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小時候沒得到,有了孩子就要給他?補償式育兒或許你也做過

凌晨媽媽育兒 發佈 2023-02-03T00:36:31.025713+00:00

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得主作家郝景芳談過自己在「補償式育兒」中的經歷,認為家長需要更好地撫慰自己。她認為,比起教育他人,你更深的渴望是自我被理解。「小時候爸爸沒吃過,長大買給兒子吃!」「小時候媽媽沒穿過,有了女兒後買給她穿!」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是有這種想法的?

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得主作家郝景芳談過自己在「補償式育兒」中的經歷,認為家長需要更好地撫慰自己。她認為,比起教育他人,你更深的渴望是自我被理解。

「小時候爸爸沒吃過,長大買給兒子吃!」

「小時候媽媽沒穿過,有了女兒後買給她穿!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是有這種想法的?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擁有過,長大後就千方百計給娃,固執的以為他們「需要」,這就是「補償式」育兒,或許你也做過!

小時候很少喝汽水的雷哥

雷哥是我發小,上頭有五個姐姐,他排行老六。雖然姐姐們都很寵愛他,但孩子多,家裡條件一般,雷哥也沒吃到過什麼好東西。

有次跟著四姐進城,雷哥看到公園小賣部里有汽水,從來沒喝過的他,看著包裝就已經垂涎三尺了。四姐也察覺到了,但因為確實沒帶錢,只能帶著雷哥在小賣部門口看了一會兒,就帶他回家了。

雷哥一直很想嘗一嘗汽水的味道,但卻沒機會,因為村裡的小賣部,是沒有這種汽水的。後來,雷哥跟媽媽進城辦年貨,終於又遇到了他日夜想念的汽水,媽媽看他特別喜歡,就買了一瓶,回來給六個孩子一人一口,最後剩下的,都給了雷哥。

雖然並沒有多少,但雷哥足足喝了三天,每次都只是舔一下,稍微喝一點,潤潤嘴唇,就不捨得喝了。汽水的滋味,在雷哥童年的印象中,特別深刻。

後來跟雷哥一起吃飯,還聊起了這件事。雷哥說,現在他有了孩子,帶娃出門經常會隨手買一瓶汽水,有時候還會跟孩子分享,搞得兒子現在幾乎每天都要喝一小瓶汽水。

我趕緊說,碳酸飲料喝多了對身體不好,雷哥愣了一下說,以前窮,喝不起,現在孩子想喝,就喝點吧。小時候自己沒機會擁有,長大了不能讓孩子受委屈!我一下子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補償式育兒產生的三個主要原因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補償心理」,說的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因為個體在適應社會過程中沖存在偏差,而想要求得補償。和補償式育兒一樣,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為什麼會出現「補償式」育兒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原因一:客觀條件達不到

70、80乃至90後,都不算特別富裕的時代,小時候的他們,有很多「望而不得」的物品,可能是吃的,可能是喝的,還可能是玩的、穿的

正是因為這些暫時不能達到的客觀條件,導致他們成年後更多把「補償」行為投射到自己或者孩子身上,認為他們也需要。

原因二:父母感情不好

父母平時感情不好,或者離婚了,都會對孩子造成一定影響。我的一個閨蜜,因為離婚了自己帶女兒,什麼都要給女兒最好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品牌的。

她說,孩子已經沒有爸爸了,現在我希望她得到的,都是最好的。甚至女兒的「無理要求」,比如看上了一款七八千塊錢的平板,她也馬上給娃置辦上,兩個月的工資就這樣沒了,她覺得值!

其實,這種補償心理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好事情,還可能讓孩子的性格發展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見什麼要什麼,完全不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父母是否承擔得起,容易養出自私自利的孩子。

原因三:老人帶娃

老人帶孩子如今也很常見,有些孩子自己是被爺爺奶奶帶大的,什麼要求都會本滿足,或者什麼都不被滿足。

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就覺得不應該讓老人帶了,即使家裡條件一般,也選擇全職帶娃。

當孩子遇到一些事情時,總會代入自己小時候的感受,做出不正確的育兒方式。這種情況下,往往養出「白眼狼」。

做個誠實的父母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在1894年提出了「投射」的概念,他認為,投射是個體自我對抗超我時,為減除內心罪惡感所使用的一種防衛方式。這種情況在育兒上,經常會出現。父母把自己的性格、欲望或態度,「投射」到孩子身上,和「補償式」育兒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是好的「投射」,帶給孩子的,也會是好的影響,比如自律的父母,很容易養出自律的孩子;如果是不好的「投射」,帶給孩子的,也會是負面的影響,比如性格孤僻的父母,很容易養出「不合群」的孩子。因此,掌握好尺度,不管是「補償式」育兒還是「投射」心理,都能給孩子帶來積極的作用。

那麼,在生活中,到底應該怎麼做呢?有下面幾個建議,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1、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遇到事情從「他怎麼想」出發,而不是「我覺得」;

2、正視自己內在的「小孩」,跟自己的父母和解;

3、學習當下的育兒方式,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其實,不管是哪一點,都是希望父母能做一個誠實的人。就想心理學家李雪說的那樣:「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真誠。」如果你能真誠的對待孩子,我想,你的育兒方式,也一定適合他!

凌晨媽媽來叨叨:

有一首歌唱得很好「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其實,我們很多時候,是一邊溫習父母的養育方式,一邊學習新的育兒方式,雖然可能有些笨拙,但也有在不斷地成長。而那些小時候的「得與失」,則慢慢成為育兒前進路上的奠基石,助力我們走的更穩,走得更遠!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1:孩子吐槽爸媽「秀恩愛」,心理專家:父母相愛是最好的教育

相關連結2:心理學家:故意磨蹭是娃在「被動攻擊」,3招讓娃快起來

相關連結3:心理學家:外在獎勵會影響 "內在動機",這樣鼓掌讓娃自主進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