗎?誰在過「年例」,「年例」是誰真正的春節?

愉悅鋼筆 發佈 2023-01-26T01:33:49.138710+00:00

據了解,年例是高州地區乃至粵西民間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在農村素有「年例大過春節」的說法,因此,年例民俗是粵西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前些天,聽一個吳川人說年初幾要過年例。他說年例很熱鬧,比過年還熱鬧。

筆者很是好奇,便稍作考證。

年例是粵西最隆重的節日

據了解,年例是高州地區乃至粵西民間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在農村素有「年例大過春節」的說法,因此,年例民俗是粵西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年例主要盛行於高州、化州、電白、茂南、吳川、信宜、遂溪、廉江、赤坎、霞山、坡頭、麻章、雷州、徐聞,以及廣西北流一帶。

而這一帶正好是傳統的俚僚聚居地域:據1986年《廣東地名探源》考證,今茂名市的茂南區、高州、電白、化州和廉江、恩平、陽江、陽春、吳川等地,正是冼夫人活動的主要區域。

「年例」表面上在各地叫法不一樣,比如,茂名、高州、電白等地叫年例——這才是俚僚年例;雷州叫遊人或元宵,徐聞叫上軍坡、鬧軍坡或游神,廉江叫游神或游花街等——這些只是借俚僚年例搞自己的祭祀活動。

筆者甚至產生懷疑,因為俚僚人對年例的高度重視,以致「年例大過春節」,所以,年例才是俚僚人的春節。

反正有一點可以肯定,不是俚僚地區的不會過年例。其他漢族地區是沒有年例的。請注意,這裡是專指年例。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即上面提到的,客家人在俚僚舉行年例期間,也會趁熱舉行年宵等活動,但不叫「年例」,也不祭祀冼夫人。

年例是鑑定是否為俚僚人的信仰印戳,這是刻在俚僚骨子裡的文化基因,說明他們始終沒有忘本。

粵西俚僚雖已「漢化」但不忘本的精神,值得所有講白話的朋友學習!你們都必須認祖歸宗,認冼夫人為祖為神,而不是跑到客家祖地南雄珠璣巷去攀附客家人為祖為宗。

年例是俚僚人的春節

據信,「年例」起源於嶺南古老的祭祀,由「驅鬼逐疫」「招祥納福」的祭祀儀式逐漸發展而來。所謂儺是也。潮汕的英歌舞亦如是。

「儺」,即舞蹈的步伐。《說文通訓定聲》裡解釋「儺」為「擊鼓大呼,似見鬼而逐之。」其實,「儺」就是驅逐疫鬼的一種祭祀舞蹈,《論語·鄉黨》裡就有說:「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東漢科學家張衡曾在《東京賦》裡描繪了大儺的場景:「爾乃卒歲大儺,驅除群厲。方相秉鉞,巫覡操茢。侲子萬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發無臬。……

據考證,在原始家長制(近似奴隸制)時代(唐朝前),粵西俚僚土著人並沒有過春節的習慣,而是選谷熟的時候為臘,以臘月臘日作為慶祝豐收、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的祭祀日子。宋代《太平寰宇記》卷之百六十三竇州(今信宜市)風俗就對年例作過最早的描述:「谷熟時里閈同取,戌日為臘,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會作歌。」

年例是鑒江、南江、西江等流域的土地上,俚僚人盛行的一種新春祭祀、慶賀方式。因此,有人認為,「年例」是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規進行的「賀年例會」。

從這個意義上說,年例自古就是俚僚人的春節。

而後冼夫人率軍而勝,亦會舉行大儺,由此在冼夫人軍營中興起,初為犒勞官兵、宰牛鬧春(開宰牛會),又因長期沿襲已成習俗。

冼夫人去世後,「年例」仍然舉行,只是加入了祭祀冼夫人之儀式。

年例的周期和內容

高州「年例期」一般為三天,頭天名為「起例」,次天為「正例」,最後一天謂「尾例」(俗稱年例尾)。

「年例」以「吃、喝、玩、樂」為主,以神社為單位,從「起例」鬧至「尾例」,場面十分熱烈。

下面以高州年例為例作解釋。


第一天,以「三牲」作「擺醮」正「神位」(三牲即雞、豬、羊或牛),供請「神」或「菩薩」享用,然後燒炮仗(鞭炮)或燒銃叫「醒神」(即喚醒神靈來享用),頓時,鞭炮起,齊奏樂,八音鑼鼓聲齊鳴。




第二天,「正例」:從游神開始,先開廟門由人們抬著冼太行宮神像出遊地界,巡門祈福,鄉過鄉,村過村,游神隊伍整天在八音鑼鼓的陪伴下,游遍各個村落。

「正例」當天,各家還會宰雞殺豬,設宴招待親朋好友。



第三天,在年例尾之凌晨時,各處村落的群眾點燃竹火(絞),集中在宗台前,廣場或地堂,堆起紙船、紙馬、紙財寶,在鞭炮和震耳欲聾的銃聲過後,由八音鑼鼓隊伍陪伴著「冼太行宮像」進回廟裡,然後閉上廟門(俗稱「關廟門」)。「年例」就此結束。


據介紹,「年例」的時間各地不同,主要集中在過完舊曆年(春節)的農曆正月份,但在整個地區從農曆正月初一到農曆12月30日都有過「年例」的。至於,什麼時候過「年例」,各地宗族的先人早已定下了。

每年的年例基本都有一個固定模式:第一,由道士或巫師設壇祭祀,其過程有祭祖、打醮、煉渡、打珓(杯珓)、驅邪、請神、貼符等十多種類。第二,年例祭祀場所主要有四個,公廟(以社為單位)、地黨、土地公和宗台,而這四個場所在活動時各自分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