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鐘鼓樓沒了,只能借這口千年大鐘憑弔往昔

九雨農 發佈 2023-05-31T13:39:11.636874+00:00

在我國,凡是有點兒歷史的城市,往往都有鐘樓或者鼓樓。在沒有鐘錶的年代,這兩座建築代表的就是時間,正因為它們的重要性,所以鐘鼓樓往往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帶,是一座城市地標式的建築。濟南,作為山東首府,自然也擁有鐘鼓樓。不過濟南的鐘鼓樓與其他的城市不一樣,它們建在寺廟之中。

在我國,凡是有點兒歷史的城市,往往都有鐘樓或者鼓樓。在沒有鐘錶的年代,這兩座建築代表的就是時間,正因為它們的重要性,所以鐘鼓樓往往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帶,是一座城市地標式的建築。

濟南,作為山東首府,自然也擁有鐘鼓樓。不過濟南的鐘鼓樓與其他的城市不一樣,它們建在寺廟之中。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講濟南鐘鼓樓的故事。

這個故事開始的時間是金代。那時候,在如今縣西巷的附近,有個非常有名的寺廟,叫做開元寺。在寺廟之內,有一口古鐘,高2.4米,長1.8米,重達8噸,為寺中的鎮寺之寶。

傳說,這口古鐘是濟南郡民集資所建,目的是祭奠北宋末年率兵赴京勤王的開元寺僧劉和尚。鐘上覆蓋著蓮花花紋和八卦圖飾,因為它太過龐大,故而有「齊魯第一鍾」的美譽。

那這個鐘當時是用來幹啥的?當然是報時用的。中國有句話,叫做晨鐘暮鼓,早晨敲鐘,晚上擊鼓。老百姓聽到鐘聲,就要起床進行勞作了。

到了明代,濟南成了山東省首府。當時的按察使司還在青州,按照政府規定,它的所有機構必須搬到濟南辦公。可是這是濟南歷史上第一次當省級的政治中心,根本就沒有這麼多地方供給這些部門機構辦公。那些官員也想新建,可是沒有錢。

沒有錢,就用原先的地方辦公地點吧。按察使司看好了原來濟南府署的地方,這裡靠著大明湖,風景不錯。那濟南府署呢,沒辦法,上級來了,只能搬走,他也沒走遠,看上了開元寺的地方,就是現在山東政協所在地。那開元寺呢?政府說,佛慧山有地方,去那兒吧!

寺廟走了,寺產也是能帶走多少帶走多少,但是和尚們對廟中那個大鐘發了愁,搬著一個八噸重的大鐘上山,在一個沒有起重機、沒有重卡的年代,無異於天方夜譚。那怎麼辦,乾脆留下來給濟南府處理吧!

洪武三年(1370年),濟南知府陳修來到了新修好的府衙,看到和尚們留下來的大鐘哭笑不得,想扔,可是這口大鐘有報時的功能,想留,一口大鐘立在院子裡,實在有礙觀瞻。看到知府愁眉不展,在旁邊的濟南士紳們出了個主意:要不咱們新建一座鐘樓,把這口鐘移走吧!

陳修一聽,這是個好主意啊!於是他下令從章丘、鄒平兩縣徵集民夫二百餘名,在前朝康和尚院的舊址上,建造一座鐘樓。幾個月之後,鐘樓建成,它與鼓樓相對而立,磚台總共有三層,磚台上有四級樓閣,端的是雕樑畫棟、飛檐聳脊,開元寺的古鐘懸掛於鐘樓之上,甚為壯觀。

康和尚院,位於現在大明湖的南岸,具體得名的原因不詳,只知修建於元朝。到了明朝的時候,已經破敗不堪。趁著修鐘樓的機會,康和尚院也得到了修葺,佛像煥然一新。鐘樓建成之後,康和尚院改名「鎮安院」。

到了成化年間,僧綱司由正覺寺遷到了鎮安院,這讓鎮安院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什麼是僧綱司呢?通俗的說,就是管理整個山東所有僧侶尼姑的政府機構,僧綱司中設有僧官。原本這些僧官都在正覺寺,就是現在泉城廣場南面一帶,成化年間,正覺寺重修,僧綱司搬遷到了鎮安院內鐘樓之側辦公,並在這裡建佛殿、藏經殿為別院。「鎮安院」也正式改名為「鐘樓寺」,成為了正覺寺的別院。這也是鐘樓寺最為輝煌的時光。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六十年後,到了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鐘樓寺被山東省提督學道鄒善改為湖南書院,書院北臨明湖,綠樹蔭濃,碧波漣漣,荷香四溢,是一處環境幽雅的學習場所。

入清之後,在順治年間,著名學者施閏章在山東主學政。學院裡新建了四照樓、濯纓橋、小石帆亭、石芝、積古齋等建築,錯落有致,構成「四照晴嵐」、「海棠春雨」、「瑤除石芝」、「虛舫談經」、「平橋待月」、「紅欄活水」、「瑞蓍書屋」、「鐘樓霽雪」等學院八景。

原本的清修地,如今的文學所,這種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感覺讓清朝的詩人范坰感慨不已,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康和尚院建鐘樓,清夜聞聲警梵修。佛地改為文學地,大鳴小扣更風流。」

鐘樓在抗日戰爭時期已坍塌毀壞,但地基仍在。那金朝時鑄造的古鐘,於1992年自鐘樓寺的廢墟底座上,遷移到大明湖南豐祠東北角的晏公台,為此鍾修建的亭上,有「明昌鍾亭」四個大字的匾額,是由濟南當代書法家魏啟厚先生於1993年書寫的。

關鍵字: