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驗!當種植體離神經管只有1毫米

牙醫解超勇 發佈 2023-05-25T00:20:12.376956+00:00

種植牙是較為理想的缺牙修複方式,但其成功率及壽命,與牙槽骨的骨質、高度、寬度等休戚相關,這也關係到種植體的選擇。近日,我院成功為患者完成了一例下頜後牙的骨增量種植手術。複雜:全口問題多多患者年僅50歲,但到牙周科就診時已經全口牙齒鬆動了。

種植牙是較為理想的缺牙修複方式,但其成功率及壽命,與牙槽骨的骨質、高度、寬度等休戚相關,這也關係到種植體的選擇。近日,我院成功為患者完成了一例下頜後牙的骨增量種植手術。

複雜:全口問題多多

患者年僅50歲,但到牙周科就診時已經全口牙齒鬆動了。牙周科李陽慶幫患者做了詳細的檢查,發現他口腔情況實在不容樂觀:

牙齦中重度退縮,牙周袋深度3~8mm,袋內有牙結石,探針一探就出血且溢出齦溝,多顆後牙三度鬆動,另有數顆牙齒缺失,此前做過烤瓷聯冠的牙齒也發現了根尖周炎症。

「需要拆除這些烤瓷連冠進行根管治療,重度鬆動的牙齒建議拔除,在處理全口牙周問題後,再進行固定種植修復或可摘局部義齒修復……」李陽慶告訴患者,整個治療過程需要一定時間,而且並不輕鬆,需要他本身積極配合。

在經過上下頜牙周刮治、鬆動牙拔除、根管治療等診療後,患者牙周情況得以改善,隨後轉診到種植科進入缺失牙修復的階段。

擔憂:1毫米的風險

在制定種植方案時,我發現,由於慢性牙周炎及缺牙長期未修復,患者牙缺失的部位均出現了牙槽骨凹陷的問題,其中左下第二磨牙的骨高度僅有近9毫米,在種植體的選擇上,我出現了遲疑。

因為一般情況下,種植體長度的選擇方面需要遵循一個原則,即種植窩的深度比實際植入的種植體長度長1~2mm,種植體底部與牙槽嵴底部重要解剖結構,如頦孔、下頜管、上頜竇、鼻腔等至少2mm的距離。



標準種植體長度為≥8 mm,若選擇8毫米的的種植體,種植位點骨高度應至少是9mm以上,但很不湊巧的是,根據患者的CBCT顯示,若植入8mm的種植體,與下頜神經管距離將十分相近。

一個毫米的風險,到底要不要冒險?患者很擔心,表示無法拿錢買風險!但最終,他被說服了。

選擇:種植牙的遠期效果

為什麼不能選8mm以下的種植體,而是選擇壓力更大的方案?

這是因為種植體成功的關鍵在於種植體表面與骨之間形成骨結合,短種植體由於長度減小,導致表面積減小及螺紋減少,使其更難獲得初始穩定性。以往的研究中,顯示出與常規種植體相比,短種植體的失敗率更高。



為了患者的遠期效果,在有把握的情況下,我們會首選8mm以上植體。為此,我與團隊針對患者病情進行了仔細研討,結合影像學結果,不斷模擬種植體植入的位置、角度、深度,綜合分析後得出了結論——手術能做!

患者選擇了相信,同意8mm種植體的方案。

手術中,我們通過CT仔細定位,小心翼翼地逐級備洞,最終順利植入種植體,避開了下頜神經管。

術後兩周複診,患者傷口癒合良好、縫線在位,遂拆線等待二期修復。

參考文獻

[1]鄧曉桐,何虹,汪穎,張馨月,孫銘婕,劉嘯晨.短種植體在後牙骨量不足區應用的考量[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誌,2021,26(02):109-11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