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色如許,小劇場綻放戲曲大夢想

光明網 發佈 2023-03-27T05:22:50.620132+00:00

小劇場,大未來。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與文匯報社共同主辦的「2022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於近日落下帷幕。在九天的時間裡,來自11個劇種的13部小劇場佳作在「演藝大世界」的長江劇場和宛平劇院集中展現。

小劇場,大未來。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與文匯報社共同主辦的「2022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於近日落下帷幕。在九天的時間裡,來自11個劇種的13部小劇場佳作在「演藝大世界」的長江劇場和宛平劇院集中展現。古老劇種的勇於革新、經典文學的戲曲重讀、舞台樣式的大膽突破等,無不彰顯著戲曲人對傳統孜孜不倦的當代化探索與審美更新。特邀業內專家與一線主創,共議這方小小舞台上孕育著、飛翔著的偉大夢想。

激活小劇場戲曲的創造精神

崔偉

中國戲曲小劇場展演至今已經走過了八年。這項活動的意義,在於推動了當代戲曲人對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與當代特色極為鮮明的戲劇小劇場形式的邂逅和攜手,並行進於相融並進的自覺追求上。其追求的目標是讓傳統戲曲更具有生命力,激發當代青年戲曲人時代性的創新活力。八年來,不但用小劇場講好了中國故事;更用戲曲小劇場的探索,充盈了時代感和生命力強勁的中國小劇場文化,創造出了具有中國特色和上海文化品格的戲曲小劇場良性發展的大好態勢。

成績面前,我們無疑應樹立更具挑戰和戰略意義的藝術目標——那就是如何在戲曲小劇場中,不但充盈著民族價值觀、凸顯小劇場表達的藝術個性;更能用屬於中國戲曲和戲曲人的智慧,創造並探索中國特色的戲曲小劇場講述之美。從而實現中國傳統戲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戲曲小劇場建設中的表演創新、藝術特色,民族精神和時代表達高度契合,迷人絢爛,特別是能體現中國戲曲審美觀和想像力的戲曲小劇場形式和業態的成熟。

搭建起中國戲曲小劇場展演其實只是起步,建設中國戲劇和時代特色鮮明的戲曲小劇場文化,才是我們的理想。在這個目標的召喚下,儘快建立起中國戲曲小劇場藝術表現方式的獨特風格、戲曲個性的鮮明濃郁、創造智慧與精神的美不勝收,這應是必須儘快完成的一道藝術課題;恐怕也是檢驗中國戲曲小劇場藝術是否能夠實至名歸存在的一個硬性指標。僅滿足使中國戲曲走進小劇場,而不能實現中國戲曲藝術的表現和創造力對世界小劇場形式的貢獻性支撐,缺乏具有審美特色的自覺構築,沒有表達方式和藝術看點的民族性營建,那麼,我們所說的中國戲曲小劇場藝術,必然是缺乏貢獻性、獨特性、民族性的「小打小鬧」。

當下,戲曲小劇場已經驕傲地走過了從介入到融合,由借鑑到原創,並不斷成熟的第一步。是不是更應儘早在創造方法上,不但汲取世界小劇場文化的鮮活與生氣,更應通過成功探索,用響噹噹的作品,使中國小劇場戲曲不僅只有小劇場,更有屬於中華審美和表現風格的戲曲表達力、創造力。那才是中國戲曲小劇場創造之夢的目標,又何嘗不是中國戲曲人對世界戲劇文化的應有貢獻呢?

因此,激活戲曲創造力,凸顯戲曲表現力,理應是戲曲小劇場的基礎性支撐,也是必須及早喚醒的藝術創造自覺,且需極端重視。兩方面的藝術課題應做早、做好。

應看到現在的參演劇目中,戲曲表現元素創造性亮點乏陳,戲曲表現和表達還很缺乏充滿智慧的創造性。展演劇目的戲曲表演審美和方式大多是傳統面貌的使用,基本沒有什麼建立在小劇場創造理念,以及故事和情感、人物講述表達上的戲曲傳統手法活用通靈的神來之筆。這樣,即使一些思想內容和藝術講述很有小劇場韻味與創造力的好題材、好作品,恰恰因為在戲曲表演效果上的平庸、拙笨而乏善可陳。這種現狀使我頓悟,如何做好戲曲化的小劇場創造,是更艱巨和重要的藝術課題。以往,我們強調很多是要在意識和方法上向小劇場特性靠攏,但發展到一定階段,不能不更深刻及早警醒,不能做到表現方式戲曲性的活用與創造性,那就不能真正實現中國戲曲小劇場的魅力與本色。須知,戲曲小劇場的現代面貌,不僅是內容和思想上的,還應是傳統的戲曲藝術形式講述方式與表現效果的創造性突破。

中國戲曲程式性、寫意性、虛擬性審美方式,看似古老但本質卻是很具現代審美追求的藝術理念,也是和現當代戲劇理念中許多追求不謀而合,極有異曲同工之理的生動表達。程式看似是形式,但它卻是源於生活,是經過提煉和美化很高妙的表現手段。戲曲小劇場創造中,不能運用、特別不能創造性地巧用傳統的戲曲表現手段和創造理念講述好生動的小劇場戲曲故事,是當下許多本身可以煥發動人神采的劇目難以突破的瓶頸。我認為,缺乏戲曲表現小劇場性和創造之筆的劇目,只能稱作走進小劇場的戲曲;同樣傳統的東西沒有發展,沒有衍生自內容和表達方法的突破和創造,那也不能叫作優秀的小劇場戲曲。運用程式和「四功五法」容易,在此基礎上或用得當,創新通神才堪稱優秀之作,這是考驗智慧和創造性的審美的命題。解決這個難題,光熟悉傳統技法不夠,要深刻體悟戲曲程式產生出發點是什麼、審美規律是什麼?當下,藝術形式的創造力和看點、亮點還很稀少,已經成為橫亘在戲曲小劇場創造者面前的一道待解課題。

小劇場所具有的探索精神,何嘗只表現在內容的開掘與故事和人物的表達上呢?這個探索不僅是思想內容上的,針對中國戲曲小劇場建設,必然要有形式和表達方式的探索和看點。否則,中國戲曲小劇場就會缺乏應有和特有的表現力、征服力。其實,我們應樹立一種自信,有著中國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立在戲曲藝術表現規律和戲曲藝術家創造追求獨有優勢上,戲曲小劇場的形式創造、創新理應充滿底氣,關鍵是要有恆心和智慧,這樣才能完成中國戲曲小劇場的藝術本質的實至名歸。

實現這一神聖藝術目標,讓我們從激活戲曲小劇場的戲曲創造精神開始!

(作者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分黨組成員、秘書長)

經典的傳承和文明的互鑒

酈國義

我國的小劇場戲劇發軔於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發展活躍於劇壇。進入新時代之後,我國的戲曲藝術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扶持,小劇場戲曲也應運而興蓬勃發展,為戲曲的劇目建設、人才培養和觀眾培育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年來小劇場戲曲的活躍,尤其是劇目內容的豐富多彩,給當下戲劇藝術的百花園增添了一抹奼紫嫣紅的春色!

春色從何而來?來自經典的傳承和文明的互鑒。這是「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以其多年的實績作出的響亮回答。自2015年至2022年,展演連續舉辦了八屆。以最近的五屆展演為例,就有22個劇種的49台劇目入選獻演,而其中約有超過80%的劇目,其題材內容均取自中外文化典籍和中外戲劇名作,是人類文明的優秀文化成果滋養了我們的小劇場戲曲藝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積澱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我們的戲曲和民族的文學、歷史、哲學本就根脈相連,只有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才能根深葉茂花艷!小劇場戲曲展演的優秀劇目,正是遵循了這一文化繁榮發展的人間正道!回溯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經典,成為展演劇目取材和借鑑的核心首選。其最集中的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如膾炙人口的《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出現了諸多新的改編劇作;古典戲劇名作,如關漢卿、湯顯祖等不少戲劇大家筆下的人物,在小劇場的舞台上呈現了新的風貌;而中國的史傳典籍,如《史記》《漢書》,以及《世說新語》等筆記小品名篇,也成為創作者關注的人物素材寶庫。這充分說明了:在「守正」的基礎上,努力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在尊重經典、汲取優秀傳統文化其豐厚滋養的同時,積極對傳統文化的內容加以拓展和傳播,增強其生命力和感染力,正成為我們越來越多創作者的共識!

知古鑒今,才能繼往開來。歷史也證明了,只有堅持兼容並蓄、開放包容、交流互鑒,人類的文明才能不斷發展繁榮,文化藝術自然更不例外。令人可喜的是,展演的優秀劇目中,還有相當比例的作品借鑑取材自世界戲劇經典,如豫劇根據古希臘悲劇改編的《俄狄王》、藏戲根據普契尼著名歌劇改編的《圖蘭朵》,而莎士比亞的戲劇則為更多劇種的改編者所關注。就是現當代的外國作家名篇,近年來也已進入小劇場戲曲改編者的視野之中,如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已改編成為一個頗受觀眾好評和歡迎的劇目。以戲曲這一民族的藝術樣式改編呈現外國戲劇經典和文學名著,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改編者和原創者之間一種見面或不見面的切磋和交流,也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的一種對話和互鑒。相信我們的戲曲藝術會在同各國人民創造的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鑒中,得到提升豐富和繁榮發展。

「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讓戲曲這一中華文明的代表性藝術樣式,更廣泛積極地參與世界戲劇和世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和互鑒,使我們民族的戲曲藝術之花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開放得更加鮮艷奪目,小劇場戲曲有它的優勢和特色,正可大有作為。我們期待著它為民族文化的自強不息、為世界文明的互鑒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為著名文藝評論家、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原理事長)

開掘人文精神,尋求意象表達

沈偉民

如何選擇小劇場戲曲題材,通過創作演出,呈現出符合小劇場戲曲氣質的獨特新意,確實會涉及到小劇場戲曲的定位和品格。對於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劇場戲曲,不管是原創還是改編,在題材的選擇上應該以小見大,以點見面,以特見新,努力追求「這一個」的新意表達,力避「在依附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大戲壓縮型、摺子重排型』」等現象的出現,力爭達到與當代人情感同振、心靈共舞的思想藝術境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創作者對所選擇題材的事件發生、人物性格命運發展過程中所蘊含的前人沒有發現或未能加以體現的人文精神的深度開掘是至關重要的。

來自武漢京劇院的京劇《一丈青》,演繹的是戲曲舞台上常見的「扈三娘」的故事。作為一出傳統武旦戲,以前在舞台上看到的只有簡單幾句唱念,更多的是這一人物武藝的展示。而京劇《一丈青》,則為扈三娘歷來被「杜撰者潦草幾筆」鳴不平,從扈三娘的命運由不得自己掌握加以開掘,塑造了一位「無奈何歸梁山、作人婦、丟人魂、成人刀、變了人鬼在世間」的悲情女性形象。劇中,扈三娘先後與王英和林沖對陣廝殺,舞台上的大小快槍,象徵著廝殺的難分難解和扈三娘的高超武藝,原來武戲本該有的魅力不減。但觀眾在為演員嫻熟技藝、精彩表演喝彩的同時,情不自禁為這一位巾幗女傑不能把控自己的命運而「可憐可悲可嘆」灑下一掬同情之淚。該劇體現的這樣一種對不幸女性的人文關懷,是一次對傳統武戲如何改編成有意味的小劇場戲曲的有益嘗試,觀眾由此對熟悉的「扈三娘」形象有了新的審美體驗。

在小劇場戲曲中,意象的捕捉和表達同樣至關重要。意象以意為主導,以象為基礎。戲曲史論家沈達人曾談及,戲曲人物的意象化,具體表現為對神似的追求,以及「離形得似」的外部形象塑造。在《一丈青》中,筆者注意到「紅綢」的運用。劇中,「紅綢」是扈三娘的兵器之一「紅棉套索」,它如「氣吐霓虹」般生擒了王英。正是這一條「紅棉套索」,轉眼間成了扈三娘被迫下嫁王英的「紅絲線」。「紅棉套索」反而將扈三娘的人生走向牢牢套住,將她的前途命運緊緊束縛,最終推向悲劇的境地。淮劇《影的影》中的意象顯得更為明晰一些,這便是一條貫串全劇始終的「紅線」。台上,「紅線」與人物形影不離,有時牽繫劇中男女,有時交叉纏繞或阻隔劇中人,有時又成為劇的虛擬空間,內中寓意令人玩味。它將愛情、婚姻、人生「捆綁」一起,剪不斷,理還亂,提出了在面對愛情、婚姻、人生的種種困境時,是作繭自縛、抱殘守缺,還是勇敢衝破樊籬、追求美好的哲思,正所謂「意猶帥也」「寓意則靈」。《一丈青》中的「紅綢」也好,《影的影》中的「紅線」也好,以其獨特的方式組合起來的線條、色彩,都滲透著中國文化的氣息,能觸動到人的內心,引起獨特的審美情感,讓人產生聯想,起到深化題旨,升華美感的妙用。因此,這樣的探索實驗是很值得讚許的。當然,如果這些意象在運用時有隱有秀,表達更加自然流暢一些,演員的表演更加細膩默契一些,少一點「言傳」,多一點意會,相信傳遞給觀眾的美感度會更高,回味會更長。

(作者為上海市戲劇家協會顧問)

在城市香氣里感受傳統的豐富景象

白愛蓮

黃油、牛奶、麵粉烘焙出的香氣瀰漫在空中,勾人駐足,這是上海國際飯店蝴蝶酥的誘人味道,吸引著人們每天在西點店門口排著長隊。這條長長的隊伍對面,是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的長江劇場。倘若當年的「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於1934年建成以後,便整日飄揚出蝴蝶酥的香味,那時排隊的人們望向街對面,看到的不是長江劇場,而是當時東方巴黎的一張名片——卡爾登大劇院。卡爾登大劇院建於整整100年前,是電影和戲劇演出聖地,風光一時。卡爾登大劇院和國際飯店都是由匈牙利設計師拉斯洛·鄔達克設計的著名建築,然而它們的命運卻不一樣,國際飯店從第一高樓變成了南京路上的小個子,但依然淡定地散發西點的香氣,而卡爾登大劇院1951年改叫長江劇場,1993年拆除,2016年原址再建,2018年重新開幕。一個保留原貌,一個被時代重新塑造,這就是歷史的樣子,有接續,有斷裂;有恆久,有蛻化;一切都並置在現實里,以自己的方式存在著,構成複雜而迷人的景觀,無言訴說著豐富的故事。

我連續兩個周末往返京滬,去參加2022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到上海安頓好,第一時間趕往展演所在的長江劇場,站在劇場之外,看著相對而立的兩座建築,覺得這似乎也是「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的一種寫照。首先,作為小劇場藝術形式的戲曲演出與其他的戲曲演出形式並置之,構成了當下戲曲藝術的豐富圖景;再有,就小劇場戲曲本身而言,基本上都依託於一個有歷史的劇種,或原創,或改編,或更多地保留原貌,或更多地進行探索,同樣呈現出一種多元並置的景象。

由於展演檔期順延等原因,這次我有三部作品參加展演,淮劇《影的影》、京劇《一蓑煙雨》、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興奮是有的,雖然這三部戲劇種不同、題材不同、樣式不同,但都誠實地表達了我們對人生、對藝術、對精神的思考,我們努力創作,毫無保留,希望能引起觀眾的生命共情。忐忑也是有的,新作品首次亮相上海,儘管上海的觀眾寬容優雅,也還是有一絲醜媳婦見公婆的不安。

三場演出結束,我都留心關注離席的觀眾,希望能讀取到他們的反饋。《影的影》女主人公不能確定選擇的開放結局,讓離開劇場的觀眾臉上也帶著些許困惑,還有人用上海話交談,似乎是在議論她應該怎樣選擇更好。《一蓑煙雨》結束後,有個女孩在門口跟我說,喜歡最後老、中、青三個蘇東坡共舞,還有個女孩跟我說演員很好,他唱「定風波」詞,既悠揚又滄桑,很貼切。《我這一輩子》的演員極為年輕,他們的謝幕富有感染力,集體扔出去的紙飛機,很多觀眾都撿起來帶走了,戲曲中心請的攝影師不僅貢獻了精彩的劇照,還說「雖然第一次看北京曲劇,但是很喜歡」。這些反饋,很安慰我不安的心,我知道我們的作品還不完美,正如我們個人都有的局限一樣,作品也一樣會有局限,但是,舞台藝術最動人的就是在同一時空裡,演出和觀眾之間有真實的有溫度的交流,帶有溫度的肯定與批評都是珍貴的。

(作者為北京京劇院導演)

本版組稿 王筱麗 攝影 秦鍾

來源: 文匯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