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仰韶時代

光明網 發佈 2023-03-22T04:56:16.136767+00:00

作者:趙春青(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范翔(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仰韶文化是中國命名的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時代是繼裴李崗時代之後的又一段驚心動魄的史前時代。

作者:趙春青(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范翔(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

仰韶文化是中國命名的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時代是繼裴李崗時代之後的又一段驚心動魄的史前時代。經過幾代考古學人的不懈努力鑽研,目前基本上搞清楚了仰韶時代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前2900年,這一時期正處於中國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學界對仰韶時代的環境背景、生計方式、聚落形態、文化關係、社會性質等,都有了較深入的探索。可以說,仰韶文化和仰韶時代是中國史前社會研究最為深入的時段,代表著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的水平。不過,關於仰韶時代的具體起止年代、分布範圍、文化類型的劃分,仰韶時代究竟劃分為幾大階段、從哪個階段開始進入中國文明的起源階段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學術界沒有定論。基於此,筆者就仰韶時代的若干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時空範圍

仰韶文化分布面積龐大,按照仰韶文化鼎盛時期即廟底溝期的分布範圍來看,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東北達遼西地區、東與山東境內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相接,東南到太湖流域崧澤文化的西北部,南部與大溪文化接壤,西南深入四川省西北部,西與馬家窯文化接壤。東西南北、縱橫數千里,是史前中國面積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為深遠的考古學文化。環繞仰韶文化的諸支考古學文化,計有仰韶文化東邊的大汶口文化、西邊的馬家窯文化、南邊的大溪文化、東南邊的崧澤文化等,共同構成中國考古學上的仰韶時代。

仰韶文化初期,即早於半坡類型的棗園類型或零口類型,有學者推測其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前4500年,可以置於仰韶文化半坡期之前。不過,這一將零口類型劃歸仰韶文化初期類型的方案並未被多數學者接受。至於廟底溝二期文化,早有學者將其劃歸龍山時代早期,也有學者主張劃歸仰韶文化末期。筆者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已基本不見彩陶,失去了仰韶時代最基本的陶器色調;從陶器的器物基本組合觀察,陶斝之類空三足器已登場,成為龍山時代最常見的陶器種類之一。而仰韶文化的標型器——小口尖底瓶已退出廟底溝二期文化的陶器群,在聚落形態廟底溝二期不見西安半坡、臨潼姜寨那樣的向心式聚落布局模式,公共墓地如山西清涼寺墓地出現貧富分化、貴賤有別。此外,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生計方式、貿易往來等,也遠遠超出仰韶文化。因此,筆者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似應脫離仰韶時代,歸入龍山時代為宜。

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孰早孰晚,學界曾爭執不休。洛陽王灣和三門峽廟底溝遺址的發掘最終實證了仰韶文化在前、龍山文化在後。而同屬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究竟哪個在前哪個在後,抑或某一階段二者是並存的關係,學界目前仍然時有爭論。不過,大體而言,半坡類型主要分布在關中地區而廟底溝類型起初主要分布在陝西東部和河南西部似已經取得較為一致意見。

廟底溝時代與大同之世

仰韶時代歷時兩千多年,是史前中國極富時代變遷的歷史階段。按社會發展階段可以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其中,仰韶時代早期約為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有學者細分為半坡期和史家期。半坡、姜寨、北首嶺、元君廟墓地等一系列典型的聚落與墓地解析表明,仰韶時代早期為氏族社會。其中,姜寨一期遺址保存、發掘得較為完整。這是一處由五組房屋構成的氏族村落,村落中央是一個大型廣場,五組房屋環繞廣場分布;每組房屋均由大、中、小三類房屋構成。其中,大房子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上,整體呈凸字形,設長條形門道和單間房屋,門口置一火膛,在其左右設兩個土床,後間是一片空地,供家族成員聚會使用。村外原應有五組墓地,現保存完整的只有3組,每組墓地所葬死者應是同一家族成員。由村落內的房屋和村外的墓地推測,每一家族的日常人口為20—30人左右,與民族地區的母系家族人口相仿。除了家族之外,尚有廣場、哨所、環壕和環壕外的窯場為氏族共有。姜寨一期聚落形態,在關中和隴東地區廣為流行。

仰韶時代中期約為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有學者稱之為廟底溝文化或仰韶文化廟底溝期。我們把這一時期與中國古籍上常常提及的大同之世聯繫起來。《禮記·禮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所處的時代為小康之世,而早於小康之世的大同之世,再不見有具體的人名,只是說明大同之世的時代比禹時期更早。那時,社會「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那麼,究竟何時為大同之世,古典史籍並未記載,歷史學家往往把大同之世當作古人的理想之國。筆者認為,頻見於古籍的大同之世,絕非相壁虛設,而是對應於我國歷史上的某一時期。早於夏代者依次是史籍上的五帝時代、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約公元前1萬年至前2000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已經相當縝密,如果以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與史籍所載的大同之世相比附,最有資格的當是仰韶文化的廟底溝期。廟底溝期分布廣泛、彩陶盛行、圖案以花卉紋為主,但階層分化並不明顯,符合大同之世的景象。在廟底溝期之後,中國才逐步進入「五帝時代」,「大同之世」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心中遙不可及的美好傳說了。

聚落、城址與城址群

目前,仰韶時代最早的城址是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始建年代為公元前4000年前的大溪文化第一期,約相當於仰韶文化廟底溝期初期。湖北天門龍嘴遺址也發現了仰韶時代的城址,該城址年代為油子嶺文化油子嶺類型早期,即公元前3900年至前3500年,與仰韶文化廟底溝期的年代相仿。城頭山和龍嘴兩座城址是目前中國所見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已建有斜夯的城牆,但城址面積都不是很大,城內也不見高等級建築。因此,它們更像是兩座帶圍牆的聚落,與後來出現的城址相差甚遠,不具備城址的功能。筆者推測,這兩座城址與陝西西安市附近的楊官寨遺址處於同一發展階段。楊官寨聚落面積達80萬平方米,環繞遺址一周為環壕,遺址內部不見宮殿一類建築,而是有整個聚落共用的大型水池系。楊官寨聚落東北是廟底溝期的公共墓地,已發掘了幾百座墓葬,墓葬分化不甚明顯,或許顯示出廟底溝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尚未出現嚴重的分化現象。

公元前3500年至前3000年間的仰韶文化晚期,各地城址的數量大大增加,單個城址的平面布局已顯示具有地域中心的位置。如河南鄭州市的西山城址、大汶口城址、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石家河城址等,這時的個別大型城址已演變成區域政治中心,甚至是更大範圍內的聚落群所構成的都市。可以說,仰韶時代晚期,中國開始出現的城址群至少有仰韶文化中游城址群、海岱文化城址群、長江中游城址群三大城市群。到了龍山時代,不僅城市群擴展到長江上游和長城沿線,而且城址的規模更大,布局更為複雜,文明化程度更高,而這均是以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市群為基礎的。仰韶時代城址群如何分類,每一城址群內的城址是否都可以分為都城—都邑—聚落。每個層次,每一層級的城址有何特點,這些問題需要在進一步的田野工作和綜合性研究中逐步解決。

藝術與宗教

如前所述,仰韶文化可以劃分為三大階段。其中,仰韶文化中期的廟底溝期的彩陶流傳面積最大,彩陶花紋以花卉紋及其變體引人注目。廟底溝期的花卉紋彩陶以兩個花瓣、四個花瓣、六個花瓣等組成的彩陶圖案最為常見。此外,有規律地纏繞在一起的迴旋勾連紋,同樣是廟底溝期的主體彩陶圖案。蘇秉琦先生把迴旋勾連紋進一步細分為菊科和玫瑰花兩種類型,筆者認為花卉紋與迴旋勾連紋,凸顯了廟底溝期的彩陶主體紋飾,因而廣泛流行,風行一時。除了這種圖案畫的紋樣以外,廟底溝文化彩陶令人矚目的還有所謂「鸛魚石斧圖」,彰顯強大的鸛鳥集團戰勝白鰱魚集團的畫面。這幅陶畫被藝術史家們奉為最早的中國畫。需要說明的是,這幅「鸛魚石斧圖」是採集品,與之共同被採集的還有十幾件陶器,經筆者觀察,大部分是仰韶文化史家類型常見陶器。因此,這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更可能是相當於史家期的作品。

有學者認為玉器同彩陶一樣是中國史前傑出的藝術瑰寶之一。仰韶時代的玉器主要有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和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三大系統。其中,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龍、玉人等,造型生動、古樸典雅,尤其是玉龍形象凸顯,喻示著中國對龍尊崇的習俗已經相當成熟。凌家灘文化玉器如玉豬龍、玉版、玉人、玉豬、玉鷹等,神秘而又浪漫。其中,玉豬龍、玉人當與紅山文化玉器保持密切的聯繫。至於良渚文化早期已經出現的玉璧、玉琮等玉器,裝飾精美、紋飾繁縟,而且類別複雜、工藝精湛。可見,良渚文化早期的玉器爭奇鬥豔,百花齊放,而這也預示著文明時代已經到來。

有學者主張將「玉器時代」指稱史前中國的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筆者認為,「玉器時代」泛指仰韶文化晚期的東北、華中和長江下游地區或許差強人意。但是,玉器時代的流行範圍極其有限,特別是對於根本不見或極少見玉器的地方而言,用它涵蓋仰韶時代晚期就顯得不盡合適了。

各種各樣的宗教遺存,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到了仰韶時代,著名的宗教遺蹟恐怕繞不開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的蚌塑龍虎圖。龍集多種動物形象於一身,其在裴李崗時代已經出現,仰韶時代更加豐滿;與龍相對應的是蚌塑猛虎,西水坡仰韶時代的先民將龍、虎納入其信仰之中,這是原始宗教成熟的表現。

此外,仰韶時代的各種藝術品,如河姆渡文化陶器上雕刻的動植物圖案,雕塑藝術作品中憨態可掬的陶豬、靦腆肥碩的陶羊、似在遊動的陶魚,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象牙器上雕刻的雙鳳朝陽的圖案,正值紅日高照之時,兩隻鳳鳥翹首相對,引吭高歌,器宇軒昂、宛如新作,是巧奪天工的藝術佳作。

總之,蚌塑龍虎的出現猶如龍虎在天,福佑仰韶時代先民,宗教氣息的濃郁,加重了仰韶時代的神秘氣息。彩陶和玉器,更像兩面鮮艷的旗幟,指示著文明化的腳步,加速地朝著初級文明社會突飛猛進!

社會性質與社會發展階段

關於仰韶文化和仰韶時代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以前曾有仰韶文化究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還是父系氏族社會的激烈辯論。有學者認為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社會,從臨潼橫陣墓地、元君廟墓地等仰韶文化早期墓地流行單人仰身的直肢葬,常見合葬墓,合葬的人數不等,多的達80人。葬制中實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為中心的特點。這與聚落內部的房屋房門朝向中心廣場統一布局的原則是一樣的,表明當時維繫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反映出母系氏族社會的性質。但也有學者認為,仰韶文化為父系社會,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與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說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趨增多並占據統治地位,中原地區在仰韶文化早期開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中期則普遍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嚴文明先生認為,仰韶文化究竟處於何種社會發展階段,不必與家系牽扯在一起。與其在家系上爭論不休,不如暫時將家系問題擱置一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仰韶時代的經濟形態、文化狀態、聚落與墓地結構分析、藝術與宗教探索等具體側面,加以深入探討才更有說服力。

目前看來,仰韶文化早中晚三大階段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如果說仰韶時代早期還是人人平等的氏族社會,那麼,經過了仰韶時代中期即廟底溝期的文化大融合,到了仰韶時代晚期即西王村期,聚落大小有別,階層分化日趨明顯,城址等文明因素日趨完備,種種態勢表明,此時的社會文明化已經開始啟動,人人平等的社會常態不復存在,開始進入古代國家或初級文明社會。此時的中國第一批古國,如良渚古國、屈家嶺古國、河洛古國、大汶口文化古國、紅山文化古國等一系列古國,各展英姿,共同走向初級文明社會。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