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不要二胎?原因又搞笑又扎心

讀者 發佈 2023-03-24T17:02:02.033188+00:00

最近,看到魯迅先生的一篇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深受啟發。簡單總結了幾點,真的是又好笑又忍不住拍手稱讚!

最近,看到魯迅先生的一篇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深受啟發。

深入了解後,完全「顛覆」了先生在我心目中嚴肅、高冷的形象。

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還是一位有著超前育兒觀念的教育家!

簡單總結了幾點,真的是又好笑又忍不住拍手稱讚!

再苦不能苦自己

現在流行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叫:

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

一位寶媽發帖說,孩子非要吃好幾十塊錢一個的豬蹄,她沒捨得買。

等孩子去了學校,她扭頭就給自己買了兩個來吃。

理由是:

「我都黃土埋到膝蓋的人了,還能吃幾年,孩子小日子長著呢,想吃什麼他可以自己買。」

哈哈,說得有道理!

當媽已經夠辛苦了,獎勵獎勵自己又何妨?

可你知道嗎,這種超凡脫俗的教育理念,是魯迅先生「玩」剩下的。

魯迅先生在談如何做父親時,著重強調了一點「愛己」:

「凡不愛己的人,實在欠缺做父親的資格」。

這是魯迅先生38歲時說的,十年之後有了娃,他也是這麼做的。

魯迅先生老來得子,對兒子海嬰極其疼愛,可在美食麵前,兒子都得靠邊站。

先生酷愛吃甜食,哪怕醫生叮囑不可再吃,可每次從診所出來,必買糖吃。

由於過於喜愛甜食,魯迅先生也很「護食」。

家裡只剩一塊沙琪瑪了,兒子海嬰看到後想吃,魯迅先生坦然拒絕:

「按理說你可以吃,但就這一塊了,你吃了爸爸就沒得吃了,你還是不要吃,去找你媽要花生吧。」

回家的路上,先生買了三塊餅乾,原想著家裡人一人一塊。

結果自己吃了一塊覺得太好吃了,沒忍住把另外兩塊也吃了。

哈哈,這操作,是我本人沒錯了。

老一輩父母對孩子:「媽媽不愛吃,你吃吧!」

我們這屆父母對孩子說:「媽先嘗嘗哈!」

沒想到,咱這種超前的育兒理念,還跟魯迅先生不謀而合了。

父母自我犧牲式的愛,無疑是偉大的,但對孩子來說,很可能是一種悲哀,甚至是沉重的負擔。

父母的犧牲感和付出感越多,孩子感受到的壓力和束縛就越重,不免出現急於逃離、尋求解脫的情況,甚至變得冷漠和自私。

詹青雲曾在《奇葩說》中這樣說:

很多中國父母,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付出就是為了成全自己的孩子,可是到了最後,就是他們既辜負了自己,又辜負了孩子。

有些父母可能覺得,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心裡過意不去。

這讓我想起一位寶爸說的,他和妻子出去吃火鍋、看電影的時候,從不帶孩子,理由是:

「孩子以後約會時會帶上我們嗎?答案是不會的,所以我們約會為什麼要帶孩子?」

哈哈,這麼想想,是不是就沒有愧疚感了?

當然,魯迅先生說的「愛己」,遠不止這些。

還包括愛惜自己的身體和智力,給孩子遺傳一個好體質,以身作則教會孩子明辨是非。

如此,才能更好地延續生命,了解生命的要義。

允許孩子「拆家」,

順著孩子的天性去發展

魯迅先生遵從「順其自然,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意志」的教育原則。

海嬰從小喜歡拆玩具,拆了又裝,裝好再拆,樂此不疲。

就連父親給他買的留聲機,給母親買的縫紉機,海嬰都拿來拆了。

魯迅先生曾寫道:

「海嬰是一件完整的玩具也沒有的。他對玩具的理論是,『看了就拆掉』。」

面對孩子的「拆家」行為,魯迅先生並不阻攔,甚至還會從旁鼓勵。

他由著孩子的天性,凡事隨他去,以此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許廣平總結魯迅先生對兒子海嬰的教育說道:

「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多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一切『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的背後,是尊重和平等。

尊重孩子的意願,允許孩子做自己。

他給兒子取名「海嬰」,是因為他很喜歡上海這座城市,兒子又恰巧在上海出生。

但他明確表示:

若是孩子哪天不喜歡此名,「可隨意去改」。

魯迅先生真正做到了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來平等對待。

在外面吃飯吃到魚丸,海嬰嚷嚷著說不新鮮,可大家都不信,因為其他人吃了沒覺得有問題。

大家在責怪海嬰無理取鬧的時候,魯迅先生把兒子碟子裡的魚丸拿來一嘗,發現果然不新鮮。

他為兒子正言:

「他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順其自然的教育結果,是孩子能夠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周海嬰在反覆拆卸玩具、電器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度過了一個可以自由探索世界且愉快的童年。

後來海嬰考入北大物理系無線電專業,任職廣電總局,成了一名無線電專家,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發光發熱。

父母存在的意義,

是讓孩子充滿勇氣和力量

魯迅先生還有很多「前衛」的觀念,比如:

海嬰出生時母親難產,醫生問保大還是保小,魯迅先生毫不猶豫地說:保大人。

他還主張趁早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他反對人們將「性」視為不潔淨的事,認為性不該是一種禁忌。

在對孩子的性教育方面,他提倡隨時解惑,不要藏著掖著

他接納孩子的平凡,不強行干預孩子的人生。

周海嬰在文學方面的天賦和造詣並不高,從小背書怎麼也記不住,文學才華也有限。

魯迅先生就說:

「如果孩子資質一般,就當個普通人,不必沽名釣譽去當文學家或美術家。」

他教導海嬰:

「這一生不必光芒萬丈,不必成為別人,只需按照自己的喜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即可。」

他用高質量的陪伴,帶給孩子愛與溫暖。

作為一名「日理萬機」的文壇巨匠,魯迅先生並沒有當甩手掌柜。

他會自己編歌謠、講故事,哄孩子睡覺:

「每晚必須聽故事,講狗熊如何生活,蘿蔔如何長大,等等。頗為費去不少工夫耳。」

發現兒子從小對鏡頭很感興趣,就經常帶兒子去看電影和戲劇表演,還經常拍照。

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周海嬰開始學習攝影,並將其作為一生的熱愛、興趣和特長,用鏡頭定格下許多寶貴瞬間。

光是陪伴這一點,魯迅先生就強過現在多少只賺錢不管娃的父親。

他對父母存在的意義,理解得特別通深刻和通透。

在他看來: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起父母時,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因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我想,所謂成功的父母,正是如此吧。

成為孩子的退路和庇護所,而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成為孩子內心的支柱和可以兜底的依靠,而不是壓力製造者。

雖然隔了一個世紀,魯迅先生的許多養娃心得,竟跟現在的我們一模一樣。

看到孩子是個男娃娃,就感慨道:

「是男的,怪不得這樣可惡。」

剛開始覺得孩子真可愛,時不時就跟朋友寫信曬娃,還附帶兒子的照片。

等兒子長到四五歲,老父親肉眼可見地開始抓狂。

到處寫信和別人說海嬰的壞話:

「那位海嬰氏,頗為淘氣,總是攪擾我的工作,上月起就把他當作敵人看待了。」

堅決不要二胎:

「我對海嬰這小傢伙討厭的吵鬧領教夠了,已在罷工中,不想再有出品了。」

孩子放假在家立馬頭疼:

「幼稚園放假兩星期,全家已在發愁矣。」

天天祈禱孩子開學:

「幸而再一禮拜,幼稚園也要開學了,要不然,真是不得了。」

一開始養娃完全照書養,結果把海嬰養得十分瘦小,最後還是請了保姆。

有時也會過度緊張,海嬰手指上割破一個小口,魯迅先生給許廣平寫信用「鮮血淋漓」形容。

魯迅先生只陪伴了兒子7年,但他帶給兒子的影響是久遠而深刻的。

在《我與魯迅七十年》中,周海嬰寫道:

「七十年來,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與我父親聯繫在一起的。」

魯迅先生給了兒子這世界上最好的父愛:

尊重、平等、愛護。

也帶給我們後人無限啟發,難怪詩人柳亞子先生說:

「近代對於兒童教育最偉大的人物,我第一個推崇魯迅先生。

作者:小小包麻麻,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小包麻麻(ID:xxbmm123)。本文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