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血管」,卻被德國和日本企業牢牢掐住……

健識局 發佈 2023-05-03T01:49:08.833962+00:00

跟「卡脖子」一樣亟待解決的,還有「掐血管」。2022年11月,江蘇百優達的創新產品「人工血管」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用於主動脈及其分支血管的置換或旁路手術。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是首款國產人工血管。

跟「卡脖子」一樣亟待解決的,還有「掐血管」。


2022年11月,江蘇百優達的創新產品「人工血管」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用於主動脈及其分支血管的置換或旁路手術。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是首款國產人工血管。


疫情期間,人工血管缺貨的信息震驚很多國人,原來我們聽了這麼多年的「搭橋手術」,用的竟然一直是進口人工血管。目前占據我國人工血管90%市場的是來自德國的邁柯唯和日本的泰爾茂兩大巨頭,戈爾、巴德等企業則占據剩下的10%。


這一根小小的人工血管,可不像一些人所說的「中國人不會做原子筆尖」的故事那樣勵志,長期以來都是中國醫療器械行業難以到達的高度。


被「卡脖子」背後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中國大陸急性主動脈夾層年發病率已經達到了2.8/10萬。人工血管又被稱為「生命通道」,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使用人工血管替換病變人體血管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常用於主動脈手術中。


早在1952年,國外學者Voorhees首次研製出維綸(Vinyon「N」)人造血管,次年用於臨床。


之後,各國醫學科研人員研究人工血管的探索就未曾中斷。但人工血管的技術門檻難度很大,既要具備組織相容性、血液相容性,不能引起排異反應,還要有柔韌性、易於縫上、不易形成血栓、不能漏血等要求。


總之就是:既要,又要,還要,還要,還要……


國內每年準備到醫院接受外科主動脈治療的患者有四五萬例,兩大巨頭邁柯唯和泰爾茂幾乎壟斷了國內人工血管市場。



於1838年創立於德國的邁柯唯,是全球最大的手術室、ICU醫療工程和設備供應商之一,現屬瑞典GETINGE AB集團旗下。除了人工血管,邁柯唯還占據了國內ECMO市場的70%。ECMO又叫體外膜肺氧合,是重症領域處於金字塔尖的設備。


另一跨國醫療器械巨頭泰爾茂以體溫計起家,1921年由日本近代醫學之父、諾獎提名日本第一人北里柴三郎創立。如今,泰爾茂專注於心血管、血液系統、體外循環等領域,其在全球腹膜透析的市場份額僅次於美國百特和德國費森尤斯。


上游的高分子原材料是人工血管研發最難的一關,這也直接導致國產人工血管一直在起步階段苦苦掙扎。1957年,中國研發人員就用蠶絲研究成獨特的真絲人造血管,但真絲人工血管由於其螺旋型縐縮不夠穩定,易造成血管吸癟,且強力較低,限制了臨床的應用。


1994年,國產滌綸人工血管誕生,但由於採用針織編織方法,沒有預凝塗層,滲血嚴重,達不到臨床技術要求,因而沒能在國內推廣起來。


中國的人工血管主要以尼龍、滌綸、膨體聚四氟乙烯等合成材料人工製造。而國外絕大多數採取的是醫用高分子材料進行編織。其中,膨體聚四氟乙烯(ePTFE)是應用最廣泛的人造血管材料,占比接近60%。


國產企業任重道遠


除了上游高分子材料卡脖子外,工藝壁壘也是國產企業需要翻越的高山。


就拿製造人工血管的主要材料之一滌綸來說,這材質做衣服可以,但製造血管就不容易了,其編制複雜程度遠超過製衣工藝。其中僅紡織技術和膠原塗層就有很強的技術壁壘。


國內並不是沒能力開發人工血管,畢竟人工血管滌綸材料的專利已過了保護期。但這種滌綸材料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企業自己去探索。過去幾十年裡,國內醫療資源並不發達,能夠開展手術的三甲醫院和主刀醫生相對有限,導致很多企業不願意去做高投入低回報的研發。


做出第一個國產人工血管的百優達創始人杜廣武1988年在英國獲得紡織學博士學業,1997年進入人工血管領域,他曾在邁柯唯任人造血管研發技術總監多年。百優達人工血管外層經紗採用彈性紗線,中間層採用非彈性紗線,緯紗採用彈性和非彈性組成的複合紗線,使血管有更小且均勻的孔隙,以控制滲血。


國內還有多家企業布局人工血管,包括武漢楊森生物、杭州領博生物、海邁醫療等。目前,這些企業的人工血管類產品正處於研發階段。


每一次國產替代成功的追趕都是獨特的。當國產企業將創新競爭當做日常慣例,卡脖子的問題也必將成為歷史。


撰稿 | 曾嘉藝

編輯 | 江芸 賈亭

運營 | 王嘉琪

圖源 | 視覺中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